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开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境界

2015-12-21李艳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文明

摘 要: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是以自主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增进劳动人民利益为文明进步价值旨向的大规模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创、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事业,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道路不断在实践中作出理论创新和完善,使中国社会主义文明逐渐形成了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和谐、全面、包容的崭新特征。今后,要从价值目标、依靠力量、建设途径方面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关键词:文明;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 资本主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09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32-06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文明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共同体下的劳动人民及其他社会成员在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从文明演进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总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古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进步阶段。由于资本主义使人从神权、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高峰,由此尼尔·弗格森等当代西方思想家进而宣称,资本主义这种文明模式已经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其他国家的现代文明进程只不过是在向西方文明靠拢。本文研究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而客观存在,并且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具有和谐、全面、包容的崭新特征,从而开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境界。

一、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概念内涵与主要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从文明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开辟了文明成果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崭新时代,为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提供了一种制度保障。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决阶级社会文明时代中“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的问题,[1]能够解决“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2]、文明创造者与文明成果之间始终疏离的问题,避免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走向灭亡的命运。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由于劳动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最终动力,那么改变上述文明与野蛮如影随行这一历史悖论的关键就在于,实现劳动者的“自主活动”。[3]

社会主义作为文明形态的“崭新”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于“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条件下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时代”,把主奴颠倒的社会关系颠倒了回来,使劳动人民重新成为了文明的主人。这样一来,文明创造者与文明创造过程、文明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文明创造者的活动也由被动、强制转变为了主动、自觉,人类文明从而获得了持续进步的不懈动力。简言之,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提高文明创造者“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进入了人与人利益相一致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崭新历史阶段。[4]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一个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普遍要求与当今中国的特殊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明形态,要求作为文明创造者的劳动者获得“自主活动”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不发达、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无法完全赋予劳动者“自主活动”的权利。因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在本质上是以“自主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践,既要以不断增进劳动人民利益、促进劳动者自主活动为价值旨向,又要实事求是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道路和方式方法,因而是一个不断前进、动态发展的过程性存在。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主要任务由社会主义这一文明形态的性质所决定,这就是要对以往阶级对立的社会关系进行历史性的扬弃,确保劳动人民成为自己所处社会关系的主人,促使劳动形式逐渐由强制劳动转变为“自主活动”,真正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创造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统一,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复兴,促进世界文明的持续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道路是一条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艰难探索历程。为此,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向前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在实践中不断作出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始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是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建设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增进劳动人民的福祉。简言之,就是要促进文明创造与文明享有之间的相互统一。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今,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历史事业,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动力、主体、领导力量和基本内容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建设方略。

1.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动力

目标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是以前瞻的视野对现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行历史定位。对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目标的实现,则需要良好的动力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6]“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7]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8]中国共产党人搭建起来的文明动力系统,核心是通过尊重劳动的价值来突出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的主体地位。

2.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主体与领导力量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由什么人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就成为了一个首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为了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9]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全国人民要“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1]从而把人民群众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建设主体。同时,人民的主体力量也需要体现和引导,中国共产党就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领导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2]

3.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布局日臻完善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内容,形成建设的着力点。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索,涵盖经济、政治、教育、生态等多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一是,在经济上,初步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工业化等建设任务;二是,在政治上,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三是,在教育上,提出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13]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的生态建设目标,[14]为人民创造美丽的生活家园。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上,立足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国情,指出这一问题“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15]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二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7]此外,邓小平同志还初步从政治角度对于社会主义文明进步提出了要求,在“党的政治路线的表述中增加了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内容”,[18]指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干部任用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而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逐步形成了涵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体建设布局。江泽民同志不仅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进行了界定,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9]还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形成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总体布局。[20]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新要求,[21]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同志从生产力的高度,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生态良好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涵。他在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2]为此“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3],从而切实保障了劳动人民的生态权益。可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总体建设布局,它们将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进步道路上发挥合力作用。

