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主要农作物集释

2015-12-19李勇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农作物

摘 要:《吕氏春秋》的《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研究论文,是中国先秦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也是中国传统农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禾”、“黍”、“稻”、“麻”、“菽”、“麦”是书中記载的主要六种作物,释读其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先秦农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吕氏春秋》;先秦农业;农作物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虽有农作物的描写,如春季“食麦”,夏季“食菽”,秋季“食麻”,“冬季食黍”,但关于农作物较多的描写存在于《上农》四篇中,尤以《审时》篇为最。《上农》载:“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地产”也即土地粮食生产,是为“当时之务”也从侧面表现了粮食生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

古的粮食作物主要为“五谷”,五谷的种类在前人的考证中有多种,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周礼·天官·疾病》郑玄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卢辨注、《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等位代表,认为五谷为黍、稷、麦、豆、麻。第二种以《孟子·滕文公上》赵岐注、《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等为代表,认为五谷为指黍、稷、麦、豆、稻。第三种以《楚辞·大招》王逸注为代表,认为五谷为稻、稷、麦、豆、麻。三种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种类均为《吕氏春秋》所列六种:禾、麦、稻、黍、菽、麻。《吕氏春秋》所注“五谷”为禾、麦、黍、菽、麻。上述“五谷”中的“稷”即为《吕氏春秋》中的“禾”,可见《吕氏春秋》所载之全面性,不以“五谷”为限,而以实际为本,说明当时的主要粮食就为这六种,基本涵盖了当时的农作物种类。

1 禾

禾:,在甲骨文中又为粟,“禾”字的甲骨文象形,表现了粟穗下垂的特点,就是“粟”的原始象形字,“粟”字是禾结实的象形描述,后来,由于粟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粟发展成为了一切谷物籽实的总称。《广雅·释草》曰:“粢黍稻其采谓之禾。盖凡谷皆以成实为费,禾象穗成,故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禾”泛指所有禾谷类作物。由此可以看出,粟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被称为“五谷”之首。《吕氏春秋》中“禾”共出现9次。

在先秦文献中,“禾”成为了粟的专用名词,《吕氏春秋·审时》篇中以禾、黍、稻、麻、菽、麦6种农作物并举,却把禾放于第一个,说明了禾(粟)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十二纪》在谈到其他重要作物时,在作物收获后的描述为“尝麦”、“尝黍”、“尝稻”、“尝麻”,但在收获禾(粟)后,没有用“尝禾”,而是用“尝新”,包含了陈谷换新之意,“尝新”的表述,反映了战国时期禾(粟)在粮食供应上的关键性作用。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也能够生长,抗旱能力比较强,比较适宜在恶劣的环境中种植,在中国北部具有大面积的种植。

《吕氏春秋》中“禾”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泛指庄稼,“禾稼不熟”、“凡禾之患 ”、“则禾多死”等都是以“禾”代指庄稼的意思,表明了“禾”这种作物当时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如同今天我们凡提到粮食第一反应想到北麦南稻一样;二是特指一种农作物禾,即粟,“玄山之禾”、“今兹美禾”、“得时之禾”等,特指这一种农作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禾”的观察之仔细,“饭之美者,玄山之禾”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不同地区的“禾”已经有明确的界分,玄山的禾更好吃,有了对比,才有好坏之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因能力所限,在所知文献中未能查到“玄山”在何处,但就整体而言,也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明显提高,只有在“衣食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观察食物的细微之处。

2 黍

黍,《尔雅·释草》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说文解字·七上》曰:“黍,暑也。当暑而生,暑后乃成也。”《阴阳杂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六十日成。”《氾胜之书》曰:“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时月令》曰:“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虫食李者,黍贵也”。《吕氏春秋》中“黍”共出现8次。

黍是禾谷类粮食作物中抗旱能力强的作物之一。黍的种子萌发所需水量很少,能适应旱地种植,其叶片上气孔较少并且小,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因此比较能够适应北方的生态气候。黍的生长期特别短,抗旱能力特别强,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够生长,并且生命力很顽强,野外的生存能力较高,抗“草窃”(《吕氏春秋·士容论·辨土篇》)能力较强。在干旱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的生长,并且能有很好产量。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另外,黍子的生长期短,是广适的复种秋作物。因为其生长期短,可以复种,是春秋战国以前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吕氏春秋》中对于“黍”的描写,主要写了种植成熟时间及其作用。仲夏“登黍”,冬季“食黍”,黍的生长期较短,便于保存,是越冬的主要粮食。“抟黍以示儿子”、“操黍酒而进之”表明了“黍”的作用,是面团和酿酒的主要原料,在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稻

稻,分类学中属于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作物中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尔雅》曰:“稌,稻”。《杂阴阳书》中说稻在柳树或杨树发芽时播种,3个月后成熟。《氾胜之书》曰:“三月而种粳,四月而种秫,然皆谓之稻”。“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齐民要术》种稻法曰:“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稻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程。《吕氏春秋》中“稻”共出现4次。

稻主要分为两种:粳稻和籼稻。中国古代社会所言五谷当中,经过鉴定“稻”即为“粳稻”。籼稻米粒外观较细且长、透明度较低。粳稻普遍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相对长,一般一年只能种植一次。其米粒外观较圆且短、透明度较高(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粳稻与籼稻相比,分蘖能力较弱,稻秆坚挺,不容易折断,更耐寒,米质较好,比较适宜在北方地区的气候种植。

