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鳜鱼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2015-12-22徐彦山刘铁钢阎春梅郭军赵全东韩泽兵刘晓峰别佃动于新海
徐彦山 刘铁钢阎春梅郭军赵全东韩泽兵刘晓峰别佃动于新海
(1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130033)
(2吉林省白城市月亮湖水库管理局 吉林 白城137000)
斑鳜鱼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徐彦山1刘铁钢1阎春梅1郭军1赵全东1韩泽兵1刘晓峰2别佃动2于新海1
(1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130033)
(2吉林省白城市月亮湖水库管理局 吉林 白城137000)
本文通过用孵化环道培育斑鳜夏花,共进行18d的培育,育出夏花21万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规格为0.063g(全长2.8cm)/尾。探索出催产饵料鱼与斑鳜开口时间相配套的技术措施。用1.2亩池塘进行秋片培育,饲养期共66d,秋片平均规格为11.8g/尾,成活率为81.4%,饲料系数6.62。出塘14652条,单产144.1kg/亩(12210尾/亩),总产172.89kg;增重倍数187倍。特定生长率3.7;产值34578元,利润11848元,亩利润9873.33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52。
斑鳜 鱼种 培育 技术
斑鳜(SinipercascherzeriSteindachner)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属鲈形目、鮨科、鳜鱼属。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闽江和鸭绿江,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和越南。该鱼以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同时,该鱼还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市场售价较高,需求量日益增大。近年来随着该鱼自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加之该鱼怀卵量少,靠天然苗种远满足不了养殖需求。关于斑鳜生物学及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已有报道,并进行了斑鳜人工繁殖和网箱及池塘养殖试验,但对于池塘养殖条件下,斑鳜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综合研究报道较少。为此,笔者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于2013年6月27日到7月15日,开展斑鳜水花到夏花培育试验;7月15到9月20日进行秋片鱼种培育技术的研究;这对于恢复其鱼类资源、开发我省土著鱼类品种、调整我省池塘和网箱养殖品种结构,满足养殖所用苗种,解决生产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斑鳜的夏花培育
1.1.1 试验地点
于2013年6月27日在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试验,在孵化环道中进行。7月15日夏花培育结束,共试验18d。
1.1.2 环道条件
孵化环道为椭圆形,长直径5m,短直径2.5m,高1.5m,材料为砖混建筑。蓄水深1.4m,在周边排水,设置80目筛绢布防止卵苗流失;环道底部有10个喷水鸭嘴,向环道内供水,水流的方向是一致的,蓄水量15吨。见图1。在环道内均匀地设置10个充气石,由大型充气机充气。
1.1.3 鱼苗放养
1.1.3.1 鱼苗来源:2013年6月21日在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人工繁殖斑鳜鱼苗,6月27日获水花鱼苗27万尾,以此来进行该项试验。
1.1.3.2 鱼苗放养前的准备:将孵化环道的各进水管路、排水管路和阀门等进行检查。用20mg/1浓度的高锰酸钾对试验环道进行消毒,消毒时间30min。
1.1.3.3 鱼苗放养:6月27日在孵化环道内放养斑鳜水花鱼苗27万尾,每立方米1.8万尾。用1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放入环道的鱼苗进行消毒,消毒时间10min。见图2。
1.1.4 饲养管理
鱼苗入环道后,以微流水循环,环道周围设置80目筛绢围住排水部位,环道内排出的水全部从这里经过过滤后排出。由于过滤网目较细,很容易将筛绢孔堵塞,所以,饲养期间由专人管理,每天要经常地刷洗过滤筛绢,避免流水不畅,堵水后跑苗,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1.5 催产与斑鳜鱼苗适口的饲料鱼苗
