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穿刺引流针的研制
2015-12-20袁侨英司良毅
袁侨英,张 琳,赵 坤,肖 丹,司良毅
一种复合穿刺引流针的研制
袁侨英,张 琳,赵 坤,肖 丹,司良毅
目的:研制一种复合穿刺引流针,为胸腹腔穿刺提供安全便捷的新技术及装置。方法:复合穿刺引流针主要由紧密配合的导引针、留置软管、负压引流袋组成,导引针套设在留置软管中,针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孔,之间形成过流间隙,留置软管尾部设有橡胶堵头,导引针从橡胶堵头尾端穿过,侧壁有引流支管和反冲洗支管。施行胸腹腔穿刺引流时,直接将导引针和留置软管一起刺入患者体内需要引流的部位(如腹腔),待检测到能够引出积液时,再将导引针抽出即可,留置软管则留在体内不会脱落,安全可靠。结果:该复合穿刺引流针可直接判断、及时确保一次是否穿刺到位,避免反复穿刺或者穿刺过深对组织的损伤,安全可靠。留置软管不会脱落,方便留置,可快速、密闭地抽取患者积液,实现可调的流速控制,也方便反复抽液作检查或治疗,也可注射药物。结论:复合穿刺引流针使用方便,简化操作流程,能够指引一次穿刺到位,快速、安全地抽取患者积液,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并发症。
穿刺;引流;并发症;安全;装置
0 引言
穿刺引流是临床最常用的急救操作技术,也是战时常见的创伤救治方法,如胸腹腔积血、积液、积气的穿刺等,现有的引流装置通常为穿刺针,过大的穿刺针内径、反复的穿刺、繁杂的操作步骤会造成明显的损伤、失败,发生出血、感染、损伤组织器官、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尤其是在野外、战争时期等特殊时期,受环境、设备限制,传统介入操作技术面临技术性的挑战[1-5]。因此,项目组研制了安全便捷的复合穿刺引流针,现报告如下。
1 基本结构
复合穿刺引流针主要由导引针和留置软管组成,导引针套设在留置软管中,二者紧密配合,之间形成过流间隙,导引针壁上设有过流孔,留置软管尾部设有橡胶堵头、引流支管和反冲洗支管,引流支管上连接有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导引针尾端从橡胶堵头中穿过。引流支管通过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在其上设类似于输液软管上的流速调节机构,可以控制流速。反冲洗支管上的卡子可防止空气进入,端头还同时设有橡胶塞及防尘盖(通过连接带避免从反冲洗支管上脱落),这2个结构进一步避免了空气的进入,也避免了污染。留置软管外壁设有刻度及侧孔,分别用于观测留置软管进入人体的深度,侧孔避免堵塞。留置软管外壁上有一个环状的气囊,通过位于留置软管内的充气管与体外的充气装置连接,气囊充气后可避免患者活动时脱落。
在需要推注药物或冲洗时,可以将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从接头位置取下,将注射器与接头对接而推注药物或冲洗液,即引流支管兼具向外引流和向内推注药物/冲洗液的双重作用。本发明在引流的时候,直接将导引针和留置软管一起刺入患者体内需要引流的部位(如腹腔),待检测到能够引出积液时,再将导引针抽出,留置软管则留在体内。
2 使用优点
复合穿刺引流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降低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把胸腔穿刺针(或较粗的长针头针座后的胶皮管)直接与引流管相通,利用中心负压持续吸引,术者以一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另一只手持穿刺针沿麻醉处缓缓刺入,当呈负压的穿刺针一旦进入胸膜腔时,其内的气体或液体便会流向呈负压的真空瓶,此指标可帮助判断穿刺针是否已进入胸膜腔内,避免穿刺针过深引起脏器的损伤,也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设计结构简单,减少生产成本,避免材料的浪费,减少患者的费用。
留置软管前端柔软、无尖端,避免给脏器带来损伤、方便留置,可反复抽液作检查,也可反复注射药物进行治疗;体外的负压引流可实现流速控制,避免人为过快、过慢抽取,提高抽液效率,减少人力操作。气囊在体内固定留置软管不会脱落,安全可靠。管壁的刻度和开关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进入深度,确保实现安全引流操作。反冲洗支管上设有防止空气进入的卡子,在引流支管设置流速调节机构,可有效避免空气进入,也方便操作。
3 结构设计及使用原理
3.1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复合穿刺引流针结构示意
3.2 使用原理
从图1可以看出,复合穿刺引流针主要由导引针和套设在其中的留置软管组成。留置软管尾部设有橡胶堵头,与导引针之间形成过流间隙,但前端二者紧密配合,导引针壁上设有过流孔。留置软管侧壁设有引流支管和反冲洗支管(设有防止空气进入的橡胶塞及卡子)。橡胶塞上有防止污染、不会脱落的防尘盖。当积液黏稠有堵塞时,可利用反冲洗支管疏通堵塞,使引流重新恢复通畅。使用前先取下防尘盖,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橡胶塞推注液体进行反冲洗,或者将橡胶塞取下将卡子卡紧,推注时再松开卡子。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抽取积液作为检测标本,抽液缓解压迫症状,或者根据需要注射药物。通过反冲洗支管,引流支管通过接头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引流支管上同时配置流速调节机构,当流速调节为零时,空气不能进入,在推注药物或冲洗时将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从接头位置取下,注射器与接头对接后进行推注药物或冲洗液,实现引流支管向外引流和向内推注药物/冲洗液的双重作用。
