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的含量
2015-12-22安冬琴晏建新王晓丽
安冬琴,晏建新,王晓丽
(贵阳医学院药用植物与生药学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4)
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又名蜂糖罐、山鸡头子、白玉带、刺榆子、下山虎、三叶勒、糖罐子、野石榴、糖钵、刺榆子等。它为蔷薇科蔷薇属常绿灌植物金樱子的果实。金樱子在向阳的地方生长得最好,农村经常可以在山坡、田边或溪边的灌木丛里看到它的踪迹,一般分布在海拔200~1 600 m的地方。金樱子在我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尤其在云贵川地区产量最多,质量好。
金樱子的果实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及甾体、萜类、皂苷等多种成分,它主要的活性成分为多糖、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及其衍生物[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樱子有降血糖血脂作用[2-3]、抗氧化作用[4]、抗菌抗炎作用[5]以及预防老年痴呆症[6]、排铅的作用[7],无致突变作用[8-9]。在现代临床应用上用于治疗遗精早泄、老年尿失禁、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现代研究中对金樱子的毒性研究表明金樱子是一种无毒、无害的中药[10]。笔者在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金樱子中总黄酮的含量,运用SPSS Statics 17.0统计软件对贵州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不同采收期对黔产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2014年8~12月份开始对金樱子进行采摘并做上记号,每个月对同一株金樱子进行采摘,晒干、烘干、粉碎过二号晒。
1.1.2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HZT-A500(福州华志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植物粉碎机(河北黄骅县齐家务科学仪器厂)、标准检验筛(浙江上虞市道墟张兴纱筛厂)、UV-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101-1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路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1.3 主要试剂。芦丁标准品(贵州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批号100080-200707),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乙醇,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0.012 6 g于25 ml容量瓶中,加适量60%乙醇水浴加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60%乙醇定容,得到终浓度为0.504 mg/ml的对照品溶液。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金樱子粉末(过二号筛)2 g,置于100 ml三角烧瓶中,加入40 ml 60%乙醇,超声回流提取2次,每次40 min,抽滤,用60%乙醇少量多次洗涤,合并2次滤液,浓缩为10 ml,60%乙醇定容至100 ml,即得样品溶液。
1.2.3 方法学考察。
1.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精密吸取2 ml芦丁标准品于15 ml容量瓶中,依次加0.3 ml 5%亚硝酸钠摇匀静止6 min、加0.3 ml 10%硝酸铝摇匀静止6 min、加4 ml 1 mol/L氢氧化钠再加6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止15 min,以不加对照品溶液的为空白,在设定波长为350~550 nm扫描,即得对照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光谱图。再精密吸取1 ml样品液于15 ml容量瓶中,按以上操作加入显色剂,在设定波长350~550 nm扫描,即得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光谱图。
1.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量取 0、1、2、3、4、5、6、7、8 ml的0.504 mg/ml芦丁标准溶液于15 ml容量瓶中,再依次加0.3 ml 5%亚硝酸钠摇匀静止6 min、加0.3 ml 10%硝酸铝摇匀静止6 min,加4 ml 1 mol/L氢氧化钠再加60%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止15 min,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检测其吸光度值。
1.2.3.3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2 ml 0.504 mg/ml芦丁标准液,按照“1.2.3.1”加入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连续重复测定吸光度6次,计算RSD值。
1.2.3.4 稳定性试验。按样品液的测定方法对同一份样品在 0、0.5、1.0、1.5、2.0、3.0 h 不同时间点测定吸光度值,计算RSD值。
1.2.3.5 重复性试验。精密称取2 g金樱子药材粉末共6份,按照“1.2.2”操作,再吸取 1 ml样品液于 15 ml容量瓶中,按“1.2.3.1”加入显色剂,60% 乙醇定容。测定吸光度值,计算RSD值。
1.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称取已知黄酮含量的金樱子粉末2 g,置于100 ml三角烧瓶中,加入0.5 ml芦丁标准品(0.504 mg/ml)。再加40 ml 60%乙醇,超声回流提取2次,每次40 min,抽滤,用60%乙醇少量多次洗涤,合并2次滤液,浓缩为10 ml,60%乙醇定容至100 ml。精密量取1 ml样品液,按“1.2.3.1”加入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值,计算平均回收率。
