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服务事业
——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加大人文关怀
2015-12-21刘雨漾
社会治理理论 2015年2期
临终关怀服务事业
——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加大人文关怀
生的权利、死的尊严是人类享有的基本权利,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陆续建立一些临终关怀的主体,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资金缺乏、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机构少等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的医疗卫生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应以国家和政府为责任主体,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使临终关怀的服务标准、团队建设、资金来源等各方面都步入到法治化轨道,这是实现党和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2年,上海市政府将临终关怀服务作为市政府的实事项目,在市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肿瘤晚期患者提供居家和机构相结合的舒缓疗护工作,可谓开了全国之先河。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在市财政、民政、医保、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 “舒缓疗护”项目得到深入推进,成效显著。据上海市卫计委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各区县已全面按计划和要求完成了实事项目,全市共有76家项目试点单位实施为临终患者提供居家和机构相结合的舒缓疗护服务,初步构建了上海率先创新开展的舒缓疗护服务体系网络,形成了一支社区舒缓疗护服务队伍。该项目的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9.33%和98.9%,入选2014年度上海市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上海舒缓疗护(临终关怀)最早的试点——闸北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上海市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的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本刊还约请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同时也是项目发起人的施永兴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童潇副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该项目做深度评价和讨论。
闸北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临终关怀的最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