当斑鳜鱼苗破膜后,立即催产团头鲂亲鱼,在25℃温度下,约经36h,团头鲂鱼苗就可以破膜。此时斑鳜鱼苗的卵黄刚好吸收完,这时将团头鲂鱼苗投入孵化环道内,用来作为斑鳜的开口饲料。斑鳜破膜后的第三天开始催产白鲢鱼苗。斑鳜破膜后的第五天催产白鲢,将获得的鱼苗用来投喂。斑鳜鱼苗破膜后的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开始催产花鲢或草鱼苗用来投喂。将这前五次催产的鱼苗除投喂斑鳜鱼苗外,将剩余的鱼苗放在发花池内培育乌仔鱼苗。以后随斑鱼苗个体的增大,将开始投喂鲢、鳙、草小乌仔鱼苗,斑鳜鱼苗越大,投喂饲料鱼的个体也随之加大。
1.1.6 斑鳜鱼苗的投喂量
斑鳜鱼苗在整个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水花或乌仔的量为1:5-8尾。每条斑鳜每天必须保证5条以上的饲料鱼,才能满足斑鳜鱼苗的生长需要。试验中必须保证饲料鱼的充足。
1.1.7 倒环
鱼苗在饲养期间,环道内由于投喂的水花苗、斑鳜鱼苗的排泄及部分饲料鱼的死亡,导致水质很快腐败。后果将使大量的鱼苗死亡。采取倒环的措施,来解决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
将闲置的环道洗刷干净,用高锰酸钾30mg/1溶液消毒,排空,注入新水,备用。将环道内的斑鳜鱼苗放出,在塑料大盆内,用4%盐水浸泡10min,内放二个气石,将鱼苗与脏物分离后,放入准备好的环道内,继续培育。每次倒环后,池内黑泥都有5cm的厚度。每隔一天倒环一次。每次斑鳜鱼苗在一个环道内的时间不超过48h,就要将斑鳜鱼苗倒入其它的环道内。
1.1.8 水质管理
环道内的水流的交换量先期控制在5h交换一次,在水中设置气石10个,经常地注入空气,使培育用水氧气充足,达6mg/1以上,保证鱼苗的正常生理活动。
1.1.9 对培育鱼苗环道水质的监测
对培育环道内进水口、池内水质、出水口采水样,测定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等。详见试验结果中《2013年试验环道内污染因子测定表》。
1.1.10 鱼病防治
由于鱼苗密度较大,鱼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没有病时,也要用药进行防治。尤其到第五天以后,每倒一次环道,就要用药一次。寄生虫类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浓度为0.7g∕m3;细菌性疾病用二氧化氯药物0.2-0.5g∕m3。用药的方法就是在环道内以点滴流的方式进行,将药物装在塑料袋内,用点滴管接下来,通入环道底部,约三个小时点完10kg药液。水体按水流交换量计算,约每小时交换出水流为3吨。总水量以24吨计。
1.2 斑鳜的鱼种培育
1.2.1 试验地点
于2013年7月16日在梅河口市水产良种场试验,池塘面积1.2亩,9月20日出池,试验66d。
1.2.2 池塘条件
池塘水深1.5m,池底有淤泥约30㎝。斑鳜夏花入池前10d,7月6日采取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100㎏/亩。池塘注入井水,注水深达50㎝。夏花入池后陆续加深水位。每天注入新水,注水深度5cm,到7月底将水注到最大深度。
1.2.3 夏花鱼种放养
夏花鱼种来自本场自繁鱼苗。鱼种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其浓度为4%。消毒时间为10min。放养量15000尾/亩,共放养18000尾。夏花规格为0.063g(全长2.8cm)/尾。
1.2.4 饲养管理
在本项试验中,每天投喂白鲢小乌仔10万尾,随个体增大,投喂的饲料鱼的规格也加大。待鱼苗长到4cm以上时,开始捕捞水库里的小型杂鱼饲养。每天晚上投喂,二天吃光为宜。隔一天投喂一次。这时也投喂死鱼,如冰鲜海鱼。
1.2.5 水质调节
培育池每三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深度在20-30㎝,进入8月份每周将池水排出10-20㎝,按水的肥度确定排水的量,肥则多排,反之少排。使池塘内水质达到肥、活、爽的标准。
1.2.6 鱼病防治
除鱼苗入池前彻底清塘外,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喂变质的小鱼。每周泼洒溴氯海因一次,每次用量为0.03mg/1。
1.2.7 测定及观察项目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鱼类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测定水温和透明度一次;每三天测定溶氧和pH值一次;不定期测定鱼类的生长情况,同时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发生。
2、试验结果
2.1 水花-夏花培育情况
2.1.1 水质情况
供水池中水的透明度40cm,水温25℃,溶氧6.24mg/L,pH8.4。培育夏花的孵化环道,进水口、环道中、出水口分别测定了NH4-N、NO2-N、∑N、∑P等四项。数据详见下表。
2013年试验环道内污染因子测定表mg/L
2.1.2 夏花出环道数量及培育成活率
