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明斋研究综述

2015-12-19王晓力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

摘 要: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为中共的早期事业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杨明斋研究。本文从杨明斋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思想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介绍,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杨明斋;研究综述

杨明斋(约1882—1938),本名楊好德,字明斋,山东平度县西乡马戈庄人。他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为中共的早期事业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学术界对杨明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关于杨明斋研究的论文约有35篇,专著2部,学位论文1篇,主要集中于杨明斋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思想两个方面。为了推动杨明斋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杨明斋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1 杨明斋的生平事迹研究

从目前发表的著述和相关文献来看,学术界已基本梳理清楚了杨明斋的生平事迹,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关于杨明斋个人基本情况的研究。梅枫于1983年发表《建党时期的杨明斋》,标志着学界开始对杨明斋进行专题性的研究。随后,余世诚发表《关于杨明斋生平事迹的调查》、《忠厚长者杨明斋》、《杨明斋在早期中国革命中的活动》、《杨明斋》等一系列研究杨明斋的文章,出版专著《杨明斋》,通过访问和实地调查证实杨明斋于1882年出生在山东平度县西乡马戈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并介绍了杨明斋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1]

第二,关于杨明斋赴俄谋生期间主要革命活动的研究。梅枫提出杨明斋赴俄期间参加十月革命并加入布尔什维克党[2]。余世诚、张升善详细讲述了杨明斋在俄国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主要有:十月革命前他在帝俄外交机关秘密为布尔什维克党工作;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他动员华工参加红军、支援前线、保卫后方;以“华侨负责人”的公开身份在海参崴地区宣传十月革命,开展工人运动[1]。

第三,关于杨明斋在建党建团中所做贡献的研究。余世诚、张升善对杨明斋作为共产国际工作小组成员帮助中国建党的具体情况进行基本梳理,介绍了杨明斋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大致过程,并提及杨明斋推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阎化川和李丹莹考证杨明斋于1920年回山东省亲与山东地区建党存在着可能性关系,认为他是山东建党史上关键的一位神秘人物。[3]余世诚阐述了杨明斋和张太雷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经过。[4]对于杨明斋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所做贡献,李小玺、寇跃灵等学者认为杨明斋指导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和推动者。[5]

第四,关于杨明斋指导工人运动的研究。据梅枫和余世诚研究,杨明斋参与了上海机器工会的发起会并发表讲话,[2]并且努力推动成立跨行业工人联合组织“工人游艺会”,在“工人游艺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1]

第五,关于杨明斋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余世诚说明了杨明斋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教学、招生情况,并简述了杨明斋在1921年初任中共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及1925年亲率留学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并负责中山大学的总务工作。[1]宋敏之叙述了杨明斋在1928年为躲避白色恐怖到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国文教员的情况。[6]

第六,关于杨明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杨明斋从事的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参与《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的发起和印刷出版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苏俄革命的译文;创办中俄通信社,大量发稿报道苏俄革命和建设情况;著书立说,出版《评中西文化观》和《中国社会改造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批判复古主义思潮;在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教期间向学生和新入党同学讲授十月革命的情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

2 杨明斋的文化思想研究

杨明斋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于《评中西文化观》一书,书中杨明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梁启超、章士钊(简称“梁梁章”)的复古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中西文化观。近年来,学界通过研究《评中西文化观》展开对其文化思想的探讨,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批判“梁梁章”的文化观

余世诚和张升善指出,杨明斋着重批判梁漱溟的“意欲决定文化”的唯心主义文化观、梁启超的“孔孟率先发明社会主义”的谬说和章士钊的“农村立国主义”的谬论。[1]邹萍认为,杨明斋对梁漱溟文化观的批判是从反直觉主义的角度入手批评直觉主义文化论;对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的批判着重于对世界主义、平民主义、社会主义概念辨析和研究思想史的方法两个方面;对章士钊《农国辨》的批判是在肯定章士钊从经济上分析中西文化路径的前提下,结合中西文化的历史对章士钊的具体观点一一批评。杨明斋不仅批判“梁梁章”的观点,而且也标明自己对“全盘西化”完全反对的态度。[7]刘黎红认为,杨明斋对“梁梁章”的批驳是从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进行的。[8]

(二)杨明斋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余世诚、张升善等学者阐述了杨明斋关于中西文化的观点,认为杨明斋的中国文化观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偏重讲“情”的特点着手分析其流弊。其西方文化观既描述了现代西方文化偏于论理的内容、特点和历史渊源,又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更指出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1]刘辉提出杨明斋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判断和说明,并阐述了文化“惰性”理论和文化变动的条件机制论。[9]邹萍侧重于研究杨明斋的总体文化观,并从文化学视角作专题性的阐述,主要从观察文化的视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特性论、文化的价值论等方面进行考察。[7]

(三)杨明斋文化思想的特点

马宏概括杨明斋的文化思想具有三个特色: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原理分析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二是强调研究文化问题要执着于大众的社会生活实情;三是文化学术问题与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相关。[10]刘黎红指出杨明斋的文化思想具有将文献记载和历史、社会事实相统一的特点。[8]

