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蜘蛛、群落
2015-12-21
海星、蜘蛛、群落
时间倒回8年前。2007年,是维基百科、亚马逊、eBay这一波互联网组织形态渐成气候的时点。当时还没有什么“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但那些嗅觉敏锐的人,还是隐隐感觉到一种改变组织和管理的巨大势能正在酝酿。在那一年的亚马逊年度十大商业畅销书榜单中,有一本“以西方商业理论擅长的臆想模式提出新概念”的新书风行一时,它就是《海星模式》。奥瑞·布莱福曼和罗德·贝克斯特朗,这两位大胆的商业畅想家以海星为喻,描述了一种新型的分权组织模式——组织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像海星的器官那样独立,即便失去其中的几条腿,也仍然能够生存下去。组织内部灵活扁平,完全自治。
虽然海星模式描绘了传统层级组织的革命方向,但组织并非乌托邦,纯粹的海星组织非常难创造营收,所以两位作者继续“臆想”了一种海星与蜘蛛的混血组织。一方面有组织内部的灵活自治,另一方面也具备集权化组织的结构、控制和盈利能力。
“大胆而又新鲜的理论!”这是2007年我读到它时的感觉。然而在彼时,现实中并没有出现太多能够完美阐释“海星+蜘蛛”模式的企业,书中只有诸如便宜卖二手电脑网站、欧普拉读书俱乐部、税务年鉴网站等说服力不算太强的案例。时隔8年之后,我惊异地发现,两位作者预言的“海星+蜘蛛”的混血模式正在成为现实。在本期封面中,我们对这样的组织进行了剖析,并给了它们一个新名字:“群落型组织”。
简言之,“群落型组织”是一种介于科层组织与纯平台型组织之间的形态。企业按照功能分成几个群落,每个功能群落里有若干团队或者小组;通过关键业务流程把这些群落中的团队(或小组)串联起来,协同合作、竞争制衡。这正是“海星+蜘蛛”模式想要达到的“集权与分权、创新与效率的平衡”。在群落型组织里,产品、创新、营销等关键职能由充满创业激情的群落小团队承担,具有高度的自治权;与此同时,企业在规模优势之上,提供有竞争力的IT、客服、人事,乃至资金、咨询支持。这样,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层组织的“强耦合”机制,另一方面,也并非纯平台型组织的“弱耦合”关系。例如铂涛,在集团平台上引入创新酒店品牌的创业者,为他们提供8000万会员资源和公共服务支持;韩都衣舍通过“小组制”,在企业内部设置了无数个发动机,鼓励小组之间的自由组合,并由此倒逼提供公共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
介于海星与蜘蛛之间的组织形态,最难的是平衡和协调。正如8年前两位作者预见的那样,除了无等级结构的圈子和战略流程拉动之外,“一个触媒式的人物”以及“共同的信仰”最为要害。在铂涛的郑南雁、韩都衣舍的赵仰光、弘信的李强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这种共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