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视域下的区域文化培育

2015-12-21薛志清姜建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薛志清 姜建成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其培育和实践需要行之有效的形式。作为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的“新江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实践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江苏精神”,在创业视域下培育区域文化,为推动区域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衍生。

关键词:创业视域; 区域文化; 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33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122-04

人类的精神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体现,精神文化气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这种精神是凝聚人心、展示区域文明形象的标志和灵魂,它承载着历史传承、时代引领等功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倡导和培育区域文化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和巩固国家软实力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在创业视域下培育区域文化,使区域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主导作用的实践手段和实践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应有之举。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关照区域文化,可以看到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生活,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区域民众经济利益、政治愿望和文化需求的诉求和表达。考察中国改革30多年,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文化优势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重要环境优势,文化软势力越来越成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浙江精神、上海精神、广州精神,到江苏省的“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等,都包含着区域民众的精神境界,蕴涵着人们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区域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其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时期,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实现,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1]这是江苏经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共同发展的成果,也是区域先进文化精神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是有意识的人,社会生活是由有意识的、受一定思想支配的人的活动构成的。意识是支配着人的活动的主观因素,促使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也是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意识的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且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人是意识的主体,人的活动要受意识的支配。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集体意识的驱动以及内化于自身的要求的驱动,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社会发展便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因此,人的精神方面对其社会活动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区域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地域文化,今天中国的区域经济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单单用区位优势、资本投入多少来解释己很勉强,文化的作用已十分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成为区域发展中日趋活跃的因素,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底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没有“时代精神”的培育,现代经济增长便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持续。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致使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深圳模式到胶东模式,从浦东开放到西部开发,无不带有各区域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任何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生成背后总有某些历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因为人的经济活动总是要受到其所在环境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实力制胜,文化致远。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结出什么样的经济之果,形成什么样的区域社会。而文化精神的形成是历史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首,文化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经济增长,人们不仅仅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积累,也不仅仅要鼓励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积累,还应当高度重视文化精神的投资,营造长期经济增长的精神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精神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条件。

二、江苏文化精神内涵之解读

纵观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在江苏大地上枝繁叶茂,蕴藉悠远文脉,从“禹袒入裸国”[2]——即夏禹来吴地(今无锡、苏州一带),到“泰伯奔吴”的历史故事和“筚路蓝缕”的千古典故,其谦让的品德和创业的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而流传下来。江苏作为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8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3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在文化构成的原型要素上,具有“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刚柔并济”和“开拓创新”的特点。历史上在以农耕为主导的文化圈内,相对中原区域的中心地带而言,地处边缘的吴地区,背靠内陆、面向大海,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生存环境比较恶劣。这样,无论是在基本的生存层面,还是在文化的生成后面,它都具有一种向内求生存的忧患意识、向外开放的接纳心态和开拓进取的远行机制,以便接收来自中心区域文化的辐射,为生存开拓新的疆域,包括精神疆域,以使自身成为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登陆点和接纳点。从文化生成的原型角度来看,这种不断演化和积淀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和心理感悟方式,进而作为一种开放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文化形态,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文化一方面跟随时代不断调整、更新文化内涵和机制,另一方面又在始终保持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会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创造出新质的文化因素。

