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肇《文标集》版本源流考论
——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新镌本为切入点

2015-12-22牛庆国曹书杰

关键词:写本著录书目

牛庆国,曹书杰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卢肇《文标集》版本源流考论
——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新镌本为切入点

牛庆国,曹书杰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今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1796)新镌本为目前所能见到的卢肇《文标集》的最早刻本。文章在梳理历代书目对《文标集》著录情况的基础上,以新镌本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二卷本、精写本之关系,并考察二卷本、袁注本、合刻本之传承,从而厘清《文标集》版本源流。新镌本从刊刻年代,到篇目的辑录数量与文本勘校,最为接近《文标集》原貌,在版本上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文标集》;卢肇;新镌本;二卷本;精写本;袁注本;合刻本;丛书本

《文标集》,晚唐作家卢肇的诗文别集。肇生前其诗文未有结集,殁后200年,至北宋建中靖国(1101)辛巳,郡(宜春郡)人许衷始集其遗文百篇,目曰《文标集》,“文标”者,乡名也。历经兵燹剥蚀,至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是集序存而集亡,袁州教授童宗说重辑之并刻于郡庠。尔后无人复为摭拾,直至清乾隆五十九(1794)年,辛炳乔与袁际唐补辑之,成2卷之数(下简称二卷本),其后精写本、袁际唐注本、袁玉麟《卢黄合刻》本(下简称合刻本)、胡思敬《豫章丛书》本(下简称丛书本),皆直接或间接以二卷本为底本。今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1796)新镌本(下简称新镌本)即为目前所能见到的辛、袁补辑本《文标集》的最早刻本。据考,新镌本从刊刻年代,到篇目的辑录数量与文本勘校,最为接近《文标集》原貌,在版本上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故笔者在梳理历代书目对《文标集》以上诸本著录情况的基础上,以新镌本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二卷本、精写本之关系,并考察二卷本、袁注本、合刻本之传承,从而厘清《文标集》版本源流。

一、公私书目著录

《文标集》成书之后,历代公私目录多有著录,兹将著录情况胪列如下,以窥其流传概况。

最早著录《文标集》的是南宋绍兴中改定,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别集类有“《卢肇诗》一卷”,注云“阙”,其下叶德辉按“《宋志》有卢肇《文标集》三卷”[1]。按,中华书局影印本《文苑英华》所收卢肇《天河赋》中有异文注释凡15处,文后校勘说明云:“卢肇有集印行,大抵不若写本之善,今间取二三为一作。”因知宁宗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胡珂、彭叔夏等人在重校《文苑英华》时,肇已有文集刊布。又童宗说《文标集•序》称,肇“殁后三百年,郡人许衷集其遗文仅百篇,目曰《文标集》,传笔日久,序存而集亡”,后童氏多方搜缀阙文,“合赋、序、图、状四十有二篇,分为上中下三卷……”①。笔者推断,“《卢肇诗》一卷”为许衷辑本《文标集》中收录的诗作1卷。

其后尤袤《遂初堂书目》别集类著录“卢肇《文标集》”,不注卷数[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下赵希弁《附志》别集类一著录“《文标集》三卷”,言“右唐集贤学士卢肇之文也”,其下又述卢肇生平行迹事[3]。元代对卢肇著述的著录仅见于脱脱等编撰的《宋史》,卷208《艺文志》别集类有“卢肇《文标集》三卷”。以上三家所录当为童宗说辑本。有明一代,国家对藏书并不重视,无论是官修书目、史志目录抑或私家目录本就不多,《文标集》更未见著录。

清人对《文标集》的著录颇多。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70别集类四著录“《文标集》三卷”,注云“旧抄本”,其后录童氏《文标集•序》。[4]按,陆心源藏书,在陆氏死后,已由其子陆树藩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以10万元的价格售予日本岩崎重野,入日本静嘉堂文库。[5]据袁际唐《〈文标集〉注•序》(详下引),童宗说辑本或于乾隆五十九年时仍有残帙存世,笔者推断,陆氏所谓“旧抄本”或为后人在童氏残本基础上的补辑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5集部四著录精写本“《文标集》三卷,《外录》一卷”,其下亦节录童《序》。[6]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2下集部二下别集类一下“中唐至五代别集”补《文标集》版本2种:

《文标集》三卷,《外录》一卷,注云“唐卢肇撰”。○清乾隆间刊本。《外录》明李原冈辑。三册。余藏。

《文标集》三卷《补遗》一卷,注云“唐卢肇撰”,又校勘记一卷,云“胡思敬撰”。○民国六年胡思敬刊《袁州二唐人集》本,收入《豫章丛书》中。[7]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3《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郡庠本》著录“绍兴庚辰(三十年),宜春郡庠刻唐卢肇《文标集》三卷,见《陆志》”。其后注云“旧抄本”[8]。

近现代对《文标集》的著录或见于地方目录,如《(民国)分宜县志》卷9《艺文•集部》有“《文标集》”,云“唐状元宏文馆学士,邑西文标乡卢肇著”;或见于私家目录,其中著录详细且兼及考证的是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的《续四库提要三种•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是目集部别集类有“《文标集》三卷、《外录》一卷”,其下云:

唐卢肇撰。肇字子发,宜春人,会昌二年廷试第一,官至歙州刺史,事迹详本集童宗说序。案,《旧唐书•艺文志》载肇《海潮赋》一卷,《通屈赋》一卷,《注林绚大统赋》一卷,不载其集。《唐文粹》于《海潮赋》外,又录其《汉堤诗》《新兴寺碑铭》《上王仆射书》三篇。此本乃宗说所辑,凡古律诗二十六首,碑记赋序赞状等四十二篇,为江南图书馆所藏精写本。《外录》则述肇之行谊事略,为李原冈编。考陆氏《皕宋楼藏书志》亦有旧抄本,而不载《外录》,则比较完善也。先是,建中靖国辛巳,许衷集其遗文,得百篇,目曰《文标集》。日久序存集亡,绍兴庚辰,宗说别为搜缀,因仍旧名。其曰“文标”者,江西分宜县文标乡有肇墓故也。其诗气体高华,文亦驰骋上下,极瑰奇之观,在晚唐实为巨手。宗说南城人,原冈宜春人云。[9]

此外,当代学者对古代书目的补录亦涉及《文标集》,如陈尚君《〈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一文补“卢肇《愈风集》十卷、《文标集》三卷”,云“见《宋史•艺文志》七。《遂初堂书目》仅载《文标集》,《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有‘《卢肇诗》一卷’”[10]。

还要提到的是,由于《文标集》丛书本流传较为广泛,故而在诸多私家目录以及国内各大院校及地方图书馆藏书目录中多有著录,私家目录如闻一多《唐风楼捃录》分类书目之别集(诗词文)著录:

《文标集》三卷,《外录》一卷,卢肇,豫章丛书本(据八千卷楼精抄本副刊,用袁际唐注本复校)。[11]

又如吴枫《隋唐历史文献集释》一书附录的现存唐人著述简目[12],俞平伯等撰写的《唐诗鉴赏辞典》所附录的唐诗书目等[13];馆藏目录如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编印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线装书书名目录》,江西省图书馆编印的《江西省图书馆馆藏线装古书目录》,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及辽宁省图书馆联合编制的《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等。

以上书目著录《文标集》诸多版本,有许衷辑本、童宗说辑本、旧抄本、精写本、新镌本、丛书本等6种,然未及二卷本、袁注本、合刻本、《卢黄合刻》谢寿如铅印本、龚杏根《卢肇集校注》本、《豫章丛书》今人整理本等6种。下面笔者拟先对新镌本予以详细考述,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二卷本、精写本之关系。

二、国图藏嘉庆元年新镌本述略

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藏《文标集》1部。封一有“卢状元文标集”“嘉庆元年新镌”“昌黎书院藏板”等字样。半页9行,行20字,上单黑鱼尾。1函3册。书中夹有书签2张,各以表格形式标明图书版权信息,其一分7列,左至右依次有“文标集”“三卷外”“录一卷”“唐卢肇”“乾隆刻”“共三册”“藏园典籍”等字样,其二分上下2行,上行左至右有“文标集”字样,下行又分8列,左至右依次有“第二一一三号”“类部”“唐卢肇”“四卷”“清刻本”“三册”“江安傅氏捐”“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等字样。

