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平台 探索红色“1+1”活动新思路
2015-12-19肖姝
肖姝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什么是红色“1+1”活动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的本科学生党支部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的红色“1+1”活动,简要阐述开展红色“1+1”活动的新思路,并指出红色“1+1”活动对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及农村党支部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红色“1+1”活动;本科党支部;新思路
红色“1+1”活动是近几年来北京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北京从2006年在高校启动红色“1+1”活动以来,共有约六千个学生党支部与基层党支部开展了共建。活动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11级本科党支部开展的红色“1+1”活动为例,探索红色“1 + 1”活动开展的新思路。
1 什么是红色1+1活动
红色“1+1”活动是指两个(或多个)党支部结成对子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的主题鲜明的党组织活动模式。活动的目的就是结对开展活动,使结对的党组织之间互通有无,互帮互学,互勉互励,团结共建,服务民众,共同进步。开展红色“1+1”活动,是以红色为旗帜,以活动内容为载体,以党支部“结对子”为基本形式的运行模式,是当下开创我国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的具体表现。本文所指的红色“1+1”活动中的两个 “1”,分别指两个基层党组织。一般认为:一个党组织是某所大学院(系、部)在校大学生党支部(含研究生党支部);另一个党组织是某个乡镇行政村农民党支部(党委)或某个街道居委会的居民党支部(党委);“1+1”就是指某个院(系、部)的大学生党支部与某个行政村或居委会的农民或居民党支部结为对子的意思。活动与全市“村村有大学生”工作密切结合,由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牵线,大学生“村官”毕业学校的学生党支部与其所在的村镇党支部结对共建,形成一个大学生“村官”背后有一个学生党支部的支援模式,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和开展农村基层工作,促进学校和基层单位党建工作。同时也是为高校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功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 红色“1+1”活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1+1”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北京高校和农村党支部的广泛响应,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了解基层,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还对北京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红色“1+1”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红色“1+1”活动的宗旨认识不足
红色“1+1”活动在北京市开展以来,仍有许多老党员对于该活动的了解不足。一些支部委员,作为红色“1+1”活动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对于活动只是一般了解。由此可见,红色“1+1”活动在高校党建中的影响是局限的,高校学生党员的对该活动的关注和重视还不够。
(二)部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红色“1+1”活动要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因为距离远、花时间等因素,对一部分高校党员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部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常出现消极怠工的行为,甚至有一部分党员认为活动中大部分人都是搞形式主义,消极对待,出工不出力。
(三)一些农村党支部不能积极支持配合
北京市委组织部、教育工委、农村工委虽然每年都会下发《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开展红色“1+1”活动的通知》,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但是针对红色“1+1”活动的评奖,能参与评奖的只有高校党支部,分别设立了高校优秀组织奖,高校学生党支部一、二、三等奖,而农村党支部没有被列入评奖对象。农村党支部在评奖中被忽略,对于农村党支部在红色“1+1”活动中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自然也就失去了参与该活动的动力,从而表现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许多红色“1+1”活动的形式和主题对于居民的参与度影响不大,受访者普遍反映,对于居民较为实用的法律援助、图书捐助等活动,居民的参与度较高外,一些理论宣传、调查采访、座谈交流等活动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居民们普遍反映这类活动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缺乏实际意义。
3 红色“1+1”活动在新思路下的共建
针对以往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11级党支部与昌平区东小口镇兰各庄村党支部展开了以“深入共建,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科研,助力新能源发展”为主题、结合电力特色的共建活动。我支部此次共建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托学科特色,以实践促进了学识