自隋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后,江苏稳居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到了明清,江南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已成定局。到近代,在中国文化整体性地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而不得不进入历史转型时期时,原先一向以“柔美”、“精细”而著称的江南文化,迅速做出了能够对整个文化格局变动的反应,并强有力地激活自身,一举走到时代的最前沿。从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无锡、苏州、常州、南通等地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成为近代工业带,充分说明了融合汇通的历史文化功能。在清末的“实业救国”浪潮中,以张謇、荣德生等为代表的苏商,无论数量和规模,苏商创办的实业都让其他商帮望尘莫及,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实业富国”的理想,并以诚信为经商之本,可以说近代苏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翘楚。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江南也是中国对外交流最便捷的通道,这种海洋文化环境自然养成了他们总是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开拓、创新精神。自古以来,江浙地区就是中国的文化活动中心。根据缪进鸿先生统计,江、浙、沪三地历史上出的人才,在全同的占比达到68.2%,其中历代杰出人才,江苏省最多,有484名,这其中有学贯中西的文化巨子和实业家,如吴江的柳亚子、费孝通、倪征,常熟的庞熏,无锡的荣氏家族,苏州的严、刘家族,太仓、江阴的工商业家等,他们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多个方面推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江苏虽然有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地域文化差别,但是,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不断创业、创新创业则是他们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勇于创业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都无所畏惧;这种善于创业的能力,也源于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不断创业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追求个人生存的需要,而着眼于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这种创新创业的意志,在不安于现状、不满于当下、不停下脚步的进取中开拓。

正是这种精神,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开启之时,苏南农民率先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解放出来,创办乡镇企业,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进入新世纪,江苏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更为其精神文化的勃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已有的成绩和曾经的辉煌,面向新的发展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深化与拓展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外延。2010年,在“海选”收到6300多条稿件后,江苏精神征集小组对稿件分类归纳遴选,而后在辖区内再次进行社会动员,经由民众网络投票、专家论证和民众代表建议等层层筛选之后,正式经党代会确定了“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新江苏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与时代精神、历史底蕴与未来取向的辩证统一,契合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其表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相近,而且内涵相通。

三、创业视域下的区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区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促使其融合扩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不同的区域文化则以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给塑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供丰富的能量与养料,二者之间双向互动,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动力。把区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促进,营造有利于区域人文精神发展的舆论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同时借助各种法律、制度、政策,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区域民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在区域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的路径规划得更为具体生动且富有实际操作性,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在创业实践中培养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其成长有其传袭相承的自然属性,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意识地培养。这一思想和精神只有建立在全体人民共识的基础之上,依靠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才会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平台。一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精神文明范畴中的思想基础和导向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文化矛盾与冲突,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关照现实,从创业视域来说,把“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理念融入到“新江苏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在全体人民中倡导“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风尚;鼓励“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时代精神;引导“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的目标追求;树立“处处争先、步步领先、事事率先”的发展理念。“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3]让全民创业的意识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江苏文化的主旋律,为江苏经济找到内生式发展的原动力。

2.在制度层面上建构

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是同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共同愿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体的、现实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用实践证明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善了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了东部沿海地域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但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实践,由于受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意识与市场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所体现出来的冲突,导致内含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尚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表明,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都能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及价值观的要求,更应当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得到充分体现。制度、体制、机制不仅提供了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人文精神建设的持续动力。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融入到“新江苏精神”建设的社会环境,着重建立和完善其生长机制,包括设立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激励机制,切实为创业、创新、创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建立舆论宣传机制,充分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文化样式,鼓励创业者,激励创新者,奖励创优者,宽容受挫者;建立社会沟通机制,通过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成员情绪,增强社会发展共识,形成社会发展合力。

3.形成社会舆论氛围

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已经涌现出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如邓建军、吴栋才、殷雪梅、徐琴秀等,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迹,是新时期江苏人“三创三先”精神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省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与先进典型代表的“三创三先”精神有机融合,通过各种舆情途径,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并自觉地将其应用到各自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党员干部要学在前、走在先,以“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4]的实际行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抓住青少年这支生力军,把弘扬“新江苏精神”作为大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方面,培养大学生力践行的务实态度。动员更多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爱岗敬业,使“新江苏精神”的价值观念从政府主导变成社会主流,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从根本上构建。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把创业作为优先选择,把创新作为科学手段,把创优作为实践追求;也只有这样,争先才会成为发展动力,领先才会成为行为过程,率先才会成为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OL].2012-03-06.wenku.baidu.com/link?u

[2] 孙树平.江苏史话之沧海桑田话江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

[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5-02-19.

[4] 习近平.谈三严三实[OL].新华网,2014-03-09.http://www.news.cn/politics/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