《吕氏春秋》中“稻”出现的次数为4次,是六种农作物中次数最少的一种,可能是因为《呂氏春秋》中的“五谷”不包括“稻”。因为“稻”出现在关中地区的时间较晚。《季秋季·季秋》曰:“是月也,天子尝稻”,表明战国时期的“稻”是在秋季收获,属于一年一熟的粳稻。“终古斥卤,生之稻粱”从侧面表明了“稻”在北方生长的土地条件,因为北方生态气候条件,盐碱地的存在不是“稻”在北方种植的限制因素。

4 麻

麻,分类学中属桑科,一年生长草本植物。古籍上的麻一般指大麻,又称火麻、汉麻,古称枲。其根系较发达,茎梢及中部形状呈方形,基部呈圆形,外皮粗糙并且有沟纹,被覆短腺毛,叶边缘有锯齿;单性花,雌雄异株,雄花颜色为白,花柄较细且长,圆锥形状花序;雌花相对较小,没有花柄,穗状形花序,深绿色种子。雄株株茎较细且长,韧皮纤维产量多,纤维质量上乘,并且称为较早。雌株茎部较为粗壮,韧皮中纤维含量低,成熟的时间较晚。抵抗旱、涝能力差,适宜肥沃、沙质土,抗灾能力不足。《吕氏春秋》中“麻”共出现9次。

大麻的籽粒,古代称为苴。大麻籽含油量较高,过量食用后对人体不好,并且口感不好,有异味,又很硬,不易研磨成粉,不太适合人们的食用,所以随着粮食作物的发展,随历史逐渐退出粮食的范畴。但其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适宜纺织,称为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可织麻布、帆布,还可以纺线制成绳索、编制鱼网和造纸,其种子可以食用、榨油、做油漆、作涂料等。

《吕氏春秋》中写道:“苦菜死树麻”,“孟秋食麻”表明了“麻”的种植及收获时间,麻除了作为粮食作物之外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中“女织”的重要基础,鼓励“操麻”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吕氏春秋》在战国时期就能够预见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构成是如此玄妙。挖掘其内在思想,对于研究后世的历史形态,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5 麻

麦,《尔雅》曰:“大麦,麰; 小麦,(禾来)。”分小麦和大麦。《尚书大传》中说秋昏虚星中的时候,就到了种麦的时候。《四时月令》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惟(禾广)早晚无常。正月可种荞麦,尽二月止”也是写出了种麦子的时间。《氾胜之书》曰:“种麦的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穗强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根据对温度的要求,生长时间的长短不同,将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种植不同类型的小麦。

《吕氏春秋》中“麦”共出现13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农作物,这也说明了“麦”这种作物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被称为当时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农作物。这种作用不仅仅是作为粮食产量而言的,还有宜种性,保健性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的味道甘甜,性凉。能够养心益脾,调和五脏,调整经络,止渴,利小便等。说明了“麦”在养生方面的功能,“使人肌泽且有力”,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仲秋“种麦”,孟夏“升麦”写出了战国时期“麦”的耕作及收获时间。“无或失时,行罪无疑”,表明了当时统治阶级对于“麦”的重视程度,如果错过了种麦的农时,一定要给予惩罚,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保证种麦的必要性,从此面也反映除了“麦”对于整个国家、这个社会的重要作用。

6 菽

菽,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豆”,泛指大豆。《吕氏春秋》中说苦菜死的时候就到了种植菽的时节,这表明了菽的种植时间,从食菽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菽的收货时间。菽是夏季的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另外当时人们对“菽”也有了相当细致的观察,将“菽”分为大菽和小菽。“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虽然菽有不同的种类,在“五谷”的不同观点,均将其列为“五谷”之一,同样表现出了人们对于“菽”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菽”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至今仍作为主要的农作物,是人们身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当代社会中同样扮演者重要角色。

7 结语

《吕氏春秋》中关于“禾”、“黍”、“稻”、“麻”、“麦”、“菽”六种农作物的描述,从作物的耕种到收获,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仲夏“登黍”,孟夏“升麦”等,在不同的季节里,其粮食作物也有不同的分工,春季“食麦”,夏季“食菽”,秋季“食麻”,冬季“食黍”,从作物成熟的时间角度具有“尝新”的意义所在,健康养生的角度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如夏季“食菽”,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较快,蛋白质消耗量增加,消化功能容易下降,多食用菽(即豆)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增强人体素质等。所以说《吕氏春秋·上农》四篇关于农业资料的记载是中国传统农学中最重要的经典,对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来说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对当今的农业发展仍是有意义的。但是《吕氏春秋》中关于农作物的记载也有所缺陷,关于农作物的记载只是总论性质的概括,没有涉及到各种农作物的具体栽培方法,对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也没有记载。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先秦时期的传统农学及植物学,是不能局限于《吕氏春秋》的。

注释

[1] 《周礼·天官·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成五谷之名”,卢辨注:“五谷,黍、季、麻、麦、菽也。”

[3] 《汉书·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颜师古注:“五种即五谷,黍、稷、麻、麦、豆也。”

[4]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季、麦、菽也”。

[5]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高诱注:“菽、麦、黍、稷、稻也”。

[6] 《楚辞·打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7]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1页

[8]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与嬗变探索,2003年,第134页

[9] [晋]郭璞注:《尔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10]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1页

[11] 李璠:中国栽培作物起源与发展简论》,《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吴天钧.《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J3.农业考古。2006(3):15— 18.

[2]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78—80.

作者简介

李勇(1990-),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生专业为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吕氏春秋》“四维”领导方略的运用之道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农作物防御霜冻六法
持续高温农作物也需“避暑”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