1.2.4 样品的含量测定。称取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各2 g,按“1.2.2”方法制备供试品液,再按“1.2.3.1”方法加入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带入标准曲线中,计算总黄酮含量。
1.2.5 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的相关性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cs 17.0对贵州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
2.1.1 检查波长的选择。图1表明对照品和样品在496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所以选择496 nm为检测波长。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2),得到回归方程为 A=4.177 0C+0.061 2(r=0.999 1),在浓度范围为 0.033 3 ~0.266 7 mg/ml具有线性关系。
2.1.3 精密度试验。按“1.2.3.3”方法操作,得到吸光度值分别为0.345 1、0.345 1、0.345 1、0.345 1、0.345 1、0.346 3,RSD值为0.14%,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精密度良好。
2.1.4 稳定性试验。按“1.2.3.4”方法操作,在0、0.5、1.0、1.5、2.0、3.0 h 不同时间测得的吸光度分别为 0.328 3、0.320 5、0.318 4、0.312 9、0.321 0、0.314 3,RSD 值为 1.7%,表明在3 h内测定吸光度值几乎都是稳定的。
2.1.5 重复性试验。按“1.2.3.5”方法操作,测得吸光度分别为0.322 1、0.321 3、0.316 8、0.318 1、0.328 2、0.315 3,RSD值为1.5%,说明该试验的重复性好。
2.1.6 加样回收率试验。按“1.2.3.6”方法操作,测定吸光度分别为 0.470 2、0.468 1、0.463 2、0.472 3、0.458 0、0.460 3,平均回收率为98.8%。
2.2 含量测定 由表1可知,贵州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在3.02% ~8.55%,而产于铜仁市思南县的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明显比其他产地的高;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8~12月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呈现略微减少的趋势。
2.3 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8月采收的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与9、10、11、12月采收的均呈极显著相关性,9 月与10、11、12 月,10 月与 11、12 月,11月与12月均有极显著相关性。
表2 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樱子中的总黄酮含量,得到贵州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为3.02% ~8.55%,铜仁市思南县的金樱子含量最高,为8.55%;不同采收期总黄酮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8~12月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呈现略微减少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金樱子中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8月与9、10、11、12,9 月与10、11、12 月,10 月与11、12 月,11 月与12月均有极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不同采收期的同一植株的药材所处的环境一致,其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含量有相同的趋势所致。
[1]肖凯军,刘晓红.金樱子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4):1 -3.
[2]张秋菊,尹卫东,席守明,等.金樱子和鸡内金对饲高糖高脂兔血中糖、脂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3):227-229.
[3]王奇,芦柏震,章红燕,等.金樱子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9):2042 -2043.
[4]赵云涛,国兴明,李付振.金樱子多糖的抗氧化作用[J].生物学杂志,2003,20(2):23 -24.
[5]张庭廷,潘继红,聂刘旺,等.金樱子多糖的抗菌和抗炎作用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5,22(2):41 -42.
[6]CHOI S J,KIM M J,HEO H J,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Rosa laevigata against amyloid beta peptid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J].Taylor & Francis,2006,13(1):6 -12.
[7]林宣贤.金樱子果粉排铅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96-99.
[8]龙慧民,朱玉琢,高久春.金樱子对小鼠的致突变作用[J].毒理学杂志,2006,20(5):543.
[9]张庭廷,聂刘旺,刘爱民.等.金樱子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40):55 -58.
[10]ZHANG S,ZHENG L L,XU L,et al.Subchronic toxicity study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Rosa laevigata Michx.fruit in rats[J].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2,62(2):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