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

2015-12-21郑春玲黄圣明王明科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漯河462000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系统疾病脑电生物反馈

郑春玲 黄圣明 王明科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

郑春玲 黄圣明△王明科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目的 观察神经生物反馈又称脑电图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 进行EBF训练来强化Cz导联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而同时抑制θ节律,共30次为一疗程。对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观察。 结果 106例完成了30次的EBF训练,经EBF治疗后,近期有效率为90.57%,痊愈和显著好转率为55.66%。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EBF训练,在强化Cz导联SMR节律的同时抑制θ节律,可改善脑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分析

利用脑电信号作生物反馈治疗国内已有报道[1],系统全面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评价的研究很少,我们于2014-01-05应用全自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对门诊和住院的106例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16~64岁。焦虑11例,抑郁19例,失眠11例,神经症20例,精神分裂症25例,癫痫20例。病程1月~30a,平均5.8a。

1.2 方法 采用关国产A620全自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电极置于Cz,参考电极A1,接地A2。选择环境安静的房间作为反馈治疗室,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仪器的工作原理、作用和训练方法。电极放置参照10-20国际系统,记录电极置于Cz,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A1,A2)。患者端坐舒适,保持精神放松。每次治疗分为5段,第一段为基线水平检测及训练目标确定阶段,其余4段为反馈治疗,每段5 min。设置条件:增强频率β波16~30Hz,抑制频率θ波4~8Hz,波幅β波0.25~0.60uV。θ波0.12uv,EMG0.18uV。患者在服用原治疗药物基础上,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30min/次,每周4次,共训练30次。

1.3 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消失;显著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好转:症状缓解;无效:无变化。

2 结果

见表1。

表1 各类疾病病例治疗效果 [n(%)]

3 讨论

反馈生物指的是利用仪器反映我们通常觉察不到的心理生理活动的过程。人体的生理活动信息,如肌电、皮肤电、脑电等,大多是自主控制,而且一般比较微弱,人主观上是觉察不到的。生物反馈仪器能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并以听觉或视觉形式将它们显示出来[2]。人们借助反馈信息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逐渐学会对其加以控制和矫正,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3]。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有脑电图改变,多表现为频率和波幅的改变,产生异常脑电波。因此,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被国外一些学者作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一般用于药物控制效果差或患者用药治疗产生不良反应时[4]。本文106例病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临床经用多种药物或物理治疗疗效不佳的病人。如顽固性失眠患者,24h睡眠仅2~3h,不适表现为多梦早醒及入睡困难,导致精神疲惫,记忆力下降,经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一次后,失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经过20次治疗,病人睡眠已恢复正常,每日平均可达8h。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对焦虑、抑郁、失眠、神经症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可治愈或明显好转,而对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效果较差,可能与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本身病情复杂,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有关。

用何种频率作为反馈训练的脑波节律,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Sternman及其同事最早在安静的猫脑近中央沟的区域引出了12~15Hz节律的脑波,并将此波命名为感觉运动节律(SMR)。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猫处于肌肉放松状态,在猫的感觉运动区都能引出这种节律的波,而运动时就消失。以后其他研究者发现人也可引出SMR,正常人坐位安静时,可引导出SMR,在运动时消失。因此,他们认为SMR可能是一种能对抗异常脑电波的脑电节律,并应用此节律对患者进行反馈训练,可减轻患者病情。有些研究则是当有异常脑波出现时受到反馈,有的是当出现所训练的波时给予阳性反馈,是以绿灯为信号;当出现该抑制的波时则红灯亮,以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一般需较长时间的训练,每周训练3~6次,每次30min以上。

统观所有的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其发作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脑电图的正常化。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可解释为,通过训练使在发作间期异常脑电活动减少,从而使病情缓解。因此,最终训练的结果应达到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脑电图模式。如通过训练患者可进入某种特定状态,这种状态使患者可以得到期望的脑电图模式,那么就有可能通过训练减少或消除异常的病理波,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原理。在训练中,使患者通过视、听接受转化为声、光的反馈信号,反复体验控制脑电、肌肉、情绪、心理的变化过程,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及某些心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从而建立新的行为方式。现有学者研究证实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人体内β-内啡呔的释放,β-内啡呔在人体内能减轻焦虑、增加愉快体验,参与学习、注意、活动等功能的调节,与儿茶酚胺有相互作用,激发学习动机[5]。

药物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时最突出的问题是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痛、头晕等,如用药剂量过大,还可能会出现呆板、注意力减退等,从而导致服药依从性差。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为非药物的神经、心理疗法,无不良反应,更易被患者接受。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起效慢,症状快速改善的幅度较药物差,且治疗耗时长。临床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选用药物或生物反馈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更好的为患者服务[6]。

[1]周卫东,胡中祖,刘希汉.脑电反馈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5,14(2):182-186.

[2]金艺锋,郭明歧,刘宏涛.生物反馈治疗中相关心理治疗之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404.

[3]张苏范.生物反馈[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20-29.

[4]焦敏,任灵敏,方拴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53-54.

[5]翟杰,仇新华,王海琴,等.脑电反馈对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儿童血清β内啡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28):707-708.

[6]张秀玲.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32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0-32.

(收稿2014-05-10)

R74

B

1673-5110(2015)02-0098-02

△通讯作者:黄圣明,E-mail:hsm912@126.com

猜你喜欢

系统疾病脑电生物反馈
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
更 正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2021 年专题预告·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牙周病及伴系统疾病相关牙周病的临床诊治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