引流支管上连接有单向阀和负压引流袋,负压引流袋包括负压产生装置(如负压球)和储液器。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腔内积液时腔内负压随之消失,导引针带负压进入目标位置,一旦进入积液部位,会有体液单向流入储液器。通过观测留置软管上的刻度可掌握留置软管进入人体的深度。前端的多个侧孔可增加引流面积,即使某个孔因积液黏稠堵塞,另外的孔也能够正常引流,进一步防堵。穿刺时留置软管外壁上的气囊没有充气,进入体内后气囊定位于体内,体外的充气装置将气囊充气或注射液体,气囊膨胀后尺寸大于引流针在人体留下的孔,故可以防止留置软管在外力拉扯下脱落。下一步的研究是根据患者体型、胸腹壁厚度,设计使留置软管的前后端直径均匀一致(距离较短时),或者逐渐变大(距离较长时),前端直径小易于穿过组织到达胸腹腔内,后端变大设置气囊防脱落更可靠。
4 讨论
胸腹脏器损伤、出血、气胸、感染、休克、心跳呼吸骤停以及各种复合损伤都是战时需紧急处理的多发伤,如何在救援人员紧张、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快速救治,是目前国内外战时创伤救援的难题[1-5]。外伤性血气胸是胸心外科的危重急症,胸腔内积血、积气不断增多可使胸腔内压力急遽上升,造成患侧肺萎缩、呼吸困难,甚至纵隔扑动,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并开放性血气胸和连枷胸时,心肺复苏很困难,心脏按压无法进行,而胸外起搏也效果不佳。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解除胸腔内压力、促进肺复张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观察胸腔出血量及肺漏气的情况,指导治疗方案,为开胸手术探查提供有力依据。
另一方面,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胸腹腔积液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症状,结核性胸膜炎、肺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是引起胸腔积液的常见病,胃癌、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则是引起腹腔积液的常见原因[5-10]。在实际工作中,多需要数次穿刺及数次胸腹腔内局部给药才能控制症状。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粗、硬,需外科手术放置,创伤大、痛苦、易感染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代替传统胸腹腔穿刺,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但因其不是专门用于胸腹腔穿刺的装置,有带管时间长、活动和睡眠不方便、增加感染的机会等弊端,而且价格昂贵,因此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穿刺引流在医疗中常用于分析患者体液、诊断疾病,也可以抽取患者体内多余的积液作为治疗方案。目的不同穿刺引流的方案也不同,其中诊断患者积液多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少许积液作检查和分析,但对于需要反复进行检测的患者,需要忍受多次抽取积液带来的疼痛和恐惧,治疗方案的引流多需要持续反复引流,此时引流针前端需要留置在患者体内,需要留置的引流针主要由导引针、导丝和留置管3部分组成,按下述步骤操作:(1)穿导引针进入体内引流部位;(2)将导丝通过导引针进入体内,待导丝到位后,再抽出导引针,留下导丝;(3)留置管通过导丝进入体内,到位后抽出导丝,留置管即留在体内。可以造成出血、感染和损伤脏器等并发症,因此,现有的留置穿刺针操作繁琐,出血、感染和损伤脏器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而胸腹腔穿刺引流装置是用静脉留置导管代替,并且价格昂贵。
总之,穿刺引流是战时常见的创伤救治,也是临床常见的急救操作技术,笔者针对传统介入操作技术的弊端,研制一种新型的复合穿刺引流针。该装置使用便捷、简化操作流程,能够指引一次穿刺到位,这种有效的指引作用避免穿刺过深对组织的损伤,快速、安全地抽取患者积液,避免穿刺过深对患者组织的损伤,也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快速、安全、密闭、可控地抽取患者积液,方便留置,方便反复抽液检查或治疗,留置软管不会脱落,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Wolf S J,Bebarta V S,Bonnett C J,et al.Blast injuries[J].Lancet,2009,374(9 687):405-415.
[2]蒋建新,李磊.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7):781-784.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873-1 874.
