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统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15-12-22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用改革统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新形势下实施四川省“老区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规划》实施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惠及老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安排资金投入,制定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规划》的顺利实施。
总体上看,“十二五”以来,四川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发展周期长,短期效果尚不明显,发展领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快老区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鉴于此,“十二五”后期,在积极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新要求的同时,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与老区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改革统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释放改革动力,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努力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PART.1加大扶持力度
——突出扶持重点。特别突出老区中的老区,即把川陕苏区作为重点扶持区域,同时川陕苏区又重点突出巴中、广元。为促进川陕苏区加快发展,省级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尽快制定《原川陕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川陕革命老区发展定位和重大任务,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加快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民生就业、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生态保护项目等方面给予川陕苏区重点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扶持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在安排资金时向川陕苏区倾斜。省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向老区倾斜,增加省财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专项和基本建设老区专项资金规模,并重点向川陕苏区倾斜。提高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取消老区县政府投资内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加大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扶贫帮困、就业促进、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启动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和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升钟二期、红鱼洞水库等项目。围绕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产业发展大项目。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成兰等铁路和雅康、汶马等高速公路建设,扩大铁路覆盖范围,在老区交通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抓紧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
PART.2加强扶贫攻坚
——鼓励人口转移。做大经济总量和人口转移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是老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统一城乡住房市场改革试点,提高和变现农村住房的经济价值,鼓励老区的农民工携家属到省外打工地长期居住或定居。通过提供养老、医保转移接续的便利,鼓励老区退休职工,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定居。通过允许异地参加高考,鼓励老区学生到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异地入学。
——联建产业园区。鼓励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老区联建产业园区,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大型产业集群崛起,高水平发展县域工业。包括:鼓励成都平原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资源初加工产业向其他市(州)梯度转移;推动川东北各市在成都平原布局LNG项目,变车运LNG产品为管道输送天然气原料,大幅缩短加工地至消费地的运输成本。
——加大对口帮扶。组织对口支援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做到每个老区县(市、区)都有1个以上发达地区的省、市、县和国家、省的直属机关单位对口帮扶。并明确其年度或阶段性的帮扶目标任务,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
PART.3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依托有机茶、食用菌、中药材、生猪、蚕桑等特色农产品,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提质扩面,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丝麻纺织、肉制品、中成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快推动老区工业化进程。着力抓好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老区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特色旅游业。发挥“伟人故里”和“川陕苏区”两大红色品牌优势,立足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突出冰川、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积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依托藏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开放、促进富民,开辟更多的脱贫增收渠道。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抓住国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有利机遇,加快开发天然气,大力发展LNG生产。有序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和节能量交易,使清洁能源尽快成为老区的财政支柱,增强老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PART.4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老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加快老区中小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步推动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易地扶贫搬迁。
——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推进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和彝家新寨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通过吸引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显著降低农村公共服务成本,加快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
PART.5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建立流域上下游利益转移的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协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加速推进资源环境确权和生态功能价值测度工作,明确补偿主体,提高补助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建立国家对地区、下游对上游、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企业对社会在生态、环境、资源等领域的补偿机制。着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老区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补偿力度,增加生态补偿科目和专项财政拨款。
——深化扶贫帮扶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把支付重点向革命老区倾斜。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利用公益性小额扶贫信贷、贴息扶贫信贷等融资方式,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机制,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建立差异化目标考核机制。设立差异化考核指标,对大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的老区,侧重对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等建设指标的考核,引导老区从实际出发,走多样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惠及山区教育的金凤凰工程
PART.6加快灾后重建
推动灾区产业恢复发展和转型升级,分类引导受灾企业恢复重建,重点推进雅安经济开发区、荥经县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芦山特色产业园区和“芦天宝”飞地园区建设,加快旅游景区及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做好震损堤防、防汛预警工程和水文设施恢复重建。加强生态重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