正文前黄河清《序》、童宗说《序》。黄《序》“序”字下钤阳文朱印,印文“傅沅叔藏书记”;各卷卷首及卷尾皆钤有阳文朱印,印文“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正文分上、中、下3卷,其后有《外录》1卷。据黄《序》可略知是本编集及刊刻始末:

万载辛子好学存古,尝辑郑守愚《云台编》,复三卷之旧,其用心可谓勤矣。兹复裒次卢子发《文标集》,将刊布之而属序于予,予谓斯集之辑,视《云台编》为急而其事则尤难,盖子发殁三百年,始集其遗文者,为郡人许衷,已仅得百篇。至绍兴庚辰袁教授南城童宗说复辑之,嵌岩古观,无不毕搜,分为上、中、下三卷,实止四十二篇耳。自是以后,《云台编》尚有前明严惟中之表章,而斯集无有。今欲网罗于六七百年之后,使泰山毫芒,人间复睹,其功诚有倍难者。……乃自童教授以来无人复为摭拾,至使孤寒崛起,裒然举首,只于遗选杂说中时见一二,而其遗风余韵,渺无复存,文献何所取征,来者何所兴起,是其事不尤急乎,以倍难之举而当最急之期,此辛子所为慨然而不能已于斯集也。予奉命宰宜春,尝怀先贤之遗泽,登其洲,抚其石,辄想见其为人,况得其遗文,而尽读之,不犹并时而与上下其议论乎,于是叹辛子之用心为不可乃矣,遂书之以复于辛子。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初一日润州黄河清撰。(节录)

是序乃润州黄河清于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初一所作,序中有“予奉命宰宜春”云云,检清《(同治)宜春县志》卷六《职官•知县》列有黄河清,云康熙“五十七年任”,其下又列方宗敬,云“嘉庆六年任”,因知黄河清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嘉庆六年(1801)任宜春知县。

书中印文“傅沅叔藏书记”及所夹书签显示,是本原为江安傅增湘所藏,后捐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沅叔”乃傅氏之字,其藏书之所称“藏园”。《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详上)傅增湘所补“清乾隆间刊本”即是。傅氏称此本为“乾隆间刊本”,又书中有“嘉庆元年新刊”“昌黎书院藏板”字样,笔者推断,是书在辛炳乔与袁际唐补辑完成后即付刻,而刻板藏于昌黎书院,至嘉庆元年又予以刊布。(详下)

是本卷上收赋、序、状各1;卷中收赋4,记、书、碑铭、碑记各1;卷下收诗32题,33首,3卷凡44篇,溢出童宗说辑本2篇。《外录》1卷,系同郡李厚冈编正,袁际唐、辛炳乔、施景枢同辑。李氏所编《外录》1卷,收录历代与卢肇生平行迹有关的文献记载及诗、文,分卢学士行迹、卢宅卢石迹、别迹3大类,各类之下又分小类,如卢学士行迹包括仕进、后裔、师友、著述4类;卢宅卢石迹又分卢宅、卢石2类;别迹含弋林、耸翠峰、书堂、读书台、读书潭、祠主(乡贤并状元俱在内)、坊表、绿阴亭、石溪寺、逸事、封鬣等11类,殊为详审。其中多有诸家按语,兼及考证,各家按语区别方法,辛氏于卢学士行迹类第1条资料后予以说明:“乔等按曰‘谨按’,各书按仍举‘某书按’,惟厚冈先生按加‘李按’以示别。”

新镌本虽为目前所能看到的辛、袁二人补辑本的最早刻本,然并非最早的版本。据笔者考察,新镌本之前,除许衷辑本、童宗说辑本、旧抄本外,尚有二卷本与精写本,且三者属同一版本系统。

