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唢呐漫谈

2015-12-20慧,张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唢呐乐器艺术

李 慧,张 明

(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2.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唢呐的历史传承

关于唢呐的起源,学术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从新疆石窟群克孜尔第38窟中关于吹奏唢呐的壁画形象推断,最迟在公元三世纪唢呐已传入我国,在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一带,明清时期则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并开始有大量明确可考的文献资料留存。如“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无遗物矣。”(明.徐渭《南词叙录》)《纪效新书》曰:“操令凡二十条。凡掌号角,即是吹唢呐。”(明.《武备志》)“金口角,旧名锁口奈,木管,口小末大,上下金口,加芦哨吹之。”(清.《律吕正义》)等。明朝时期的唢呐多用于军乐仪仗,如“大吹大打得胜鼓乐”①“凡掌号笛,即是唢呐。”②由此可知,包括唢呐在内的鼓吹乐在当时的军乐中主要起发送信号、振奋士气、祝捷庆功之用。

至清代,唢呐则较多用于宫廷宴饮、迎送仪仗之礼仪,如《清朝文献通考﹒乐一》:“御前仪仗内乐器……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乐人绿衣……”《清朝通典﹒乐四》:“皇帝亲躬:南效卤簿鼓吹导迎乐器,前部大乐大号四,小号四,金口角四,和声署史十有二人……”明确规定出各种仪式的用乐数量。至清代,唢呐除了在宫廷中广泛运用,在民间也开始广为流传。唢呐在普通百姓的婚嫁祭礼、节庆民俗等活动中大显身手。及至近代,唢呐都是民间活动的主要乐器之一。20世纪的上半叶,唢呐艺术仍处于繁荣阶段,但20世纪下半叶,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影响,民俗活动受到限制,唢呐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僵滞状态,直至80年代以后,各项民间艺术活动逐渐复苏,唢呐艺术又开始获得新的生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他们成为推动唢呐艺术发展的生力军,将唢呐艺术推向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不仅大大发展了唢呐的各项技艺,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唢呐的传播领域,使之走出民间,跨入高等学府,成为一门具有极大研究和传播价值的独立学科,迈进高等艺术团体,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顶级艺术殿堂。

图一 金色大厅的演奏

二、唢呐的传播区域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唢呐的流传遍布大江南北20多个民族,其中以藏、蒙、壮、彝、羌、黎、苗、白、纳西、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最为盛行。

西藏宫廷在五世纪达赖喇嘛时期有一种“供云乐舞”,伴奏乐器有三种:素呐、协铃、达玛鼓,其中“素呐”在名称、音色及形制上都近似于汉族唢呐。

《清朝通典·乐二》:“回民吉礼用乐,男女歌舞叶尔羌和阗,乐器有筝、三弦、琵琶、胡琴、管、喇叭、唢呐、鼓、钹……”

海南黎族竹唢呐称“口拜”或“利拉罗”,朝鲜则称为“太平箫”。

唢呐在汉族的分布有南北之分,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别,南方唢呐讲究韵味,委婉细腻,秀美润泽,北方则粗犷奔放,刚劲质朴。

唢呐(泉州开元寺大殿飞天)

唢呐是福建南音中的重要乐器,南音的乐队组合形式有“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其中下四管乐器包括:南嗳、琵琶、三弦、二弦、狗叫、木鱼、响盏、四宝、声声、扁鼓,共十种,又称“十音”,其中的“南嗳”即唢呐。

北方唢呐一般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北地区,尤其广布于苏北农村,沛县、丰县、铜山、睢宁等地都活跃着众多唢呐乐队。江苏连云港《海州志》卷二载:“然居丧不按家礼,丰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沛县志》:“沛人喜唢呐”③。此外唢呐还广泛传播于安徽、湖北、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安徽《砀山县志》记载:“唢呐:砀山人民爱听吹奏唢呐,家有婚嫁、丧葬大事,必花钱雇一唢呐班子来家中吹奏,村民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常是雇唢呐班子吹奏……从清至今,可谓长盛不衰。”④

三、唢呐的艺术特性

唢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唢呐艺人的探索,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技艺高超的演奏技巧。唢呐对气息的要求极高,演奏者要有很强的气息驾驭和控制能力。通过吹奏者训练有素的气息运作和演奏技巧,唢呐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欢快处像莺歌燕舞、百鸟争鸣,激昂处似万马奔腾、惊雷阵阵,肃杀时如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哀婉时若九曲回肠、低徊缠绵。