(四)杨明斋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余世诚和张升善认为杨明斋评介中西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杨明斋运用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并且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1]邹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是杨明斋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贯穿《评中西文化观》的主线便是唯物史观,同时杨明斋十分重视实用主义的原则,并试图运用试验与比较的方法观察文化的真相。[7]

(五)杨明斋文化思想的评价及当代启示

余世诚和张升善认为杨明斋的文化思想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水平较高的论点,是共产党人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不仅对进一步估价共产党人在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影响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促进文化问题的讨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发挥了积极作用。[1]邹萍和马宏认为杨明斋的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独具特色,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西文化问题的重要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作了一次很好的试验,并从文化学的角度评价其文化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对中国当时刚刚起步的文化学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7][10]亓静、王玉瑾认为《评中西文化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证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思想基础。[11]罗荣渠认为《评中西文化观》表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向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来研究中国与世界的演进历程,是从广阔的视野对各种折衷论观点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批判的独一无二的著作,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中国现代化启蒙思想运动留下的珍贵遗产。[12]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杨明斋的文化思想存在諸多不足之处。马宏认为杨明斋过分强调文化研究平民化、笼统地把儒教看成是传统文化的全部[10]。刘黎红、阎化川、李丹莹等学者认为杨明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释中西文化问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明显缺陷是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3][9]

瑕不掩瑜,杨明斋的文化思想时至今日仍灼然有华,对我们今日面对和解决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邹萍认为杨明斋的文化思想对于理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启示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平心看待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更迭;在世界文化的发展浪潮中弘扬民族文化的个性。[7]亓静、王玉瑾从杨明斋的文化思想中得出四点启示:一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文化问题;二是文化中的民族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三是要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解放思想;四是既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反思借鉴西方文化,在反思中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观。[11]

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三十多年以来,在众多学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基本上梳理清楚了杨明斋的生平事迹,填补了这一重要党史人物研究空白,是党史人物研究的一大突破。但是,现有研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均嫌不足,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杨明斋生平事迹中的存疑之处尚需考证。(1)杨明斋的去世情况说法不一。学界对杨明斋最终下落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苏联相关人员送杨明斋到西伯利亚养病,杨最后病死在伊尔库次克[13];第二种观点认为杨明斋是在1938年的苏联肃反扩大化中以被捏造的罪名逮捕,于同年五月惨遭杀害[14];第三种观点认为杨明斋1936年病逝于苏联的托木斯克。[15](2)杨明斋越境赴苏的时间和动机有待调查。关于杨明斋越境赴苏的时间,一种说法是杨明斋1933年私行过界到苏联[16],但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回信中写道杨明斋于1930年1月非法越境[14]。杨明斋越境赴苏的动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杨宗文、李玉晓根据杨明斋给张国焘的亲笔信认为赴苏的目的是打算向共产国际申明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观点,并说服共产国际改变过去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做法[17];吴晓则认为是向共产国际为陈独秀说情与鸣不平。[18]

第二,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目前学界对杨明斋生平的研究多是一些回忆性、资料性的叙述和重复性研究,其中多数论文为人物纪念性质的文章,多叙述少考证,研究层次较低,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理论来分析杨明斋的生平事迹,提高研究水平。对于杨明斋文化思想的探讨,现有研究多局限于从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角度进行横向考察,研究思路单一。

总而言之,杨明斋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杨明斋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事业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众多贡献,而且其研究文化的思路、方法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诸多借鉴意义。随着苏联档案解密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对杨明斋生平事迹的研究将会日趋完善和详细,这位重要的党史人物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随着学界对《评中西文化观》研究的日益全面和不断深入,其文化思想必定会突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余世诚、张升善.杨明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2]梅枫.建党时期的杨明斋[J].历史教学,1983,(6).

[3]阎化川,李丹莹.杨明斋及其文化观的再研究[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余世诚.参加共产国际“三大”的另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是杨明斋载于党史研究资料:第六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李小玺,寇跃灵.论杨明斋为我国共青团的建立作出的贡献[J]. 兰台世界,2014,(07).

[6]宋敏之.对杨明斋同志历史情况的一点补充[J].党史通讯,1984,8.

[7]邹萍.从“五四”东西文化论战看杨明斋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D]中山大学,2008.

[8]刘黎红.评杨明斋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批判[J].广东社会科学,2002,(4).

[9]刘辉. 五四后期文化论争的重要成果——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试探[J]. 北京党史,1999,(3).

[10]马宏. 杨明斋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J].中共党史研究,1990,(1).

[11]亓静,王玉瑾.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探析[J].红广角,2013,(10).

[12]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8.

[13]张亚斌,韩淑伟.中国革命之路的孜孜探求者——杨明斋的最后岁月[J].党史纵横,1997,(1).

[14]余世诚.苏联同志帮助我们搞清楚了杨明斋的下落[J].中共党史研究,1989,(4).

[15]徐及之.杨明斋1936年病逝于苏联托木斯克[J].中共党史研究,1991,(6).

[16]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7]杨宗文,李玉晓.杨明斋资料的新发现[J]. 中共党史研究,1995,(2).

[18]吴晓.杨明斋为陈独秀奔走鸣不平[J].纵横,2004,(11).

作者简介

王晓力(1990—),女,山西省运城市人,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职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