三、新镌本与二卷本、精写本之关系

二卷本,即辛、袁二人补辑《文标集》的最初版本,袁际唐《〈文标集〉注•序》(见清袁玉麟《卢黄合刻•文标集》)称“卢公《文标集》,初刻于邑人许衷,续刻于教授童宗说,然行之不甚远,传之久而篇帙仅存,且散佚过半。余以甲寅岁,与万载辛炳乔补辑,成上下卷……”,知是本是在童本残帙的基础上补辑而成,且成书之时亦分为上、下2卷。又袁玉麟《文标集•例言》(《卢黄合刻》)云“袁集有卢学士行迹,原本既失,何从搜讨”,知此二卷本亦附有《外录》1卷,又云:“自宋至本朝嘉庆间,五百余年,始有万载辛炳乔之集,宜邑袁际唐之注,考其目录,亦止赋四首、杂文四、古今体三十二。”按,“赋四首、杂文四、古今体三十二”,凡40篇,与精写本同。故笔者推断,此《文标集》2卷、《外录》1卷系辛氏等人的初辑成果,辑成之后并未立即付刊,而是于刊布之前重新编排,由此衍生出精写本。

精写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原为清藏书家丁丙八千卷楼所藏。《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5集部四著录(详上)。是本正文前仅有童《序》,且并未注明系何人抄自何时。笔者以为,是本系在辛、袁所辑二卷本基础上抄写而成,理由如下:是本卷上收赋、序、状各1;卷中收赋3、记1、碑记1;卷下收诗32题,3卷凡40篇。笔者将其与新镌本比对,发现二本差异甚微,新镌本比精写本多黄河清《序》;在所收篇目上,精写本比新镌本少收《如石投水赋》《宣州新兴寺碑铭》《上王仆射书》3篇;在文字校勘上,二本仅有不足10处异文,显然二本同出一源。又,《文标集•例言》(《卢黄合刻》)称:

自宋至本朝嘉庆间,五百余年,始有万载辛炳乔之集,宜邑袁际唐之注,考其目录,亦止赋四首、杂文四、古今体三十二,而童集所得《新兴寺碑》《上王仆射书》《剑赞》又佚矣。

民国胡思敬《袁州二唐人集•跋》(《豫章丛书》)亦云:

卢子发《文标集》三卷,据嘉庆辛炳乔本付刊……辛氏所辑视童编溢出诗六首、赋三首,碑铭书赞俱无。《剑赞》得自道观,既失固难复求,而《文粹》所载《上仆射书》《新兴碑铭》并非秘本,辛氏亦阙而勿载,殊不可晓。

袁玉麟称辛炳乔辑本“止赋四首、杂文四、古今体三十二”,且袁、胡二人皆谓辛炳乔辑本中无《上王仆射书》《宣州新兴寺碑铭》,按,胡思敬所记或依袁玉麟,如此,根据袁氏的记载,其看到的辛炳乔辑本与精写本颇合。故笔者推测,精写本或是在二卷本基础上重新编排分卷抄录而成,成书时间在嘉庆元年新镌之前;新镌本则是在精写本基础上补辑《上王仆射书》《宣州新兴寺碑铭》《如石投水赋》3文,并请黄河清为之作序而成。

以上述及《豫章丛书》,姑于此并而述之。《豫章丛书》专收江西籍作家文集,历史上凡有2种,一为清人陶福履所辑,一为民国胡思敬所辑,二书虽同名,然所收文集不同。《文标集》即见于胡本中,系胡氏将之与郑谷《云台编》合为《袁州二唐人集》后收录。据上引《袁州二唐人集•跋》,胡氏虽称“据嘉庆辛炳乔本付刊”,然其所据以付刊的底本当为精写本,而非新镌本。前文述及,是本成书以来,诸目录中多有著录,其中尤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及《唐风楼捃录》著录稍详(详上),然闻书著录为《文标集》3卷,《外录》1卷,显然著录有误;其后言是本“据八千卷楼精抄本副刊”(“副”当为“付”之误)的说法是稳妥的,而言“用袁际唐注本复校”则是据现有资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未详闻氏何据。是本正文前有童《序》;卷上收《海潮赋(并序)》及《海潮图(并序)》2篇;卷中收状、碑记、记各1、赋3;卷下收诗32题,33首;《补遗》1卷,收碑铭、书、赋各1,以上凡44篇。虽以精写本为底本,然与之不同的是,胡氏将《进〈海潮赋〉状》归入卷中,且削去了精写本此文前的卢肇官衔1行,及文后的《敕批》;削去了精写本《竞渡诗》及《夔州》诗后的辛炳乔按语以及《外录》1卷。又,丛书本有胡氏于民国七年(1918)戊午十一月所作的校勘记1卷,兹不赘述。

