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高校《摄影史》课程的体会与改进建议
2015-12-19杜红玲
杜红玲
摘 要:我国高校的《摄影史》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囿于我们的摄影理论研究本身的不健全与不受重视,《摄影史》的课程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开设时间不合理,与其它课程脱节等,本文试图从几方面对《摄影史》课程的继续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摄影史》;教育;建议
现在全国开设摄影系或摄影相关课程的学校和院系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学校与院系都仿照其它艺术系的架构,或国外的摄影系的课程设置,开设了《摄影史》或相关的课程。但是这并不能我国的《摄影史》教育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或我国的《摄影史》教育对摄影教育产生了如何重要的良性影响。在教授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摄影史》教育,就与我国的摄影教育一样,有着许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而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性,将教育效果与学生的就业能力挂钩的短视做法,也严重地伤害了《摄影史》等艺术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影响与教学效果。
比如,几乎所有学校的《摄影史》教程都在一年级开设,而摄影教育与其它艺术类教育不同,它的入学门槛低,学生几乎完全没有受过摄影的任何熏陶,他们对摄影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几乎都停留在漂亮的广告式摄影,他们急于学会如何把人把物拍得精致漂亮,对于深奥的艺术性、先锋性摄影、朴实的更具历史意义的纪实类摄影缺少兴趣甚至是排斥的。而我们的专业设置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方式,一年级艺术理论,二年级进入摄影基础,开始学习各种摄影分类,三年级学生才真正开始操作。这样的设置与我国的摄影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相悖。一年级的新生对拍摄很有热情,却不得不去学习一大堆摄影理论,认识一个个从历史里走出来的摄影大师,学习欣赏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显得相当古老的摄影方式和摄影作品。学生们本来对摄影所知不多,很难相信他们会喜欢囿于技术和摄影本体发展过程限制的那些看起来并不“炫”、甚至显得多少有些幼稚与不成熟的作品。我们都希望能把《摄影史》等课程往后放一些,比如放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再学习,此时学生对摄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自身也已储备了一些摄影史方面的知识,这样上课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和讨论,上课的效果显然更好。
另外,我们的《摄影史》课程很少于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几乎大家的《摄影史》讨论的问题都差不多,从摄影诞生开始,到第一个经典时代,到二战前后纪实摄影的大爆发,到战后新纪实主义的兴起,至商业摄影与创意摄影的大行其道,到当代的数码摄影。差别似乎只在于不同老师对于具体国家与地区摄影的不同选择,比如有的老师更喜欢欧洲摄影,而有的老师更注重美国摄影,有些老师注重女性摄影的兴起,有些老师则会加入亚非拉摄影的部分。其实不同摄影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倾向,比如有的摄影专业依然坚守传统胶片摄影,有的专业更钟爱大画幅摄影,有的专业则更倾向于数码摄影,而有的摄影专业更偏向纪实摄影一些,有的摄影专业则偏向商业摄影,还有些摄影专业则与其它的专业联合在一起,比如摄影與设计,摄影与视频等。我觉得,《摄影史》课程应该与具体的专业方向有相当的联系,与专业未来发展融为一体,而不仅仅是为史而史,千篇一律,应当与其它专业老师一起,研究专业培养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内容,同步调整《摄影史》的具体内容与篇幅,使《摄影史》与整个课程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摄影作为一门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技术向前突飞猛进,而理念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底气不足,研究人员少,更缺少有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适合的历史条件下,会对实践的突变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对这一点的认识,不能不说在我国还是不足的。以至于我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从事理论研究的资助和支持,都显得还很单薄。《摄影史》课程,虽然比其它摄影理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但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依然显得零散,单薄,系统性不够。在我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我国至今摄影方面的书籍,无论是纯理论研究型的,还是介绍型的都比较少,虽然也翻译了一些国外的摄影史方面的经典著作,但与其它应用型的摄影书籍、与摄影作品集比起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显得非常不足。到现在为止,比较有影响的《摄影史》类书依然是马这对《摄影史》课程的教授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摄影史的教授的系统性与深入性上都会显得有点支撑力度不够,也会影响我国对摄影史理论前沿和一些具体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在我国的摄影史研究上,也以欧美、日本的摄影史研究与介绍为主,对我国的摄影史发展,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风格的研究,似乎感兴趣的的研究者并不多,从长期来看这对我国的摄影业发展也是相当有害的。
第四,增强摄影理论课的系统性,比如许多专业都设有《摄影史》、《摄影造型》、《摄影构图》、《摄影作品赏析》等课程或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彼此之间互有交叉,这本来是一个好现象,让学生对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一再的学习加深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他们后续的实践会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和先导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因为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到不同老师、不同年级之间的具体情况,反倒让学生觉得是讲过的了内容的简单重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每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认真与每位老师进行沟通,同时,老师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在交叉的知识点上,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之间讲授的重点不同,侧重点不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领会,也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对理论课的排斥感。
第五,加强《摄影史》等摄影理论课的理论研讨,鼓励相关教师去其它高校或国外相关高校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对于《摄影史》,前面说过,我国的研究目前还远远谈不上深入,纯研究者也不多。仅仅靠教学老师自身去研究,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高校和相关机构能提供资金,像鼓励摄影比赛摄影展览一样,鼓励教师和摄影理论研究者开研讨会,互相交流切磋摄影理论、摄影史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交流《摄影史》课程的教学方法,这对我国的摄影史发展有相当的好处。而《摄影史》的老师,也应该利用高校鼓励国内外访学和交流的机会,争取去相关院校学习深造,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不同学校的摄影教育侧重点和优势,了解他们对于摄影理念的理解,了解国内外摄影发展的现状,了解国内外摄影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摄影史研究的新方法新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摄影史教学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对《摄影史》课程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无疑也对提升高校摄影理论研究水平,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摄影理论研究者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