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5-12-22徐惠萍
徐惠萍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浙江 东阳322100)
癌因性疼痛是一种以慢性疼痛为主,并且伴有急性暴发疼痛的复杂以及多因素的疼痛[1]。临床上,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可有效地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但因此导致的便秘等副作用也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2],给患者带来新的不适和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2月对200例口服吗啡控释片引发便秘的癌痛患者采取了系统化的、具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了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0例。男117例,女83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9.41±9.38)岁。肺癌55例,胃癌37例;乳腺癌21例;宫颈癌14例;淋巴瘤31例;其他42例。纳入标准:(1)所有癌症患者均运用吗啡控释片镇痛治疗。(2)无基础肠道疾病及功能性便秘。(3)患者服用药物前排便正常,服药后出现便秘。(4)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至少给予护理干预2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硫酸吗啡控释片口服镇痛,每隔12h服用1次,根据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决定用药剂量。分别在护理前与护理干预2周后,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3]对患者护理前后便秘情况进行评分,该问卷从粪便性状、排便频度、排便困难程度、腹胀、下坠或不尽或胀感等5个方面对患者便秘情况进行评价,总分为18分,根据各个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0~3分,分数越高表示便秘程度越重。
1.3 结果 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便秘缓解情况在粪便性状、排便频度、排便困难程度、下坠感、腹胀感等项目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前后便秘缓解情况比较()分
表1 患者护理前后便秘缓解情况比较()分
不尽或胀感 腹胀护理前 200 1.90±1.07 1.65±1.02 1.83±1.04 2.00±1.12时间 例数 粪便性状 排便频度 排便困难 下坠、1.78±1.17护理后 200 1.12±0.98 0.90±0.80 1.12±1.01 1.02±0.90 1.13±1.07 t -12.375 -12.259 -10.599 -11.705 -9.2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在患者服用药物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讲解药物缓解疼痛的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对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等,强调服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帮助患者消除对疼痛的恐惧心理,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减轻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支配的抑制作用。对于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的患者嘱其进行做操、散步、深呼吸、扭转腰肢等锻炼,每天约20~30min。
2.2 饮食指导 发放科室自制饮食指导手册,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水果、增加植物油的摄入以及多饮水等,有助大便软化及化疗药物毒素的排出。膳食纤维可松弛肌张力且不与阿片受体结合,应用膳食纤维可缓解便秘而不影响吗啡的镇痛作用,含纤维较高食物有韭菜、红薯、玉米、芹菜、白菜等。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 000~3 000mL(限水量者除外),特别是晨起时,可饮温水或淡盐水200~300mL。嘱患者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以帮助消化,同时可以避免快速吞咽进入空气过多引起腹胀、腹痛不适等。
2.3 生活护理 患者排便时为其提供私密的空间,如需床上排便时应拉上床帘,探视人员与医护人员暂时离开,以缓解患者排便时的紧张及羞耻的心理;嘱患者自行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最佳时间在餐后,每天应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排便,即使无便意也要坚持到便盆上蹲坐5~8min,以养成定时排便的生活习惯。训练患者腹式呼吸运动,指导其坚持进行提肛运动,每日3~5次,每次5~10min。协助患者正确利用腹压助排便,特别对于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时,正确的屏气与腹肌收缩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可用双手按压患者腹部,与其一起用力,协助患者将大便排出体外。嘱患者每晚临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每次15~20min。由于温水刺激可使双足底的小肠、结肠、肛门等反射区血液循环活跃,从而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4]。
2.4 用药护理 吗啡类止痛药服用时间一般为每隔12h一次,应避免安排患者在饭后1h内服用,由于饭后可减少胃肠道反应,且饭后半小时是胃肠蠕动最强时间,若该时间口服吗啡类止痛药会影响胃肠蠕动,导致食物停留在胃内时间过长,从而加重便秘。视患者情况,使用开塞露塞肛通便、口服乳果糖或果导片等西药。
2.5 中医护理
2.5.1 针灸治疗 针刺天枢、足三里、支沟、中脘,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大肠经气深聚于腹部之处,针刺该穴位可通调肠府、促进结肠运动,是治疗便秘的基本穴[5]。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针刺该穴位可改善肠道功能,对于胃、肠动力减弱者可加快胃的排空及肠道蠕动,促进粪便排出[6]。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针刺该穴位可清利三焦,通腑降逆,可治疗习惯性便秘。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针刺该穴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可促进胃肠蠕动。
2.5.2 耳穴贴敷 取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脾、胃等耳穴。消毒耳廓后,用0.5cm×0.5cm的小块医用胶布,中间粘1粒王不留行籽,对准耳部一侧穴位贴压,嘱患者每天早中晚自行按压各穴3次,每次按压2~3min,以耳部出现酸麻感或轻微疼痛为度。耳为宗脉之都,人体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采用耳穴贴压配合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
2.5.3 导泻 对于便秘不严重的患者可予大黄苏打片、麻仁丸等缓泻剂口服;便秘严重者可考虑应用刺激性泻药番泻叶等泡水饮用。本组87例患者服用大黄苏打片后便秘情况改善,余113例患者加服番泻叶代茶饮。
3 讨论
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镇痛药物,通过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类作用于阿片受体而起到镇痛作用,可作用于局部神经元和内部的疼痛调节环而发挥镇痛及其他治疗效果,也因此产生相关的副作用[7]。阿片类止痛药是引起癌痛患者便秘重要原因之一,且不会产生耐受,不仅在用药初期,便秘情况会持续存在[8],其引发便秘的机制主要为[9]:(1)胃肠道内也存在大量阿片肽,阿片受体作用于胃肠道可使整个胃肠道的平滑肌痉挛,肠管节律性蠕动及纵向推进性收缩减弱,从而导致胃、肠道排空时间延迟,可使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粪便传输延迟,由于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水份过度吸收,从而导致粪便硬结。(2)阿片受体作用于胃肠道,可使胃肠道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使食物消化延缓,从而导致粪便硬结。(3)阿片类物质有很强的中枢抑制作用,使得大脑的排便反射高级中枢控制的排便反射不敏感,从而导致便秘。在临床上,由阿片类止痛药引发的药源性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中的慢性传输型便秘[10],西医治疗以口服促进胃肠动力药及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且易刺激胃肠道,出现不良反应[11]。便秘严重影响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癌痛患者的治疗信心,因此,一旦癌痛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出现便秘,除行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措施外,采用适当的中医护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生活护理、运动指导配合适当的中医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便秘发生率,并且可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提示对口服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Cleary JF.Cancer pain management[J].Cancer Control,2000,7:120-131.
[2]张雅月,侯丽,刘洋,等.吗啡类药物引发便秘病机探讨与通腑消胀方解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16-1017.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355-356.
[4]张建波,郎立和.大黄在内科临证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491.
[5]刘志顺,郑成哲,张维,等.深刺天枢治疗老年性便秘近期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55-156.
[6]杜艳军,赵东升,赵东杰,等.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15(1):561.
[7]左笑丛.癌症患者阿片类止痛药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对策[J].中国药物警戒,2008,5(1):41.
[8]于翠萍,安建雄.如何防治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J].中国处方药,2008,7(8):74-76.
[9]高寅丽,李利亚,李佩文.癌症患者便秘原因分析与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15.
[10]张顺财,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4-108.
[11]刘仍海,张燕生,张书信,等,中药外敷治疗结肠慢输型便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