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inar课堂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12-22文闯杨燕赵会军王树立周诗岽
文闯 杨燕 赵会军 王树立 周诗岽
摘要: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密切关系着我国石油工业储运方面的发展和海外布局,笔者结合自身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历,论述了目前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Seminar课堂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了Seminar模式对提高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意义。
关键词:油气储运;专业英语;Seminar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22-03
随着我国石油行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海外投资作业,我国石油行业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国际化的交流趋势,石油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油气储运作为连接上游油气勘探和下游各种炼油化工的中间产业,在我国海外管道建设的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能够灵活应用专业外语进行交流的专业性国际化人才中扮演着关键作用[1-3]。为此,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育工作者开拓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较高的油气储运教学效果。
一、Seminar课堂教学的主要优势
Seminar模式是在欧美大学课堂中流行的一种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在中国称之为研讨课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然后就某一主题进行自由、充分的探讨[4-7],其核心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交流[8-11]。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相比,Seminar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笔者的切身经历也表明这种教育模式对油气储运专业英语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以Seminar模式的课堂中,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而是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式的教学,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通常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个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在一定范围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当采用Seminar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某一议题进行指导,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在课题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论,这种知识的双向传递过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继续积极主动地探索该课题的未知相关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知识一般是教材中的固有内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Seminar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教材中的现有内容,还需要对某一议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加深对该议题的学习和理解。在该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根据议题扩展文献的阅读范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在工程类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还需要做到书本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语言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是国内大部分学生的弱项,这和国内课堂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密切相关。在长期讲授式课堂的教育下,学生往往注重读、写方面的学习,缺乏听、说方面的训练和实践机会,从而造成看得懂却讲不明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工科专业英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反,采用Seminar课堂教学时,通常就某一议题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口头发言,给学生的听、说学习创造了实践机会。通过这种Seminar课堂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学习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的交流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Seminar课堂在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1.Seminar课堂提高了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油气储运专业英语的Seminar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需要像传统授课模式那样讲解每个专业词汇和句子的意思,但任课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备课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准备更翔实的素材,以完成好每一个主题的Seminar课程,促使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师还需要像传统课堂备课一样,要详尽地准备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其次,任课教师还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和熟悉每个Seminar主题所涵盖的方方面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第三,在Seminar课堂中,教师要时不时地参与讨论,回答学生不懂的问题;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Dehydration of Natural Gas”一课为例[12],任课教师首先要像传统课程一样准备课本上的“Formation of Hydrates”、“Hydrate Inhibitors”、“Dew-point Depression”、“Liquid-desiccant Dehydrators”、“Solid-desiccant Dehydrators”等内容,同时还要为课堂讨论准备“Dangers of water (vapor) in natural gas”、“Standard for natural gas dehydration”、“Classification of dehydration technologies for natural gas”等多方面的天然气脱水知识;另外,还需要准备和天然气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热点,以在Seminar课堂上回答学生的问题,例如:“What is the role of natural gas in the energy utilization or fossil energy?”“Is there any novel dehydration technology for in offsho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等问题。通过准备上述各个方面知识材料以及学生间、师生间的课堂讨论,一节Seminar模式的油气储运专业英语课堂所传递的专业知识远比传统“填鸭式”的课堂多而广,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Seminar课堂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在Seminar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互动的,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课题的讨论,加深对某一个专题的理解,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以“Pipeline Corrosion”一课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课前了解课本上的“Estimating the Corrosion Risk”、“Corrosion Protection”等两部分的专业英语知识,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其次,还需要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国外专业数据库,如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Elsevier Bibliographic Databases等,了解诸如“Carbon Dioxide Corrosion”、“Hydrogen Sulfide Corrosion”、“Erosion Corrosion”等问题,加强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在准备好上述基本知识储备后,Seminar课堂的交流模式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讨论空间,让每个小组成员从各自知识储备出发,对“Pipeline Corrosion”这一专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地交流、讨论、思考和辨析,这一过程也将加强和深化对“Pipeline Corrosion”问题的理解,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3.Seminar课堂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事半功倍。Seminar课堂突破了传统“填鸭式”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方式有利于全方位调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Seminar模式为所有参与课题讨论的学生提供了相互激励的空间背景和相互竞争的学习机制,激励研究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当学生熟悉Seminar课堂模式以后,将能主动、熟练地完成下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储备,使下一课堂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油气储运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例如在“Overview of gas-handling facilities”课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检索和研究现有的气体处理设备,并查看学生是否能探索一些国际前沿的工程技术。在课程准备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检索了传统的气体处理设备,而且还分析了现有设备的应用条件和场合;同时,有两组学生分别探究到了两种新型的气体处理设备,这两种技术均是国际上最前沿的知识,并没有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一种是“Subsea separation boosting and injection system”,另一种是“Supersonic separator”。而且,两组学生还分别以此为主要方向,选定题目准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本文提出以Seminar模式来设计油气储运专业英语教学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培养,以达到可以利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应用的目的,实现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双提高,希望能够为石油行业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刚,王鸿膺.提高储运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51-52.
[2]肖荣鸽.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0,(4):87-89.
[3]彭星煜,梁光川,胡亚梅,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220-221.
[4]林培锦.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32-36.
[5]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69(4):35-39.
[6]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271(1):56-57.
[7]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3(2):20-23.
[8]葛伊莉,廖业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Seminar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4):5-8,43.
[9]周美林,李佳孝.近三年我国Seminar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12-15,39.
[10]谢晓宇,柳世玉.讨论式教学: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3):50-52.
[11]张祥俊.英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实践及思考——以英国北安普顿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4,53(17):141-143.
[12]冯叔初.油气储运英语教程[M].第二版.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