支部结合我院电力学科特色和科研成果,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确定了太阳能路灯应用广泛、拥有光伏设备厂的东小口镇兰各庄村党支部作为共建对象,并选定了光伏发电和家用直流的项目主题,并初步形成“光热—光电—微网直流”三位一体的新型用电模式,为整个共建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组织共建活动,推进共建实质发展。
共建活动历时一年多,支部通过共建座谈会、家庭用电情况问卷调查、电力隐患排查等形式,推进共建深入开展。并在研发过程中发动党员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各项数据,建立项目模型,完善设计缺陷,为实现利用屋顶的太阳能板直接为室内照明供电的项目设想,多次来到位于兰各庄村的华光太阳能设备厂深入学习,利用现有设备进行试点实验,并着手组装实物模型,推动完成光伏发电与家用直流微网项目。
第三阶段:建立理论模型,完成项目报告。在完成前期的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后,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形成了“光热—光电—微网直流”三位一体的新型居民用电模式,拟定了项目报告,在与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民中开展了项目汇报会及推广活动。
第四阶段:搭建实践基地,丰富共建活动形式。为了保证共建项目的长期稳定运作,我支部创立了电力文化站,着力打造电力科普实践新园地,搭建了党员实践的新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还派遣了科普志愿服务队进驻电力文化站,利用调查问卷、分发电力宣传手册、介绍节电小常识等形式,宣传电力文化,并定期在村中开展电力线路检测、隐患排查等活动。针对兰各庄村外来打工人口多的情况,我们还组织了科普短剧的表演,针对流动人口常使用的热水器、热得快、吹风机等大功率用电设备进行了安全隐患强调和正确使用方法的介绍,受到了村民的好评。在实践方面,我支部还提出了以“阳光电力行,走进光伏设备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校内获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针对共建活动的逐步开展,我支部还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媒体对共建活动的进展进行实时报道,昌平区电视台也对此项目进行了报道,扩大了红色“1+1”活动的影响力。最终我支部以“深入共建,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科研,助力新能源发展”为主题的活动还获得了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的一等奖。
4 红色“1+1”共建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农村党支部方面
我们的共建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一方面表现在,在寓教于乐的宣传互动中让村民们增强了安全用电、节电意识,同时对兰各庄村在新能源建设方面给予启发。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红色“1+1”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村或街道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切实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联手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中,丰富农民党员或居民党员以及广大民众的科技视野、知识储备和精神需要,为建设和谐农村或社区作出贡献。
(二)、高校大学生党支部方面
1、切实结合学科特色,充分利用科研平台
从共建活动初期准备阶段的项目选题开始,支部就认真研究了电气学院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获奖项目,特别是电气专业和电网专业同学的相关获奖论文。在共建活动中,不断吸收许多具有较强科研實力和竞赛获奖的同学,完善我们的项目模型,努力向科研成果转化,最终完成了“农村家用直流微网规划研究报告”,组装了实物模型,在太阳能设备厂搭建了太阳能房,实现了理论计算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2、逐步落实研发成果,以科研带动了发展,
我支部将项目报告正式提交给兰各庄村党支部。在项目报告会上,支部成员讲解了项目核心技术,汇报了整体规划。预计这套新型用电模式每年能为每户节约600到700度电,为农户带来最切实的经济利益。通过开展红色“1+1”活动,学生党员们切实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
3、培养团队协作,强化责任意识
为保证此次共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支部专门组织了一个核心团队,分工明确,极大提高了效率。负责对外联系的活动组,专门负责联系各项活动和组织人员;视频组则负责拍摄各种照片视频,完成全部视频制作工作;负责各项文字撰写的文稿组,专门负责申报材料、视频文字及宣传报道的撰写和排版;最后,由办公室提供统一的后勤保障、协调管理、会议组织和材料整理。整个团队人少但精干,用时少但效率高。
4、深入基层党支部,树立服务群众意识
我支部在红色“1+1”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有效的在农村传播了绿色电力的概念,打造了我校电力文化品牌,为电力知识的普及贡献力量。同时更是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开阔视野,了解国情民情,并牢固树立了为民服务的意识,明确了作为青年人的责任。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在后续的活动中深化共建内涵,扩大共建规模,将红色“1+1”共建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刘正发.《浅谈大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活动的教育意义》[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 2012(5)
2:林楠.卢海燕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红色“1+1”活动更好开展》[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 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