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要求※
2015-12-22于贵明
于贵明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打破了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的关系模式,拓展了社会的自组织空间,推动了民主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公民政治心理和意识结构的转变,有利于政治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过程中,由于制度供给的缺乏或滞后,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治”方面的因素,曾出现过或至今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人为堵塞阶层分化的渠道和消除阶层分化的条件,城乡分割的二元对立局面等,曾严重制约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和制度稳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何培育合理、健康的具有现代性的社会阶层结构,实现社会阶层结构性转换,进而促进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这就是对政治制度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功能上的要求
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阶层政治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为社会制定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框架,维护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推动主导阶层的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造就一种较为稳定的、持久的阶层体系,以此推动社会及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功能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协调整合功能。为了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不使其积累成患,对社会造成危害,政治制度应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规则结构完整,运转灵活,配合默契,从而实现其调节各阶层间冲突、促进合作的整合功能。政治制度通过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把互相冲突的各种社会阶层整合在统一的体制和秩序之中。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矛盾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公和腐败,并缺乏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机制。如何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实现各阶层利益矛盾的整合,应是新时期制度发挥作用,制度供给的内容之一。为了发挥政治制度有效协调和整合的功能,除了使政治制度在整体上具有协调和整合的机制外,还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及政治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建立起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的规则和程序。通过这些规则和程序,使各阶层的利益、要求得到表达,矛盾和冲突得到解决或协调,基本的社会程序得以确立,共同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2.公平分配功能。许多学者认为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中的价值或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种分配实际是在对人与人、阶层与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这种分配本身可能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也可能加剧冲突引起分裂。“社会收入差距的程度告诉我们的不是此前未知的对健康和社会问题的影响,而是社会的等级情况,这种社会等级导致许多社会结果中梯度的出现。由于健康和社会问题梯度反映在文化和行业行为的社会地位,因此,使物质不平等看起来似乎是所有这些差异的核心”。[1]问题的关键在于分配是否公平。是否为人们所接受。政治制度对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要平等地赋予权利,使社会成员之间不因某些先天的因素(如出生等)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权利,从实际上给予每一个个体同等的机会去创造财富,追求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拉大,说明政治制度的这一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体现公平政治分配方式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收入分配在经济与社会之间打了一个结,只有解开这个结,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所谓的公平正义既包含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也包含主观层面的,即人们的主观接受)。
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政治制度和政府公平分配的功能,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分配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程序,影响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3.规范功能。当今世界,政治充满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制度则以其规则体系提供着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培养政治化的社会角色,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政治转换。首先,人们对基本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决定了人们的心态,决定了社会关系的状况。其次是法规,人们把法规视为约束行为的底线,人们的社会心理就可能会扭曲,行为就可能会变态。基本的社会规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也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里面,体现在公平的经济分配活动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之后,在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中多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实践的民生事业改善、社区治理、社会管理体制等,是改革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体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4.按成就录用功能。每一政治制度都要通过某种方式选用人员在政治结构中担当各种角色,参与政治过程。按照阿尔蒙德的看法,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承担着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政策制定的多重角色,因而对政治参与者角色的要求也应该是多重的。从理论上讲,公众希望政治能力和品质上乘之士能录用进来,并在将来实现公众的心理预期。按现代政治制度的要求,政治录用标准应是按成就录用政治角色的,但由于我国传统政治制度中权责分离及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时期沿用的干部人事管理上的任命制,使得所录用的角色多有“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心态,“人治”的色彩较浓,这也是造成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过程中一些混乱现象的原因。因此,严格按照成就录用人才,治理政治是当务之急。成就的标准已被人们所熟悉,在我国最重要的在于有一种制度按成就选用人才,而不是按关系、按旨意选用人才。按成就把各阶层中的杰出人才送入政治决策机构,以实现政治上的公正。
5.政治秩序功能。秩序是指符合可识别模式的重复事件或行为。秩序意味着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对社会系统进行控制,使社会在特定的秩序轨道上运行。由于政治是利益分配的活动,所以要通过制度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维护政治稳定。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便会处于无序状态。政治稳定与否往往取决于社会各阶层主体的利益状况,各利益主体是否对各自的及他人的不同利益状况有认同感。“更大的物质平等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合作的社会,将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利益,而信任正是这一点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在平均主义的情况下人们的认同感才是最强烈的,相反,合理的收入差距也会被人们所认同,当政治制度通过相应的规则使各阶层的利益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时,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就会实现。正如美国社会学者家罗伯特·帕克所说的,任何一套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结构上的要求
