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2015-12-20宋晓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敏阿托脑梗死

宋晓慧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宋晓慧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

急性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急性脑梗死(ACI)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实质是一种由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1]。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被认为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他汀类药物因具有调整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炎等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2]。由于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有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探讨最合适的阿托伐他汀剂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05—2013-05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72h内入院,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由恶性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脑梗死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118例。常规剂量组男62例,女56例;年龄58~67岁,平均(62.1±3.2)岁;大剂量组男58例,女60例;年龄56 ~68岁,平均(63.6±4.1)岁。2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栓、改善循环、脑保护和对症治疗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钙拮抗剂、尼麦角林、硫酸氢吡咯雷片等药物作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剂量组患者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次;大剂量组患者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同时,在患者入院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5mL,以EDTA为抗凝剂,将样本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浆并于-20℃保存。分别通过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hs-CRP和ox-LDL水平。同时观察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s-CR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3、30.518,P<0.01);治疗后大剂量组患者hs-CR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4,P<0.01)。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ox-LDL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ox-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x-LD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4、9.421,均P<0.01);治疗后大剂量组患者ox-LDL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P<0.05)。见表2。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s,mg/L)

表1 2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s,mg/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常规剂量组比较,■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剂量组 118 7.64±1.32 3.62±1.15◆大剂量组 118 7.59±1.41 2.37±1.21◆■

表2 2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s,mg/L)

表2 2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s,mg/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常规剂量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剂量组 118 0.83±0.29 0.59±0.34◆大剂量组 118 0.85±0.31 0.51±0.24◆■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复发率、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3]。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这种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刺激血管壁细胞,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出血及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此外,脑梗死的发生通常会并发各种炎症、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4]。

目前,有关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主要集中在对能够激活炎症反应的炎性因子如hs-CRP和ox-LDL的研究。作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炎性标志因子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hs-CRP是在炎性递质刺激肝细胞的过程中形成的,炎症反应的存在与hs-CRP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血管壁内沉积的大量hs-CRP不断损伤血管内壁,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使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表达增加,最终促进了血栓的形成。而ox-LDL主要是在自由基引发的脂质LDL过氧化过程中形成的,ox-LDL的毒性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形成[5]。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他汀类药物因具有显著的调脂、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有效降低TG、TC、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稳定斑块的同时,还能引发侧支循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及预后。其中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阿托伐他汀作为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还可以使HMG-CoA转化形成甲羟戊酸的反应受到抑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形成,降低患者体内的ox-LDL,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本研究结果发现,经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后,常规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患者的hs-CRP和ox-LDL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大剂量组hs-CRP和ox-LDL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hs-CRP和ox-LDL,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不但可以明显减轻炎性反应,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以及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同时还使过氧化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减少ox-LDL的生成从而降低其对细胞组织的损伤。且由于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形成,因此大剂量应用疗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和ox-LDL,不良反应少,抗炎、调脂作用明显,且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陈英月,毛素琼.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55-156.

[2] 蒙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2,18(35):54-55.

[3] 李高尚.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1-92.

[4] 许一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血清CRP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21):142-143.

[5] 熊涛.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及血管弹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23-225.

(收稿2014-06-29)

R743.33

B

1673-5110(2015)07-0088-02

猜你喜欢

高敏阿托脑梗死
中药外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代表中国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