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2015-12-20李文胜王卫江
丁 宇,李文胜 ,王卫江
(新疆农业大学 a. 经济与贸易学院;b. 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丁 宇a,李文胜b,王卫江b
(新疆农业大学 a. 经济与贸易学院;b. 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交往生活方式等 4 个维度的 17 个方面;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和职业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受乡村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乡村旅游;影响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刘振礼[2]对河北野三坡风景区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李经龙等[3]搜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从旅游对旅游地社区居民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和文化诸方面的变化予以论述,并就影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叶玉洁[4]以阳朔县为例,对旅游对社区居民社会文化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章锦河[5]指出旅游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定性分析,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研究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由此,更多地借鉴并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加强乡村旅游对社区社会文化影响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6]。另外,关于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7,8]。农村社区居民“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8-10]。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建设和谐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指标体系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项目, 以农业、 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鱼塘、果园、农场等场地,利用城郊和旅游景点的周边,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特色乡村旅游形式。近年来,新疆部分农村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9-10]。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涵盖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劳动生活、闲暇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8]。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虽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研究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指标,但存在以下不足:多采用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对象被试数量小,且多数研究仅关注某一特殊人群;研究工具有局限性,大多采用国外编制的《生活方式量表》,缺乏具有较高信、效度能准确反映我国城乡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评价量表[11],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查阅、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符明秋[11]、乔海燕[12]、伍佰军[13]等的研究,将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归结为家庭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因子(表1)。
表1 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评价指标
二、 研究概况
调查区域。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是进入水西沟风景旅游区的门户,距乌鲁木齐市仅38公里,2008 年全村 149 户村民,常住人口 610人。2002 年未开发旅游前该村村民大部分是农业种植户,人均年收入2600元。2003年6 月,方家庄村采取原址改造、无偿拆迁的方法,投资 2700 多万元整体改造为水西沟乡村旅游示范点。总规划面积 43万平方公里,日总接待能力达6000 人。
根据水西沟镇的统计,方家庄村从2003年底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00元至1300元的速度递增。由 2003 年的人均收入4574元增加到 2008 年的1万余元。2007年年底实现农村经济总收1134万元,其中旅游类就达到636 万元,占总收入的56%。
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部分。即旅游社区居民社会统计特征资料,主要包括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等;第二部分为主要调查内容,从日常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交往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设计了 48个题项,分别描述了在当地开办乡村旅游后,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变化情况。
计量尺度。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计量,数字 1~5 表示同意的程度,其中 5 表示非常同意、4 表示同意、3 表示不清楚、2 表示不同意和 1 表示非常不同意。
样本抽取及问卷发放与回收。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访谈,问卷预试阶段。 2014 年10月, 对水西沟镇旅游接待部门及方家庄村委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进行问卷预试。第二阶段为问卷调查阶段,问卷发放采取以户为单位的随机抽样,帮助被调查者理解问卷并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质量和回收率。2015年 2 月发放问卷 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90%。
数据处理。采用 SPSS17.0 和 Excel2003 统计分析软件。统计方法:1)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2)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于量表因子的效度分析;3)因子分析,用于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样本描述性统计
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等),反映当地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社区居民中性别比例女性(59%)高于男性(41%)。民族均为回族。居住情况多为世居本地,年龄结构方面以 21~30岁的年龄段人数比重最大,占到社区居民总量的32%。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均占37%。在开展乡村旅游之前,本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有 76%都是从事种地,收入相对较低。现有70%的被调查社区居民为乡村旅游业主,经营乡村旅游的时间也多在 6 年以上。 42%的社区居民家庭年收入在 3~4万元,33%的社区居民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表 2)。
表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 SPSS17.0 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在 95%的置信水平下α系数为 0.849,表示量表有较高的可靠性;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样本有效性,以 0.01 和 0.05 的置信水平分别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相关系数 r 的绝对值小于 0.5,说明各评价指标(维度)具有相对独立性,量表效度良好(表3)。
表3 指标间的相关性检验
(三)因子分析
在 SPSS17.0 中利用主成分法对构成评价指标的48个因子4个影响维度进行因子提取,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旋转80次。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为抽取原则,选择题项因子负荷值大于 0.6 为标准,得到17个因子,每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大于1(表4)。
表4 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因子分析
(四)总体分析
以选出的 4个指标 17个因子正式作为判定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测评因子。对指标总体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下:
对生活方式的 48个题项的影响总体均值为3.140,其中题项“同游客保持长期联系”的赞成率最高,均值达到 4.500,说明乡村旅游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闲时主要是下棋打牌”的均值最低,仅为 1.760,说明在与游客的接触中,旅游者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人们的休闲生活丰富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活动取代了以往单一的打牌娱乐,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中题项“更注重保护环境了”的均值为 4.380,“积极参加培训”的均值为 4.030,这些表明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社区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四个评价指标中,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消费生活方式总体影响最小,总平均值仅为 2.642,说明由于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消费影响要小于其他方面的影响,乡村旅游在方家庄的发展还没有到达较高水平。 其中 “孝敬父母费用增加”的均值为 3.930,说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的道德观念在不断地提升。在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上,其中“积极参加培训”的均值为 4.030,说明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增加了社区居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增长了见识。在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交往生活方式的影响上,“社会关系更广了”的均值为 3.790,说明受乡村旅游的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交圈不断扩大,人们之间更加的相互彼此信赖。