[4]汪升蛟,吴同利.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在气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9(17):42-43.
[5]周波,聂军,杨卫东.胸腔穿刺术的技术改进[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4):1 508.
[6]刘晔.套管针加长三通管在胸腔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进修杂志,2005,20(3):207.
[7]Seneff M G,Corwin R W,Gold L H,et al.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oracocentesis[J].Chest,1986,90(1):97-100.
[8]赵云娟,林丽,李勇诚,等.胸腔积液引流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5):341-342.
[9]吕伟玲,黄海萍,金友平.胸腔穿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3,5(1):39.
[10]刘卫,朱运奎,金远林,等.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297例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9):803.
(收稿:2013-09-26 修回:2014-03-12)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 puncture drainage needle system
YUAN Qiao-ying1,ZHANG Lin2,ZHAO Kun1,XIAO Dan1,SI Liang-yi1
(1.Department of Geriatrics,Southwest Hospital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2.Department of Outpatient,Southwest Hospital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ObjectiveTo develop a composite puncture drainage needle system for thoracentesis.MethodsThe needle was composed of a guiding needle,a pig tail and a negative-pressure drainage bag.The needle,with more than one overflow holes forming overflow spaces,was socketed into a rubber plug at the end of the pig tail with a drainage branch tube and a backwashing tube at the side wall.When thoracentesis performed,the needle and pig tail were punctured into the target area,e.g.the abdominal cavity.The needle was drawn out while the effusion could be drained out,with the pig tail detained at the position.ResultsThe system made the puncture successful in one time and thus eliminated the injuries due to repeated punctures,and detained pig tail could exert the effusion with adjustable speed and could be used for drug injection.ConclusionThe system has easy operation and simplified procedure,and can relieve pains and decrease complications due to punctures.[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2015,36(1):29-31]
puncture;drainage;complication;safety;device
R197.39;R318.6
A
1003-8868(2015)01-0029-03
10.7687/J.ISSN1003-8868.2015.01.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1657);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面上项目(CWS11J141)
专 利:国家发明专利(ZL 201010576365.0)
袁侨英(1978—),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新型医疗器械研制方面的工作,E-mail:qiaoy99@163.com。
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老年科(袁侨英,赵 坤,肖 丹,司良毅),门诊科(张 琳)
司良毅,E-mail:siliangyi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