2014年7月15日斑鳜夏花鱼苗出环道,共进行18d的培育。共出夏花21万尾。成活率77.8%。夏花的规格为0.063g(全长2.8cm)/尾。
2.2 夏花-秋片培育情况
2.2.1 试验池水质
池塘透明度30㎝,溶氧4.4-8.9mg/1,pH值7.8-8.4。
2.2.2 鱼种出池产量、出池规格、成活率饲养期共66d。秋片规格为11.8g/尾,成活率为81.4%,出塘14652尾,核计单产144.1kg/亩(12210尾/亩),总产172.89kg。
2.2.3 生长情况
增重倍数:11.8g/尾÷0.063g/尾=187倍。
特定生长率:SGR(%)=Ln(Wt-Wo)/T×100=Ln(11.8-0.063)/66×100=2.4627/66×100=3.7
(式中SGR∶特定生长率;Ln:自然对数;Wt:出池规格;Wo:放养规格;T:试验天数。)
2.2.4 饲料系数及鱼病情况
试验池饲料系数为6.62。由于防病措施到位,未发生鱼病。
2.2.5 经济效益
产值: 172.89kg×200元/kg=34578元
成本:
夏花费 18000尾×1元/尾=18000元
人工费 1000元
水电费 200元
饲料费 1140kg×2.5元/kg=2850元
药品费 200元
池面费 480元
合计 22730元
利润: 11848元
可获得亩利润9873.33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52。
3、讨论
3.1 关于夏花在环道内培育的技术要点
鱼苗在环道内培育,由于饲料鱼、斑鳜鱼苗的排泄物和死饵料鱼,对水质造成特别严重的污染。在前期工作中,鱼苗的死亡率达50%以上,严重时鱼苗全部死亡,主要是感染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本试验测定了培育环道中NH4-N、NO2-N、∑N、∑P等四项指标,均高于进水口很多。试验用水仅一天,其污染指标就很高。如果不及时将鱼苗倒到其它的环道,将会导致鱼病的发生,而且无法治疗,大大地增加其死亡率,更有甚者是会导致鱼苗的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本试验采取了倒环的措施,能够及时将鱼苗移到清整好的环道内进行培育,这样使鱼苗总保持在清新的水质环境内生活,使其生长良好。一般鱼苗在一个环道内的时间不超过48h,就要倒环,将鱼苗移到另一环道内培育。这样大大地提高了鱼苗的培育成活率。
3.2 关于夏花培育饲料鱼的催产配套技术
斑鳜鱼苗卵黄囊吸收完后,开始摄食细嫩的小鱼苗。为使其开口时,有适口饵料鱼,适时催产饵料鱼,将成为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枝角类、丰年虫幼体、鱼苗宝A1鱼苗宝C2均不如团头鲂鱼苗的养殖效果。
在本试验中,斑鳜鱼苗破膜后,立即催产团头鲂亲鱼,在25℃温度下,约经36h,团头鲂鱼苗就可以破膜。此时斑鳜鱼苗的卵黄刚好吸收完,这时将团头鲂鱼苗投入孵化环道内,用来作为斑鳜的开口饲料。斑鳜破膜后的第三天(72h)开始催产白鲢鱼苗。斑鳜破膜后的第五天(120h)催产白鲢,将获得的鱼苗用来投喂。斑鳜鱼苗破膜后的第七天、第九天、第十一天开始催产花鲢或草鱼苗用来投喂。将这前五次催产的鱼苗除投喂斑鳜鱼苗外,将剩余的鱼苗放在发花池内培育乌仔鱼苗。以后随斑鳜鱼苗个体的增大,将开始投喂鲢、鳙、草小乌仔鱼苗,斑鳜鱼苗越大,投喂饲料鱼的个体也随之加大。
这是一项完整的饵料鱼的催产、投喂配套技术,使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77.8%,可为今后斑鳜鱼苗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3.3 关于培育斑鳜秋片鱼种水质的调节
斑鳜鱼对水质要求较严格,在培育鱼种过程中,除了具备充足的饲料外,还要注重水质的调解,保证水质的清新,没有有机污染。由于池塘内投入大量的饲料鱼,加之鱼类排出的粪便,水质极易腐败。应经常将池塘内的老水排掉一部分,加注一些新水,确保鱼类有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有条件时,最好每天都能加注一些新水,这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水质,鱼类不仅不得病,生长会更好。在鱼种培育中,调节好水质,是培育好秋片鱼种的技术关键。
3.4 关于斑鳜鱼种的生长
斑鳜属于吉林省产于鸭绿江的独有土著鱼类,按产卵的时间在6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6月下旬开始进行鱼种培育时期。本试验经66d的培育,秋片鱼种个体达到11.8g/尾,增重倍数187倍,特定生长率3.7。以上的生长数据与花鱼骨(出池规格5.64g/尾,增重倍数107倍,特定生长率1.756。此数据来自花鱼骨鱼鉴定材料)和黄颡鱼(出池规格5.6g/尾,增重倍数106倍,特定生长率1.75-3.36。此数据来自黄颡鱼鉴定材料)相比,生长上快很多。斑鳜属于小型成鱼,但其食用规格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该规格的鱼种用于成鱼养殖,均能达到食用鱼的规格。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