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管理分析
2015-12-20山东黄河河务局
文|董 烈 山东黄河河务局
黄河水资源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管理分析
文|董 烈 山东黄河河务局
随着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如黄河水城建设、黄河湿地开发等项目都离不开黄河水资源的支持,因此,黄河水资源成为黄河三角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也必将对黄河供水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拉开了黄河三角洲高起点发展的序幕。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新模式,将在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大刀阔斧地展开。作为这一地区的黄河部门,社会又赋予了新的任务,不仅仅要日夜守卫这条母亲河,在继续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安澜的情况下,还要积极投入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去,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新时期的黄河管理部门应该立足行业、资源、区位优势,坚持“科学务实、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加强发展”的方针,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大力发展引黄供水、泥沙供应、工程施工、黄河旅游、跨河交通等产业,力争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共赢。
黄河水:黄河三角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在利津入海至今,造就了广袤的黄河三角洲,这里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这一地区受其自然条件限制,当地水资源十分匮乏,地下水主要为咸水或微咸水,矿化度较高,利用率较低,据统计,东营市淡水资源仅为所需量的不足5%。黄河水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黄河已成为这一地区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保障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黄河三角洲184万人口的生存和生活以及东营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
20世纪末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下游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围绕这一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沿黄各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实行了以省际断面下泄流量为主要内容的水量调度责任制,建设了现代化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通过统一调度,强化管理,科学配置,实现了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保证了流域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
如今,随着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如黄河水城建设、黄河湿地开发等项目都离不开黄河水资源的支持,因此,黄河水资源成为黄河三角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也必将对黄河供水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影响三角洲地区黄河供水事业发展的六大因素
虽然近几年黄河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供水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到供水产业的顺利发展和供水效益的提高,另外,建设资金紧缺,水价与供水成本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也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是水费征收问题。地方水利部门和企业尚不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拖欠水费严重,造成资金周转紧张。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程维护及改造、蓄水工程和供水设施尚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是水价形成机制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按目前黄河水渠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1分,最高1.2分,100立方米的水不顶一瓶纯净水的价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8.4分,最高9.2分。农业水价不足供水成本的20%,工业供水价格仅够其供水成本。
四是跨县(区)或地(市)的灌区供水多层次管理。水资源利用率低,管理难度大。造成供水成本高,计量难、取费难等问题。
五是供水工作尚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机制。
六是供水产业化缺乏科技支撑,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供水事业发展的几项措施
为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促进供水事业发展。必须运用行政、工程、技术、经济、法律手段,培育和强化公众意识,建立健全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形成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指标,为供水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加强供水设施设备的配套和更新改造。目前,引黄的涵闸、提水泵站等大部分已经到了使用年限的末期,工程老化,供水能力下降已初步显现,若要保证供好水、供足水,就需要落实相应配套和更新改造措施。
其次,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好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充分体现水的资源属性和其商品属性。
第三,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收费。
第四,加快水利管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水利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效益,加强水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使水管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技术规程规范化。
第五,抓好水管部门的内部机制转变,加强水利工程资产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机制的提高实现水利工程固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只有将现有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科学计划、管理和保护,使复杂的水利管理体系走向科学化、正规化,以达到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六,深化“两水分供”。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黄河水量维持一定基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能够基本满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有效缓解用水紧张局面。但是,随着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以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来说,黄河水仍处于缺乏的状态。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只有进一步调整供用水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农业灌溉避免大漫灌,工业生产避免浪费,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优化。为此,应强化“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即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别供应和计量)的措施,由于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价格悬殊较大,通过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就能有效利用水价格这一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促使用水户树立水商品意识,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也能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最后,延伸供水链条。黄河部门要在积极推进供水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深入研究供水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把黄河水资源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调整供水产业结构,从间接供水向直接供水发展;要由单一的水源供水向建设供水设施直供用户方向发展。使供水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多元化。
如果仅仅依靠向沿黄地区供应黄河水,因为有国家水价定价机制,且农业用水价格基于农民利益问题,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非农业用水的价格在近期也难以有所突破,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想提高供水效益、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延长供水链条,建立自己的供水公司,通过修建水库和供水设施,将经过加工的黄河水直接供到用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水资源优势,尽快提高供水效益。邹平河务局紧紧抓住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瞄准县城不断发展的水务市场,创新观念,积极探索供水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供水产业化进程,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今后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模式和经验。
邹平河务局供水业的发展启示我们:要随时跟踪当地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需求情况,逐步规划建设独立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供水设施,适时争取水库的建设,力争使供水效益有较大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向外地区辐射,形成跨地区、跨省份的供水体系。在供水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组建供水集团公司。
黄河部门供水企业之发展,要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指针,以供水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认真实践“围绕黄河、依靠黄河、开发黄河、经营黄河”的发展战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努力开拓新的供水市场,通过延长供水链条,形成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以此推进黄河经济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黄河水资源的管理,也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同地方政府加强沟通,争取地方政府部门对水费征收工作的支持,针对个别企业和单位拖欠水费问题,要严格实施供用水合同制度,对违约用户收缴违约金,对欠费用户收缴滞纳金,必要时给予停水,对拒不交纳水费的用户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二要对建设资金的筹措,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为供水产业的发展和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三要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积极向物价部门反映真实供水成本,争取使水价标准除能够从水费中收回实际运营成本外,还应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从而使供水事业得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对水资源的管理应更科学和规范。我们承担着对黄河水资源的管理任务,在人力、物力及技术措施上,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并计提所需要的水资源费,以满足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总之,黄河部门应高度关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抓住这一地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密切与有关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的作用,同时引导企业承揽大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节水改造工程和平原水库等基础建设项目,力争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有所作为,力争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