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途径
2015-12-22徐玲丁锋管湘云
徐玲 丁锋 管湘云
摘要:针对高能职业院校工科专业技能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分析高职工科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的原因,提出了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与学生的技能培养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48-02
一、引言
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培养中,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激情和知识技能的储备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知识技能的储备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教育要完成的使命,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层次的最底层,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已经出现的招生困难的局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非常明显。高等职业教育提倡培养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但从学生就业阶段来看,学生的技能水平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在高职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获取新技能、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经验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很多思维方式都已经成为定式,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系统性的工作,高等教育是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对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实现其人生价值。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然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不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不够深入,创新能力培养不具备可持续性等。
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无锡职教园其他同类院校的学生状况,通过教学、交流和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调研,总结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在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提到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虚拟的能力,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与简单的发明创造联系起来。实际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精神,一种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挑战困难的能力。在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交流中,当问及学生是如何认识在自己的专业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时,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就是发明出一种新的电子产品。这种回答表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认识是浅显和存在误区的。
2.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并付诸于行动。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处于最底层的学生群体,由于这些学生是高考选拔考试中分数最低档次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消极懒惰的情绪普遍。相对于文科专业来说,工科专业学习的难度要大,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种动手能力更强调的是手脑的协调合作,需要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障碍,但他们却不愿意从自身查找原因,缺少一种改变现状的意识,这种意识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当然,高职生中也有一些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追求的人群,这些人具有改变这种消极状态的创新意识,但对如何将这种创新意识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却很迷茫,缺乏实际的创新行动。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环境的配备上一般都是比较完善的,但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不懂得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和交流,不关注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最终表现为在专业学习遭遇困难时变得无所适从,犹豫不决,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实际行动。
3.机械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技能。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性思维。学生对教师课上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的过程,思维能力不能立体的体现,仅仅局限于直线或是平面上,只有机械的简单接受,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正是创新思维缺乏的表现。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虽然具备了些专业能力,可以完成某些任务,但要求他们进行技术的改进时,他们往往表现的束手无策,即使有了灵感,但很难将这种灵感和技能有效的结合,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实践。这种将灵感转换为实践的能力就是创新技能。
4.专注度不高,缺乏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意志力。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职生的教育中发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缺乏,认为自己学习的这些技能并不能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增加多少砝码。此外,他们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兴趣爱好的专注度不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创新的兴趣,即便有了创新的兴趣,当需要把这种兴趣应用到具体的创新实践项目中,由于专业学习兴趣的专注度不高,注意力会被其他事物和问题干扰,特别是面临困难时,不能坚持下去,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最终创新的想法被抛弃。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途径
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的基础是实践,最终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这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实践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设立目标,制订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科专业学生来说,培养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培养中,才能有效的实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的途径如下。
1.开发融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的项目化实践课程。项目化课程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制定项目化课程的过程中,项目的设计仅仅注重知识点与专业技能的关系,最终是无法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在构建融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项目化实践课程时,首先要建立与真实工作场景相匹配的实训环境。目前,很多实践项目的实施都采用成套化的教育仪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仪器上实践了项目,但集成度极高,仅仅是从表面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弄清本质,等走上工作岗位了,即使同样的设备也变得束手无策。所以,要构建能再现真实企业环境的课堂环境。其次,项目化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应充分依托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以岗位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将课程建设成切合生产实际需求的综合项目课程。可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专门的创设一些困难,让学生独立的去分析和解决,从而融合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再次,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一项任务从计划到实施,以及整个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反馈环节。
2.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的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普遍采用的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模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探索,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行为,将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渗透。通过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待工作和任务的一种钻研的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累积经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以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在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时,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3.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培养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成立创新团队。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要研究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工科专业的学习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方案融入其中,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名师与学生组建的专业导师制度的教学团队,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教师在与学生组建团队实施科研项目中,应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将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作为学业考核的内容,或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四、结语
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从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融合的观点入手,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途径,这些途径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涂金兰,曹军,付湘玲.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200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