政治制度的上述功能的实现,要靠相应的制度构建来保障。根据社会阶层结构对政治制度在功能上的要求,相应的政治制度构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用制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在我国社会大量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有许多是利益冲突引起的。所以,健立健全和完善不同阶层及个人利益协调的机制,既是当前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要求,也是政治制度自身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上传统的集权政治的影响和人们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是普遍很高的原因,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关注社会体制改革,首先要关注利益关系,尤其是收入分配关系。……经济体制的意义是最终体现在社会体制中,合理的社会体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改革社会体制,首先要理顺各种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为了合理有效地协调各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和要求,有必要建立反映不同阶层利益要求的渠道畅通、机构健全、结构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要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强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代表利益及表达利益上的作用。其次,要有意识地培植城市和农村社区基层民众从政意愿和要求的机制。要强化各阶层的利益团体在聚集和反映本阶层利益要求方面的功能和机制。其三,要加强各种协调利益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和谐的城市发展与人发展的关系,以减少矛盾和避免矛盾的产生。
2.提高政治参与程度。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行为。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政治参与也是这样。一定的政治参与水平必须与一定的政治结构相适应。一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应遵循分类对待的原则,针对组织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放宽公共服务体系的准入限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最理想的选择之一。二是要完善社区治理。传统的计划体制以单位所有制为核心,所造就的社会结构扼杀了人们的共同理念,产生了人们单一的文化心态,社区建设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潜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生长点,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三是稳定有序的社会体制需要强大的中坚社会力量。如果社会的中坚力量长期过小、过弱,社会会缺少自主稳定的机制。一个受到法律保护的、人数居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出现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不仅因为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居多,财产稳定,也因为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思考和决策更加中性,不走极端。有恒产者有恒心。任何社会最终稳定都取决于社会自身的整合力量和自主的社会程序,而不仅仅是政治的控制与调节。现代社会,让更多公众真正有机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推进改革,扩大和开放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真正能够化解和吸纳社会不满意见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唯一选择。
3.建立社会流动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机制作用和范围的逐渐扩大,社会流动持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和透明度还远远不够,彼此无法设身处地地体验其他阶层的苦乐,造成相互不满,互不信任。同时,由于直到今天各阶层不是在机会均等原则下产生的,各阶层间的矛盾还是难以消除。
因此,只有建立起各阶层人员自由流动的机制和政策,才能达到有效的社会整合,消除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在社会流动机制上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打破行政部门人为垄断,从而减少社会流动中面临的事实上机会的不平等。“由于大量人口迁移,人们对邻里的状况所知甚少或一无所知,过去,人们的身份认同通常融于他们所生活的社区,甚于彼此之间的真正认识,但现在人们消失在无名的大众社会之中。熟悉的面孔由大量陌生的面孔所取代。结果,我们是谁这样的身份认同问题永远都得不到解答”。社会流动机制这样的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要注意使这样的问题得到解答,从而为建立一个社会认同机制创造条件。
4.健全利益均衡机制。当前社会各阶层关系及各种冲突的实质是利益矛盾,解决这些利益矛盾的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而合理的利益格局的基本着眼点应是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的利益,建立利益均衡制度。因而目前,应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从根本上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 “正当”、“合法”和“合理”,在制度上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其次,进一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速提升劳动者个人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三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合理。其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提高农村和中西部居民的收入。最后,还有一个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这些部门应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避免各自为政,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配置公共资源。
三、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特性上的要求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功能、结构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出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特性方面的要求。
1.公共性。公共性是政治制度最主要的特性。从政治制度的产生过程看,便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因为作为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只是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反映,它需要将社会中各阶层的利益加以平衡,从而使政治制度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所以政治制度不是只为一个或一两个阶层服务,而是要为社会上所有的阶层服务,这一点在消灭剥削阶级,人民当家作主之后显得更加明显。如果政治规则只为一个阶层或少数阶层服务、谋利益,政治制度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表现不出来,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改变该制度,建立新规则,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深化,会使阶层意识继续强化,进而增强政治参与的规模,这一过程要求强化政治制度的公共性。不强化政治制度的公共性,就没有政治生活的秩序和稳定。
2.复杂性。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社会成员、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复杂的,这些利益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人们不能指望某一制度规则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目标实现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现实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增强政治制度的适应性。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向复杂结构转变,相应的也要求政治制度层次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不但要建立一般的规则,而且要把这些一般规则细化和具体化,形成一个复杂有序的体系;建立起能够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规则系统。
3.包容性。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变动性要求政治制度应具有弹性与包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制度内部各要素的组成与配合达到最佳效能。而从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看,恰恰是缺乏弹性与包容性。例如,对新生阶层的出现,缺乏制度上应有的反应和包容,至少在对部分阶层的发展上并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致使阶层发育状况落后,造成当前社会阶层结构中的许多问题。当然制度的弹性和包容性不是以制度结构的不完善为代价,而主要是在制度结构的相对均衡互动中来实现的。
4.创新性。政治发展包含着除旧布新的逻辑。其第一使命不是保存现有的模式、体制和格局,而是推陈出新,不断追求创新性的过程。追求政治创新,就要为解决新矛盾和新冲突设立新的机制,为应付新困难和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为组织新力量和新资源制定新政策,等等。政治制度发展亦是如此,因为政治制度首先体现的是人类的创造力,创新是制度的活力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社会阶层持续变化所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从纷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作出前瞻性的预测。
[1][英]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分配如何导致社会问题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