(五)差异性分析
用 SPSS17.0 对样本在 95%置信区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假设: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职业不同的社区居民受乡村旅游影响生活方式不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见表5~8)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和职业的不同都对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1.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社区居民受乡村旅游生活方式的影响差异分析
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总体生活方式的 4个指标影响越大。这一结果说明教育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与外来旅游者交流的意愿程度较高。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被访者文化素质偏低,提示我们需要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扩大旅游给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表5 乡村旅游对目的地不同受教育程度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6 乡村旅游对不同收入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7 乡村旅游对目的地不同年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8 乡村旅游对不同职业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2.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分析表明:年龄不同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消费、闲暇和交往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乡村旅游对 21~30 岁组的社区居民消费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的影响较大;乡村旅游对 50 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交往生活方式的影响较显著。这说明乡村旅游影响不同年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内容不同。影响年轻人生活方式主要是消费和闲暇,这与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群体特点有关;而在生活交往生活方式方面主要改变和影响的是老年人封闭的生活状态。
3.乡村旅游对不同家庭年收入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分析表明,不同家庭年收入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家庭年收入越高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日常和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显著。这说明经济收入的提高在一方面影响社区居民消费内容和消费水平,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同时改变着他们的工作、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节奏。
4.不同职业社区居民受乡村旅游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差异分析
分析表明,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日常和消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其他职业,乡村旅游对经营乡村旅游的社区居民(业主)和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较显著。从参与乡村旅游程度差异的不同分析,经营乡村旅游的社区居民(业主)和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社区居民符合参与程度越高,经济收入水平越高,日常生活和消费生活受到的影响越大的规律。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休闲生活丰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提高了技能,增长了见识;社交圈不断扩大,彼此信任感增强。
第二,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消费方式的影响要小于其他方面的影响,说明乡村旅游在方家庄的发展还没有到达较高的程度。
第三,不同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和职业的社区居民受乡村旅游影响生活方式的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总体生活方式的四个指标影响越大。说明教育程度高的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交流的意愿程度较高。启示我们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的着力点在于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文化素质,扩大乡村旅游给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影响不同年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内容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影响年轻人生活方式主要是消费和闲暇,这与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群体特点有关;而在生活交往生活方式方面主要改变和影响的是老年人封闭的生活状态。启示我们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社区居民群体的参与。
家庭年收入越高的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对其日常和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显著。启示我们提升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内容,增强服务意识,使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到达新高度,有效提高社区居民旅游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的重要举措。
乡村旅游对经营乡村旅游的社区居民(业主)和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较显著。这说明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越高,生活方式受到的影响越大。启示我们在扶持政策、培训力度、加大服务方面应有更大的创新,使更多的当地社区居民以直接从事旅游自主创业活动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1] 邵琪伟.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 求是, 2007, 10(1):42-44.
[2] 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 旅游学刊,1992, 15(3): 52-55.
[3]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7(6): 80-84.
[4] 叶玉洁. 旅游对社区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8(3): 16-17.
[5] 章锦河. 古村落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2): 105-109.
[6] 慧 颖,吴建华. 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2004, 19(6): 87-92.
[7] 冯智明. 国内社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综述[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8(2): 284-287.
[8] 李庆章,许静波,杨 雪,等.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7(1): 1-3.
[9] 韩 超. 新疆农村乡村旅游模式的发展及启示[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 5(3): 77-80.
[10] 丁 宇,李文胜,王卫江. 森林旅游区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39-43.
[11] 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乔海燕.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7-30.
[13] 伍百军.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以广东罗定市南充村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32-37.
Study on rural tourism’s Impact on the Lifestyle of Tourism Residents——Taking Fang Village of Urumqi Nanshan Forest Zone as an Example
DING Yua, LI Wen-shengb, WANG Wei-jiangb
(a.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b. School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Xinjiang, China)
Taking Fang Village of Urumqi Nanshan Forest Zon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es rural tourism’s impacts on the lifestyle of destination residents by making use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impacts mainly reflected in 17 aspects of 4 divisions such as: family lifestyle, consuming lifestyle, leisure lifestyle, communicating lifestyle. The lifestyle of residents in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age, family annual income and occupation are different a influenced by rural tourism.
forest tourist area; residents; lifestyle; rural tourism; impact
F592
A
1673-9272(2015)04-0050-06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4.011
2015-05-1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新疆森林旅游区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利用”(2007BAD36B01-4)
丁 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李文胜,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252500755@qq.com
丁 宇,李文胜,王卫江.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4): 50-55.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