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小秦岭
——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实
2015-12-22刘泉锋
◎刘泉锋
绿满小秦岭
——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实
◎刘泉锋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灵宝市的小秦岭山间,鲜花在绿色簇拥中爬满山坡。漫步其中,如果不是山间公路上奔驰着拉矿的车辆,你断然不会想到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小秦岭金矿区。上个世纪后期,疯狂采金在改写着小秦岭的面目,山清水秀离人们渐渐远去。想不到短短十年后,这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政府彻底扭转了这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让绿色融入矿业,让矿业彰显绿色,真正实现了开发与环保的双赢。
如今,当人们踏入这块写满“金”字的土地,在欣赏小秦岭的巍峨与秀美的同时,会由衷地感受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和魅力。
观念转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大凡是灵宝人,都会记得小秦岭地质环境治理真刀实枪干起来的那一时刻。
大自然赋予小秦岭丰富的矿藏。小秦岭金矿田总面积664平方公里,而灵宝市拥有其中的480平方公里,矿产资源种类多达34种,尤以黄金为最。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这片金矿田里集聚了众多的矿山企业,采金规模日益扩大,“多、小、散、乱”式的无序开发,导致这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面对如此状况,当地政府意识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样重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不失为一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好路子,环境保护一定要同经济发展同步。2004年始,灵宝市把矿山生态建设和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摆上重要位置,与发展矿业经济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制定了《灵宝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实现了开发与治理捆绑制。该市在河南率先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引导矿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该市突出源头治理,积极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取缔淘汰落后工艺,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矿山环境持续稳定改善。同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该市组织实施《小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及重建规划》,引导矿山企业积极申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项目,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筹措资金筑坝填石,覆土造田,植树种草。截至目前,全市矿山企业累计缴纳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905.5万元,投入资金5847万元,清理矿区河道7303米,清运废渣33万立方米,浆砌石坝2万立方米,回填采空区0.6万立方米,修筑矿区公路16千米,疏通涵洞10个,有效地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终于被唤了回来。
一箭双雕:废弃矿渣再利用
在小秦岭钻过矿洞的人,一定会对那些矿洞的曲折和悠长、矿洞深处采场的空旷和惊险记忆犹新。每一个洞前都会堆满开采出来的废渣,废渣堆在小秦岭不计其数。不幸的是,由于早期管理不善,有些矿渣堆放不合理,堵塞了河道,形成了泥石流和滑坡等隐患,成为高悬的“定时炸弹”。为此,当地政府组织“拆弹”,采取了“矿渣就地拦挡存储”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不仅治理了环境,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有价值的矿渣就地拦挡储备。该市黄金股份有限公司银鑫分公司苍珠峪矿区,在采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前,每年汛期大量矿渣冲入下游河道,矿区道路常被泥石流冲毁,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而大量矿渣流失又浪费了资源。通过修筑挡渣墙,该公司存储了近150万吨矿渣,遏制了矿渣流失、道路被毁状况的延续,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
河道矿渣用于就近修复矿区道路。故县镇枣香峪作为全市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在进行恢复治理前,由于矿渣堆积,部分河道高过道路,16公里的主干路每年多次被泥石流冲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投资修路投入巨大,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当地镇政府组织辖区矿山企业清理了20余万立方米的河道矿渣,就地垫路铺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000余万元。
危险段矿渣用于支持国家高铁项目建设。小秦岭矿区大湖峪中上游1470-1490段,两边矿渣堆高达40余米,长达200余米,河道与交通合二为一,宽仅6~7米,在此形成了严重的“肠梗阻”。每到汛期,雨到水涨,道路被毁,两边渣堆崩塌、滑坡时有发生,治理困难重重。郑州至西安的高速铁路建设开工后,这里大量堆放的采矿废渣派上了用场,大湖峪中上游1470-1490段在内的危险地段的矿渣堆全部被清运。这样既消除了矿区地灾隐患,又支持了高铁项目建设。
无矿产品利用价值矿渣作为建材石料备用。灵宝市建筑石料主要来源于矿区外的下游河道,采石对周围矿山环境破坏性较大,常常阻塞河道,形成灾害隐患。该市积极鼓励引导石料厂用矿渣作原材料,仅一年可利用矿渣30余万立方米。豫灵镇政府为改变文峪沟矿山环境现状,采取运输补贴方式督促企业清运矿渣,使矿企、村民、石料厂皆大欢喜。
抢抓机遇:扎实开展地质环境治理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灵宝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扎扎实实搞了十多年,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
2004年,灵宝市在引导矿山企业自我治理环境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同类项目资金的扶持,先后成功组织实施了中央及省级财政1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380万元,对38.7公顷矿区范围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治理恢复,共修建挡渣墙5.8万立方米,修筑拦渣坝0.6万立方米,清理矿渣6.6万立方米,浆砌石护坡0.7万立方米,回填地裂缝1万立方米,回填塌陷坑1.5万立方米,清除危岩体1.4万立方米,修筑排水渠410米。
2010年,该市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阳光照耀到了这一方水土。他们成功申报了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争取到了国家财政2.9亿元的项目资金,分三期对小秦岭150平方千米矿区中大量堆积采矿废石堵塞沟道,采空区地面塌陷以及山体开裂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展开综合治理。其间,他们加大对项目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明确责任,除重点工程外,把2010年前的所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监管维护责任全部移交给相关单位,全面实行治理项目监管责任制。截至目前,该重点工程项目中的第一、二期重点项目已经完工,第三期重点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目前实施的项目累计清运及固化了区内60%的废渣,治理了9个滑坡、崩塌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疏通修复57.13千米的沟道及道路,保护矿区万余名群众生命财产及重要军事设施的安全,保障了矿区15个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效地缓解了矿山企业与周边居民之间因河道疏通、道路修复等造成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为矿区及下游十余个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还改善了矿区107平方千米的生态环境,固定绿化了边坡,恢复了边坡植被,恢复林地171.33公顷。
着力保护:小秦岭地质公园建成开园
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灵宝人着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进行着尝试并取得了成功。
灵宝市地处中国南北之间地质、地理、生物和气候的天然分界,境内地质遗迹丰富,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小秦岭金矿田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唯一特大型变质核杂岩金矿床,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灵宝市在大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同时,利用小秦岭独特的地容地貌做大旅游文章。2006年,建成小秦岭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8月,取得“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2013年5月,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开园。
建成后总面积达14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古老变质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为主体,以瀑布群、溪滩等水体景观为重要补充,集科学研究与美学价值于一体,凸显了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及伸展拆离构造,老鸦岔古老变质岩标本,亚武山、汉山、娘娘山花岗岩地貌等特殊性标志,形成了集旅游、娱乐、参观、学习为一体的特色景区。近年来,游客人数逐年剧增,仅娘娘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
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建成,不仅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同时对小秦岭金矿区的5处矿业遗迹、遗址以及大量珍贵的地质遗迹进行了有效保护,为该市申报建设“国家黄金矿山公园”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灵宝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