以上精写本、新镌本、丛书本同源自二卷本,而二卷本与袁注本、合刻本之间又存在传承关系。

四、二卷本、袁注本、合刻本之传承

袁注本,即袁际唐注本,是本今已不存,今据《卢黄合刻•文标集》中所存袁际唐《〈文标集〉注•序》与部分注文以及袁玉麟撰写的《文标集•例言》窥知此本概况。《文标集•例言》称:

自宋至本朝嘉庆间,五百余年,始有万载辛炳乔之集,宜邑袁际唐之注,考其目录,亦止赋四首、杂文四、古今体三十二,而童集所得《新兴寺碑》《上王仆射书》《剑赞》又佚矣。自嘉庆乙亥,历今光绪丁酉,凡八十二载,未闻重梓之者。兹从友人处得袁所注本,而缺其下卷,所剩惟《海潮赋》一篇,《海潮图序》《日至海成潮入图法》《进海潮状》附焉,亟取归付钞胥,又从别集得赋、诗、文若干,都为一集。

通过这段记载,笔者至少可以推知以下三点:一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袁玉麟抄撮《文标集》时,是本仅存上卷,下卷已佚,而上卷“惟《海潮赋》一篇,《海潮图序》、《日至海成潮入图法》、《进海潮状》附焉”,因知是本分为上、下2卷。前文已述,辛炳乔与袁际唐补辑《文标集》之初成上、下2卷,故袁际唐《〈文标集〉注》是在辛氏等人《文标集》2卷、《外录》1卷基础上加注文而成。二是袁际唐《〈文标集〉注•序》并未说明其于何时完成注释,止“余以甲寅岁,与万载辛炳乔补辑,成上下卷,尔时犹未及注也。……。比年来,授徒稍暇,因为之揭明赋意于篇首”云云,而上《例言》有“自嘉庆乙亥,历今光绪丁酉,凡八十二载”之语,因知袁际唐《〈文标集〉注》成于仁宗嘉庆乙亥,即嘉庆二十年(1815),前后历时廿余载。三是《卢黄合刻•文标集》以袁注本为底本之一。

《卢黄合刻》(下简称《合刻》)今藏江西省图书馆,收录卢肇及明黄子澄二人文集,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二集前有陆蔚庭《序》。《合刻》中所收《文标集》,正文前有李华年《卢状元〈文标集〉•序》、袁玉麟《重编〈文标集〉•序》、童宗说《序》、黄河清《序》、袁际唐《〈文标集〉注•序》,又有袁玉麟《文标集•例言》,据上引《文标集•例言》及以上诸序,知《卢黄合刻》本《文标集》乃袁玉麟在抄撮袁际唐注本残存的上卷基础上,又自他集中搜罗遗文,复3卷之旧,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书,所收诗文篇目凡43篇。是本亦为注本,由于卷上系袁氏直接抄录袁际唐注本,故《海潮赋》(附《海潮图序》及《进〈海潮赋〉状》)中注文系袁际唐原注。至于卷中及卷下所存注文,袁玉麟称“从别集得赋、诗、文若干”,但并未明确说明所得之诗、文是带有注文的,而且其于《文标集•例言》中又云“袁集,藏书之家必有存者,倘以此编惠我,补其未备,使先正无未全之集,鄙人无抱残之憾,感谢匪浅”,进一步表明其所得袁际唐注本仅仅是上卷,故笔者推测,或为袁玉麟补注,其补注体例则依袁际唐《〈文标集〉注•序》中所记,“至《海潮赋》外,若《柘枝》、《鹦鹆》诸赋,《汉堤》及咏物各诗,各记并为注之”。有《外录》1卷。前文述及,二卷本与之衍化而来的精写本、袁注本、新镌本皆有《外录》1卷,分为卢学士行迹、卢宅卢石迹、别迹3大类。与上述注本《外录》不同的是,袁玉麟重新自府志、县志中辑出与卢学士行迹有关的记载,分置于卷下各诗之后,“使阅者如读诗话,如观年谱。”(袁玉麟《文标集•例言》)是本《外录》1卷分为祠宇、书堂、故宅、卢石、卢洲、茔墓、杂缀七类,皆为袁玉麟重辑,其于《文标集•例言》中称:

是集后附歙州古迹并后人题词,本童集意也,童《序》有“附以成应元举榜,祖择之、梅圣俞诸公卢石题咏”云云,举榜今不见,就其例于卢石外益以祠宇、书台、卢洲、茔墓为外录。

知此《外录》1卷仿童宗说辑本附录之例。前6类每类之下先列诸方志中有关这种古迹的史实,再列后人诗、文;杂缀类包罗甚富,虽未再分小类,然基本不出仕进、师友、著述、后裔、弋林、桥、歙州塘等7类。值得一提的是,茔墓类有乡贡进士陈岳撰《唐故吉州刺史检校尚书司封郎中范阳公夫人富春县君孙氏墓铭并序》一文,为我们研究卢肇家室与世系提供了可靠的出土文献资料,又杂缀类下有《卢氏家谱》1条,云“子发生元和十三年戊戌二月初三日亥时,殁中和二年壬寅八月初一日巳时”,或可备卢肇生卒年代之一说。

袁玉麟《卢黄合刻》传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任分宜县长的谢寿如重印之,重印本题《卢黄合编》。今江西省图书馆有藏,凡2册,各册封面左上题“卢黄合编”,题下双行小字“民国卅一年欧阳绍祁署”,封面右下又有“段仁正”字样;书中夹有书签1枚,标示图书信息,云:“19363。卢黄合编。存二册。袁玉麟(清分宜)辑。民国三十一年铅印。”书中正文前有谢寿如《序》,介绍重印始末。

《文标集》又有今人整理本两种。龚杏根以民国戊年(1918)胡思敬所刻《袁州二唐人集•文标集》(《豫章丛书》)为底本,用《全唐文》《唐文粹》《文苑英华》《全唐诗》《卢黄合编》(谢寿如重印本)及旧志中所存卢肇作品进行校勘,成《卢肇集校注》一书,为江西省高校1991—1992年度古籍整理项目,由海南出版社于1993年8月出版。又,前文已述,历史上《豫章丛书》有陶、胡本2种,今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将2种合而为一,重加整理点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以后陆续出版,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是书正文前有安平秋《序》及《豫章丛书》整理编辑委员会所撰写的《整理说明》,据后文可知是书整理始末及体例。《袁州二唐人集•文标集》收入是书集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仍为龚杏根点校,由傅义审订。是本目录前有龚杏根《点校说明》,内容基本不出其于《卢肇集校注•前言》中所述。

综上所述,《文标集》结集始自北宋许衷,时仅百篇之数;至南宋童宗说重辑之时,许本“序存集亡”,而童氏广为搜集,止得42篇,续刻于郡庠;尔后直至清乾嘉之际,童本已散佚过半,尽管陆心源藏有旧抄本,然陆氏藏书已归日本静嘉堂文库;乾隆末,辛炳乔与袁际唐予以补辑,诗文凡40篇,为上、下2卷,并将李厚冈所编与卢肇生平行迹有关之资料作为《外录》1卷附之,至嘉庆元年新镌之时又补文3篇;期间,又有精写本1部,并流传至今;其后,袁际唐在二卷本基础上加以注解;至光绪间,袁玉麟得袁注残本,又加搜辑,仍为3卷之旧,收入《卢黄合刻》;民国戊午,胡思敬在精写本基础上补辑、校勘,由此,胡本成为以上诸本中最为通行的版本;而为防文集再度散佚,民国谢寿如重印《卢黄合刻》。20世纪以来,龚杏根两度整理《文标集》,成果分见于《卢肇集校注》及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本《豫章丛书》,见图1。据笔者考察,上述诸本中,无论在收文数量抑或文本质量上,都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庆元年新镌本为最优,这也是笔者在整理《文标集》时所依据的底本。