4.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不仅尊重本国人民的自主活动权利,也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这一权利。在如何处理不同类型文明关系的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和而不同”的原则,强调这“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4]在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文明与世界其他类型文明的关系问题上,胡锦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文明不是贬低或抑制世界上其他类型文明的进步,更不能以相互对抗、相互冲突的思维来看待社会主义文明与其他类型文明的关系,而应该“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25]使社会主义文明与其他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6]以实现不同类型文明的共同进步,真正使“不同文明交流借鉴、兼容并蓄”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27]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文明模式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明显不同于现代文明的崭新模式。中国的现代文明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28]一方面,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自信与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进步并重。对于中国劳动人民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功绩,习近平同志表现出充分自信,多次表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9]“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30]他在与希腊、墨西哥等国领导人会晤时多次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真诚希望各国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事业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事业之间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交流互鉴的关系。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明确表示,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31]

三、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具有和谐、全面、包容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和研究奴役社会文明时代的核心目的在于探求通往社会主义这一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条件和途径。马克思在《关于俄国的农民解放》中指出,“最终将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来代替彼得大帝所推行的虚假的文明”,[32]这里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就是指社会主义。当今,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相较于以对抗、片面、排他为基本特征的“虚假的”剥削阶级统治的文明时代,具有和谐、全面、包容的基本特征,从而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进入了广大劳动人民共建共享的“真正的普遍的”崭新阶段。

1.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主要特征

早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然而在从“奴隶制、中世纪的农奴制”到“近代的雇佣劳动制”的“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中,“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33]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有两个方面的显著标志:在生产力方面,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取得了对于自然界的主动地位;在生产关系方面,“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34]然而,“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社会中,[35]“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起推动作用的灵魂。[36]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在主客二元论的哲学基础上,在对“单个的个人的财富”无止境的追逐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界站在了对立面,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着可怕的征服和榨取行为;生产关系方面的分工精细化却日渐成为奴役人的枷锁,自发的分工导致“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37]正是由于这种“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38]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阶级利益分化、形成了对立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立在消灭阶级对抗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进步的特征,从而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虽然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但是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人,而是与外部世界结合为统一整体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个别利益服务,而是旨在增进最大多数人民的普遍利益。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世界所瞩目。对于辉煌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肯地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主流,出现的问题只是支流,并且能够通过进一步的科学发展而加以解决,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

2.全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特征

在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主观地诠释文明进步的内涵,以偏概全地、单向度地推动所谓的文明进步。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统治者极力推崇德性修为,贬低物质方面的生活需要,宣扬神权支配人类文明进程,使人民服贴地听从统治者的役使。启蒙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在推翻“神创文明观”的过程中确立了“人创文明观”,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把自我利益作为人类文明的原初动力,主张文明进步的方向就是满足私欲。这种功利主义的文明观使狂热地生产和占有财富成为了文明的唯一目的。令人遗憾的是,“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39]

“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与这一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私有制的消灭”,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历史阶段,“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40]由于社会主义是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活动方式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41]从而摆脱了自发分工对劳动者自身劳动能力的束缚。由于人的活动能力是全面的,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政治活动等等,因而社会主义也具有全面的特征,它通过尊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推动文明全面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具有显著的全面性特征。提高劳动人民的自主活动能力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还应该贯穿于精神、政治、生态等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中国人民不断产生的新要求,与时俱进、迎难而上,逐渐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3.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显著特征

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任何一种发展程度较高的文明都往往会奉行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谈到,这种“自我中心”思想不过是一种“错觉”,历史上深患此病的有,自认为是上帝唯一选民的犹太人、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清王朝、自认为是普世真理的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近代西方社会普遍怀有一种自满情绪,即资本主义作为文明模式能够使世界“历史统一”,甚至断言“文明的河流只有我们西方的这一条,其余所有的文明不是它的支流,便是消失在沙漠里的死河”。[42]实质上,各式各样的文明中心主义思想都是,统治者通过排斥、贬低其他文明来骗取本国人民对于其所推行的文明模式的认同和遵循。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以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为文明标准,自诩为文明的裁判员,用资本主义的标准衡量世界的一切,顺之者方属文明,逆之者则属野蛮。

兼容并包是社会主义的独特品质,是人类文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新特征。由于致力于提高本国与他国人民的自主活动能力,使文明进步为全世界劳动人民服务,致力于实现个别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能够摆脱自身利益的狭隘局限,站在维护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高度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道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对于文明道路的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事业在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包容而非排斥的方针,具体体现为:一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化进步的规律,“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43]二是,提出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与其他类型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44]三是,“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45]四是,在信任本国人民的基础上,树立了对中华文明历史功绩的充分信心,进而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道路的信念。

