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专业向理实一体化教学变革探究

2015-12-22吴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理实一体化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种适合电气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对策和方法,为职业学校推进一体化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自己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电气专业;理实一体化;探索;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1-03

职业学校电气专业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抽象、技术要求高、研究性比较强,没有直观性的感性认识,学生无法认识了解,没有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学生无法理解掌握,同时目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迫切需要职业学校电气专业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它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不是一个理念的产生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由于受到以下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影响了它的应用、推广与发展。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又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着重技术能力的联系,理论和实际操作联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总体的能力培育,是将某种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技术融入一体,教学的过程要注重由教师在教室主讲换成在实验室训练基地授课,来完成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教、学、做,理论和实际操作一起进行,直观和抽象交织进行,没有固定的先理论后实践,而是理论中带着实践,实践中夹杂着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乐趣。“理实一体化”教学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根据特征分别有两种课程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一种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的内容比较空洞,如果不实际操作不容易理解的课程,二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不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要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也要硬性条件,譬如,需要适合学生的训练基地和相应的教材、双师化的师资队伍,以及上课的方法和过程的设计方案等。

二、教学师资力量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实训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师,分阶段完成各自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但是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实验和实训教师只是针对课题内容进行学生的实验实习教学,缺乏对所有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缺乏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实验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

三、教学场地与设备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场地,是按照理论教学课堂、实验室、生产实习教室三个不同地点、不同的教学设备进行布置的。理论课教室只有黑板(个别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实验、实习教室是按照各个电气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内容进行设备配置的,一个实验、实习场地集中摆放着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设备,虽然可以满足个别班级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但是电气专业下设学科较多,每个学科中平行班级较多,无法全面普及一体化场地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等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实习都是按照各自的教学计划、教材进行编制与授课,往往造成理论学习抽象难懂,学生没有理解掌握,实验实习课又要重新补充讲解,甚至出现理论课学的知识与实验实训课内容彼此脱离,讲非所练的情况,理实之间缺乏良好的链接、相互贯穿与促进。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以上诸多因素注定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和吸取成功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当前的资源与师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与设计,量力而行,科学而又合理的制定出改革的方法和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完成过渡与发展。本人根据多年从事电气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提出个人浅显的设想,仅供参考与借鉴。

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利用现有师资队伍,采用优势互补法

在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初期,可采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互补的教学模式,一个一体化教室配备两名教师,一名理论教师,一名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两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交流探讨,合理制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课程阶段发挥最优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后取长补短,理论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实践中自动自发地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骨干力量,就可以一个人独立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了。

(二)利用优秀一体化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本校中树立优秀一体化教师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为其他教师提供可直接借鉴的范例。一名优秀一体化教师带领一个或两个学习教师或辅助指导教师,通过日常教学的言传身教,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使一体化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三)开辟多元化师资渠道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多渠道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来学校任教,壮大一体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也可以选派一些教师送出去,轮流到各名校、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技能、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让教师真正掌握工作过程及其专业技术,营造有利于一体化人才脱颖而出的学习条件。

六、探索开发、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

(一)直接利用理论课教室使其成为一体化教学场地

比如电气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可以安排和基础课程在同一个学期进行学习,在理论课堂上就可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因是该门课程所用实验设备仅需要一个数字电路实验箱(个别实验需配备万用表进行测量)就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了,实验设备单一,体积小,重量轻,随用随取。只要在理论教学教室布置上实验电源,或利用拖线板便可以在学生的课桌上实现一体化教学。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再充分利用教室中配置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更便捷地掌握知识。

(二)变实验室、实习工厂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

在实验室、实习工厂设置讲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三位一体同步完成,避免了学生在理论、实验、实习三处的异地奔波,克服了重复教学、衔接的不连贯、所学非所练的弊端。针对电气专业中电工基础、电机技术、拖动技术、变流技术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所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实践操作需要有试验台的支撑,适合以模块化的形式组织一体化教学。将这几门电气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集中在某一个教学地点,实现一师一岗一室的一体化教学,学生按照课表分别进入实验(实习)场地的不同课程的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各班级各门课程轮流滚动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中一个课题由一个专业一体化教师担任,能够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演示、练习同步进行,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便于实验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使用。

(三)增加投资,新建、扩建一体化教学场所

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可增加投资,按照教学大纲中每个模块的应知和应会要求,新建或扩建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场所。让学生在具有现代化的一体化教学场所集中学习,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缩短了学生在校外实习的适应期,有利于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无缝对接。

七、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编写一体化课程大纲和教材

根据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出完善的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合理的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须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切实做到教、学、做三合一的有效整合与链接。

八、结语

教师运用的很多种能力的培育对策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们都参加教学的实验活动和创造性,他重视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这里面的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是让学生可以处在积极和独立的位置,教师的教学不是给学生传达知识,而是给学生一种启发的思维,学生不是“物件”,被迫地去接受,而是像自由自在的蜜蜂,自己主动去构建;教师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共同创造,一起去完成。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与社会和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一样的,从而使其具备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5).

[2]刘治安.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成世龙,陈正振.关于电子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调研报告[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4]李锁牢,崔慧娟,党世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5]孙亮.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管理类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华章,2012,(17).

[6]焦业俊,魏国生.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网友世界,2012,(19).

[7]郭俊炜,赖展翅,杨新宇,阮班录.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08).

[8]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9]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5).

[10]许勇平.高职电力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感悟[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7).

[11]刘苹,周冠生,阮俊,李荫.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12]陈怀俊.探索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交通职业教育,2004,(3).

[13]姚安,何江华,黎国玉.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

作者简介:吴珍(1968-),女,江西玉山人,高级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仪器仪表。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理实一体化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