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2015-12-22司劝劝马艳丽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金 煜,王 刚,张 智,司劝劝,马艳丽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行业需求,目前的常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参与的系统性和实践情景的真实性方面: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师生之间无法做到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于项目操作的环节、流程,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都无法做到系统化的掌握。另外,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即使是引入实际的设计项目,也不能营造一种真正的设计氛围,因此当学生进入设计企业后,参与设计项目时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无法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1]。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系依托校属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1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学生共同组建工作室为依托,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工作室”一词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将设计工作室模式引入教学当中,这一模式的尝试成功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就开始采用包豪斯的工作室教育模式,现今这种教学模式多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
与艺术设计专业类似,风景园林专业尤为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这一需求,由常规教学体系延展出“第二教学体系”——“工作室”教学模式,它是联系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重要桥梁。“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理论课程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旨在使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将进入行业看成“上战场”,那么“工作室”就如同“军事演习”,处于其中的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进行的是基于真实情景的“实战演练”,无论是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专业学生,还是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行业中的设计企业都具有战略意义。
2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系统模块构成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特点,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互动交流、专业实训、项目实战以及信息反馈四个模块(图1)。
2.1 互动交流模块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师生沟通交流时间有限,学生对于知识内容难以完全吸收,课后通常是利用教材、教辅资料、网络等形式进行自我研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堂之外建立了师生间资源共享的平台,扩展资源获取的渠道,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专业教师“常驻”工作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组织学生针对某些专题进行讨论,或者选取经典设计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漏洞、及时弥补,有效的避免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知识盲区。
2.2 专业实训模块 专业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利用虚拟的设计项目针对理论应用、设计流程、构思过程、思维模式、项目汇报等进行专项训练,项目不受限于规模和内容,可以是小尺度设计项目或者某一设计环节。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作为场外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通过全过程跟踪和阶段性成果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技能偏向,促使精专人材的培养[4]。该模块中,学生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在提升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团队的建设,为项目实战打好基础。
2.3 项目实战模块 项目实战模块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核心模块,“工作室”借助校企合作等渠道,引入真实的设计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设计团队,按照企业运作方式完成设计项目。该模块中,教学环境完全转化为真实情景,设计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师生的角色转换为设计总监(或项目经理)和设计师——专业教师作为团队的引领进行项目的总体把控,专业学生根据各自优势承担相应的工作。项目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也需要按照商业项目展开,设计团队需要根据设计合同确定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进行现场踏查、方案研讨、方案优选,需要提交汇报文本、图册、展板等设计材料,需要和甲方沟通交流,进行项目汇报和方案修正,然后进行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交底,现场服务等,所有的一切都以行业的标准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2.4 信息反馈模块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需要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包括内部自查和外部反馈两个部分。前者通过“工作室”考核制度,由专业教师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修正和调整互动交流模块、实训模块内容,并在实训和实战环节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修正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学生自查机制,通过个人阶段性总结,使学生对近期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反思,检验学习成果,发现自身的不足,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等。外部信息反馈是通过校企合作、行业交流明确行业需要,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
3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思考
随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也逐渐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既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又不同于企业商业化运作,因此在推行过程中还有一系列问题应加以关注。
3.1 应注重完善的常规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 “工作室”制实施的两大重要基础是常规教学和校企合作——通过常规教学培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设计实战项目,因此在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过程中,一方面要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要建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争取合适的设计项目,尤其是行业内具有研究价值的设计项目,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湿地公园设计等,学术积淀深厚、专业构成完备的高校在该类项目中更具优势,借助这一类设计项目也可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2 应该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团队主要由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组成(图2)。在团队中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指导教师的角色,还是团队的引领,相当于企业的设计总监或者项目经理,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行业实践经历,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参与设计实践及企业管理,也可以引进企业内经验丰富热衷教学的设计人员参与学生的指导。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择优筛选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如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软件的使用等)有一定掌握的学生,以保证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度。还应注重“梯队建设”及内部管理,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情况,风景园林专业通常从二年级学生中吸纳新成员,在高年级中选拔专业技能熟练并有责任感的学生作为学生负责人,参与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低年级同学的指导工作,通过这种“滚动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避免人才断层,可以保证“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也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和专业交流,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室的工作效率。
3.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的并非“设计机器”,而是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因此在实训和实战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如分析任务、制定合理计划、与人沟通合作、自我学习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5]。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习方式和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全过程培养模式相结合,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专业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创造一种严谨又不失轻松的工作氛围,更通过项目考察、方案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中边看边学,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掌握景观设计的真谛,享受工作的乐趣。在全方位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构建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育人生态[6]。
4 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自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之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领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工作室”已经陆续完成了辽宁医巫闾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辽宁抚顺红河谷漂流景区起步区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辽宁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多个大型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参与学生累计达到40多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走访等形式,对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专业课优秀率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指标进行评测,结果显示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普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推行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专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作用显著。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居高不下的生师比导致专业教师,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影响到“工作室”设计团队的组建,加之“工作室”数量和空间有限,接纳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专业学生参与比率比较低。另外,由于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定,“工作室”制实战项目数量和类型有限,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广泛推行尚无法实现。但随着社会、行业,尤其是设计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逐步重视,在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质量势必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1]杨丽英,于华.新兴网络下IT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14(10):41 -43.
[2]赵慧蓉.“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3(12):360.
[3]杨超,刘伟.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200.
[4]周雷.项目化教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5):100-101.
[5]李姝.美国金属与首饰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探析——以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工作室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141-144.
[6]段笔耕.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