正因为它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使其在民间各种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渲染和烘托气氛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一)唢呐的地域性特色

中国各地唢呐因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特点不同,显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如东北唢呐音色脆亮,粗犷豪放,阳刚火爆,俏丽清新,一如东北人火辣辣的性格一般张扬外放,代表作品《柳河吟》、《哭皇天》、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等;陕西唢呐则豪爽酣畅,洒脱不羁,如陕北汉子的淳朴和坦荡,既有豪放激昂的《得胜回营》、《将军令》等,也有婉转抒情的《兰花花》、《三十里铺》等;河南唢呐刚柔兼济,高亢粗犷、质朴热情的同时不失优美轻松,如《罗戏娃娃》、《山乡新貌》、《喜丰收》等;河北唢呐则音质扎实敦厚,圆润丰满,热情爽朗,代表作品有《小开门》、《小放牛》、《丰收》、《迎春曲》等;南方唢呐则讲究细腻深邃、清丽秀美,如于都客家唢呐曲《吵嘴》、《山坡羊》、《瓜子仁》,广东潮州唢呐《昭君怨》、《小桃红》、《月儿高》,广西壮族唢呐曲《仙姬送子》、《三台步曲》、《八仙贺寿》、《逢春茶》;苏北一带的唢呐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在艺术特色上兼具北方的热烈雄浑和南方的深刻细腻,张扬而不乏节制。

近几年苏北人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曲目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唢呐艺术新的发展,创作了一些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的新作品,如沛县文艺工作者自创曲目《苏北风情》,就以其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唢呐对其他地方性民间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过程,唢呐的发展也不例外。唢呐在曲目来源上广泛吸取了戏曲、曲艺、民间音调等素材,同时也融合了唢呐自身的艺术特征,一些在流传广泛的民间音调基础上改编的作品使人既熟悉亲切又耳目一新。

如流行于河南安阳一带的《全家福》,又名《高头赞》,就是根据当地的古老剧种“罗戏”改编加工而成;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则是以东北秧歌曲《大姑娘美》为基础重新创作的;著名的唢呐曲《百鸟朝凤》也是吸收了河南坠子的曲调发展而来;陕北唢呐《三十里铺》、《兰花花》就是根据流传已久的同名民歌改编的。唢呐还是许多戏曲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因此也诞生了许多根据戏曲曲牌创作的作品,如豫剧曲牌《抬花轿》、《送新娘》、《打金枝》、《洼洼地里好庄稼》;秦腔曲牌《水龙吟》、《一枝花》、《十三饺子》、《番王令》等。唢呐协奏曲《天乐》更是大胆融合了多地民歌和戏曲元素,同时在创作技法上通过大量变音与频繁转调与管弦乐队水乳交融,把唢呐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唢呐的社会价值

唢呐在中国,尤其是黄、淮河流域一带农村的民俗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农村各种红白喜事、节庆集会不可或缺的乐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从事唢呐班演出不再是过去那种低贱的职业,艺人的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改善,同时唢呐艺人地位的提升还促成了许多职业唢呐演奏家的诞生。

在当今农村,唢呐班参与的场合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葬礼和婚礼,其次还有祝寿、过生日、小孩满月、清明祭祖、送喜报、店铺开业等等。唢呐已成了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唢呐班的表演比较贴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易于和老百姓产生共鸣,能够直接地反映和影响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⑤,《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云“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荀子﹒王制》),因此,运用唢呐班在民俗活动中的影响力和规范、教化功能,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农村,以苏北地区为例,活跃着众多的唢呐乐队,如沛县栖山镇周店村的曹家唢呐班、安国的蒋家唢呐班,睢宁的4赵家唢呐班、卓家唢呐班,丰县于家唢呐班,徐州市区的李家唢呐班等。同时为了推动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许多的唢呐培训学校也涌现出来,如沛县文化馆唢呐艺术培训班、大屯云鸽唢呐艺校、沛城铁西唢呐培训班等等,有些培训学校还在各类演出活动和比赛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唢呐的根系已深深扎入农村生活的丰厚土壤,牵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是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探索唢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推动唢呐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要通过对唢呐班演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农村唢呐班健康、有序地发展,这对保障广大农村百姓的健康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对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戚继光.练兵纪实[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43-78.

②(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③④李金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唢呐艺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

⑤赵宴会.重视乡村乐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基于苏北唢呐班的调查与研究[J],艺术百家,2011.

猜你喜欢

唢呐乐器艺术
学乐器
又听唢呐
乐器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艺术之手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