图1 《文标集》版本源流示意图

注释:

① 按,童宗说《文标集•序》中“殁后三百年”及“自建中靖康辛巳迄绍兴庚辰”之记载有误。龚杏根在为《豫章丛书•袁州二唐人集•文标集》(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豫章丛书:集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所作的校记中考曰:“三百年,‘三’当作‘二’。卢肇殁于中和二年(882),‘殁后三百年’,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童序说他于绍兴庚辰(1161)重刻子发遗书,则童刻反在许衷刻本之前,故知‘殁后三百年’必误。童序又云“自建中靖康辛巳迄绍兴庚辰,又六十年矣”。自绍兴庚辰(1160)上推60年,当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故序中‘靖康’当为‘靖国’之误。靖国辛巳乃许刻《文标集》之年,上距卢肇之殁为219年。古人纪年每取整数。故断“三百年”为“二百年”之误刻。”且不论卢肇卒年,笔者以为,龚氏关于许衷刻《文标集》之年当在建中靖国(1101)辛巳的考证是稳妥的。又,自童序以后,后人再辑《文标集》并为之作序时,多不加考证而沿用之,如清乾隆五十九年黄河清《文标集•序》云:“盖子发殁三百年,始集其遗文者,为郡人许衷,已仅得百篇。”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华年《文标集•序》云:“迨三百年后,郡人许衷辑其遗编。”光绪二十三年袁玉麟《文标集•例言》:“《文标集》始集于郡人许衷,去歙州殁已三百年矣。”

[1] 绍兴中改定, 叶德辉考证.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C]//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宋代卷第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83.

[2] 尤袤. 遂初堂书目[C]//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宋代卷第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95.

[3] 晁公武撰, 赵希弁附志. 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C]//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宋代卷第2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62.

[4] 陆心源. 皕宋楼藏书志[C]//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2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800−801.

[5] 岛田翰. 皕宋楼藏书志源流考[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31.

[6] 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C]//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清代卷第3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696.

[7] 莫友芝撰, 傅增湘订补, 傅熹年整理.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78−79.

[8] 叶德辉著. 书林清话[M]. 北京: 古籍出版社, 1957: 71.

[9] 胡玉缙撰, 吴格整理. 续四库提要三种[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262.

[10] 陈尚君. 《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C]//荣新江. 唐研究(第一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87.

[11] 闻一多. 唐风楼捃录[C]// 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第7册).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725.

[12] 吴枫. 隋唐历史文献集释[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313.

[13] 俞平伯等. 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519.

Review of the editions of Lu Zhao’s Wen Biao Ji:taking the new version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as the breakthrough

NIU Qingguo, CAO Shuji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The New Version of Lu Zhao’s Wen Biao Ji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first year of Jia Qing is the earliest version up to now. It has been hidden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The article first presents a review of various versions of Wen Biao Ji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and then uses the New Version as the breakthrough, and focuses on its relation with the Two-volume Version and the Fine Writing Version, expounding inheritence of the Two-volume Version, the Annotated Edition by Yuan Jitang and the Collaborated Version. These works can clarif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versions of Wen Biao Ji. The New Version is the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Wen Biao Ji, hence boasting incomparable important value of all the versions.

Wen Biao Ji; Lu Zhao; the New Version; the Two-volume Version; the Fine Writing Version; the Annotated Edition by Yuan Jitang; the Collaborated Version; the Series

G256.2

A

1672-3104(2015)03−0218−06

[编辑: 胡兴华]

2014−12−23;

2015−04−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晚唐卢肇及其文学研究”(14ZZ2112)

牛庆国(1987−),男,山东沂水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学与文献;曹书杰(1954−),男,吉林大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上古神话与传说,中古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写本著录书目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021版)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写本和写本学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日本“自写本”汉字音训研究——以日本国宝岩崎本《宪法十七条》第二条为主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