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22汪蓓蓓周玲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汪蓓蓓 周玲玲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出现教育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在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工学交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交替体制的创新,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院校;实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47-03

一、工学交替的界定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只要工作和学习是交替进行的,就视为工学交替。狭义上来讲,“工学交替”是指学校存在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轮流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目的性,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紧紧地同行业和企业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只有时刻注意企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自有设备,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只有摒弃原有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开展和企业的大合作,才能在职业教育大浪潮中获胜。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说法,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表,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交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优势

(一)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随着工业大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逐步壮大,适应企业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出现的原因也是天然要求,职业教育必然要依托于企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从名称来说就是要偏重于专项教育,偏向于实践教育。从这一方面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而这些实践的经验正是要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台,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了需求,必然要有供应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借助企业力量这是必然的选择。

(二)学生从工学交替中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高职的学生同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接受职业化培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从在校期间开始就能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增长了经验,使得“职业化”这一相比于普通教育的优点更优,对毕业之后的就业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很快地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在同一线师傅的交流中也能得到更多的经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企业的联系也更密切,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更多理解。

(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职学校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为目的,在同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对自身教育模式有了更精确的定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更明晰。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双赢。

(四)工学交替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工学交替增强了学校同企业的联系,将学校同企业的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开展就职后教育,可以拓宽职教市场,也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五)工学交替对企业也有一定便利

企业同学校签订了相关协议,学生由于是顶岗实习性质,会为企业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且企业可以在顶岗实习中考察学生的相关能力,同学校签订培养订单优先得到杰出人才。这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是非常有好处的,尤其有很多企业往往会面临人才断层、年龄结构断层,这些都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力量加入,企业将面临难以发展壮大的囧境,所以正是工学交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工学交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学交替仍需制度保障

目前由于制度所限,虽然教育部和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但企业方面仍缺乏必要的激励,有些地方仍旧把工学交替只放在口头上,导致工学交替的实际操作受到阻碍。

(二)认识仍然有待提高

相关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岗位含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学生认为投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对此有些怨言。“学而优则仕”观点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制约。

(三)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以保障校企合作,但是法律保障仍然还有所差距,经费保障和劳动准入难以到位。

四、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推进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必须条件也是有效途径。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将工学交替落实到实处,高职院校要做好准备工作,为实行工学交替创造好条件。

(一)高职院校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工学交替现在主要的场所是在企业内进行,争取到企业的支持是成功推行工学交替的关键。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这必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且学生实习期间的产品合格率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争取企业的支持最为重要。离开了企业的配合,工学交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实际岗位工作经验。为了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学校应该坚持诚信办学,发动师生同企业联系展示诚信,寻找相关的合作企业。

(二)学校要做好相应实习前培训endprint

企业担忧的主要是会对自己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这样学校就应该尽量做好相关工作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学校在岗前培训时应该向学生说明利害关系,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鼓励学生多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理论知识方面要加强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尽量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学校也要加强关于职业道德的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具有组织观念,将自己踏实地投入到顶岗实习中去。学生要尽快地做到从学生到实习职工的角色转变,这样才能更多地从校企合作中收益,也能给校企关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只有学生收益,企业获利,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工学交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满足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学校要真正将企业作为客户,满足企业各方面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了解企业作风和企业精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课程更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工学交替需要做到的。在工学交替的实施上,学校是主动方,要主动要求同企业合作,这样就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理念以及精神,使培养的学生融入企业,为企业做出贡献。

(四)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院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大力推行相关课程改革,切实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不断调整和改善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方向。学校坚信,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做好工学交替的根本依仗,切实做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出令市场满意的人才。

(五)建优化校企合作的平台

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同本地的几家声誉好、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由学校出面同企业签订合约,明确双方在工学交替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工学交替的推进,必然要求有一支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任务的师资队伍,学校对专职教师做了相关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卓越的教学水平,二是必须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三是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此外学校也要求一线教师每年必须参与一定时长和相当质量的企业调研,将对教师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

五、工学交替仍需社会给予一定配合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现在还很不完善,希望社会可以从以下方面给予帮助。

(一)社会对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激励仍有所欠缺

实践中企业出于对自身生产效率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工学交替仍有疑虑,企业的参与还需要各方面的激励,比如可以对积极参与同高校合作的企业进行相应减税等措施,更多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将对社会的整体福利有所帮助。

(二)工学交替的法律保障需要完善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也有助于激励校企各方面的参与。目前经费保障和劳动准入等问题仍然有待法律的保障。

(三)目前工学交替的制度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需要建立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考核,真实反映学生的工作状况。

六、目前我院高分子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学制是三年共计6学期,现在在校学习5学期,最后1学期实行企业的顶岗实习,在校期间定期安排赴企业的实习实践,另外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到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

目前,高分子专业签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多个,包括当地多家知名高分子生产企业,按照“订单式培养”方式,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形式和规格来指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我院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目前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于逐步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0.

[2]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 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

[3]骆丁菱,王柳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4]倪妮.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模式中的借鉴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赖华清,刘进球,宋志国,吴振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6]袁勇,林涛,毛朝庆,王君,陈宗梅,吴娟.基于职业成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5).

[7]张利英,郑光洪,周宇,杨骏.产学研结合中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8]沈剑光,严新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保障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课题项目:安徽省2013年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498)

作者简介:汪蓓蓓(1983-),女,安徽宿州人,安徽省滁州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助讲,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分子专业教育教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