四、在超越资本主义的进程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继续进步

从文明形态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方面,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进一步超越。这一历史进程“随着对商品生产、私有财产制、阶级对立的历史扬弃,不平等的顶点必将被权利的平等所取代,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必然到来”;[46]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将长期共存、竞争交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需要在学习、借鉴和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我们只有不断超越资本主义背离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继续进步。

1.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致力于满足人民合理的利益需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于西方资本主义之处在于,不是以实现先验的抽象人权为价值目标,而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指引下,立足于我国所处的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不是某种未来的终极状态,而是体现在现实实践之中的具体活动。六十多年来,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事业的历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明进步要求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总体建设布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的。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是指人的自我意志得到自由体现,人的个性、潜能、各种需要获得最充分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发展的个人是指个性自由、选择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他能够“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劳动。[48]由此可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根本在于推动人的劳动能力依其个性而全面发展,而不是迫于生计终生束缚在某种难以体现自身兴趣爱好的职业上。事实证明,当人们还不能基本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的时候,就只能发展某种片面性的谋生技能以获取生活资料。因此,我们要下力气解决好人民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为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每个人自由选择劳动方式提供必备的社会条件。同时,从宣传、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着手,创造条件使各种职业都获得平等地位和应有尊严。

2.始终紧密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推动人、自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于西方资本主义之处在于,不是以少数专门进行脑力活动的精英为文明建设主体,而是将文明建设的权力交还给了广大劳动人民手中。通过回顾党领导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不分性别、民族、宗教、职业,都是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事业的依靠力量。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就是在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断发挥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过程中,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的主体,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是人民群众自主建设的事业,文明进步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之中。为此,党要继续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文明建设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具体来说,在物质文明建设领域,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施向劳动者倾斜的财税政策,保障和扩大劳动者在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挥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积极性,保障人民选择和享有健康积极文化产品的权利;在政治文明建设领域,要落实人民民主权利,通过保障和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发挥人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热情,从根源上突破以赢利为目的的工业文明模式的弊病。

3.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合理化相统一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普遍文明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于西方资本主义之处在于,不是片面地以生产和占有物质财富为文明进步的途径,而是致力于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指出,通过提高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人类的物种文明和摆脱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社会生产关系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两大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关系合理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需要正视的是,在生产力方面,我们在量上取得了巨大增长的成绩,然而在质上却呈现出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在生产关系方面,我们在广度上取得了不断丰富拓展的成绩,然而在深度上却呈现出劳动占收入分配比例下降等问题。正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诸多问题,我国一些地区的文明进步程度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文明进步却伴随着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区的愚昧贫困,城市的文明飞速发展却伴随着农村的相对滞后。

促进自觉社会分工,是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大量的自发社会分工造成了我国一些社会领域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甚至冲突对立。所以,只有努力改变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自发分工状况,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劳动者的创造活力,从而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为此,在社会生产领域,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社会主义自觉分工的发展;在社会生活领域,我们必须贯彻集体主义原则,扭转交易性、工具性的人际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34][36][3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193,196,19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3][38][39][4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1,31,566,541-542.

[4][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25,725.

[5][19][20][2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294,574,522.

[6]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7]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8]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9]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0]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1]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

[12][15][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41,28.

[13][17][18]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367,276.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

[21][26][4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26,312,312.

[22] 习近平.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5/25/c_124762626.htm.

[2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305/t20130525_

1218934.htm

[25][4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21,621.

[27] 胡锦涛.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系列会议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28] 习近平.中国愿借鉴一切文明成果 不会照抄照搬[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9/4657500.shtml.

[29]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

115055434.htm.

[30][31] 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http://www.gov.cn/ldhd/2009-10/14/content_1438506.htm.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3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5.

[41][4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2,312.

[42]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6-47.

[4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2.

[46] 李艳艳.恩格斯文明时代起点观的发展辨析与当代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59.

[4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文明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永不失落的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文明歌
问诊资本主义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