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材料物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12-19侯海军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困惑,通过对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实验和实训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在“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型育人模式下建立一个课程设置现代化、先进化、教学内容高度凝练、课程设计与应用结合、实验实训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材料物理;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2014年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资助项目
1 合理定位,更新课程设置,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作为合理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基于材料、物理两个主干学科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三层结构,每层均按学科类别分为多个课程组群,层与层之间通过学科课程组群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了本专业的方向和特色。分学科开设了以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物理方面:大学物理,固体与半导体物理、近代物理基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材料方面: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晶体生长、材料工学、材料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应用、薄膜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2 课程体系的内容交叉和内容整合方法
材料物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分散在其他许多相近专业中的,现在作为一个专业组合在一起后,就涉及了课程先后顺序、学时分配多少、前后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在处理课程先后问题时,遵循的原则是:基础性、原理性的课程安排在前,综合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安排在后,重要的、要求高的课程安排学时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自学的课程安排学时较少。由于材料物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统一,不同课程的内容有交叉,如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之间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因此有必要对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协调,这要求在宏观上对各门课程進行衔接协调,减少内容重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合理动态地更新教学内容,淘汰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科学前沿的尖端科技特别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以达到教学与时俱进。
3 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及延伸到毕业设计的实现方法
把课程设计与实践结合,与应用结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以往做的课程设计,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动手创新和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迫切调整课程设计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专业的兴趣,寻求走入企业的机会。目前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们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进行逻辑上的设计,最后提交一份纸质文档;而老师们则是按学生分工不同给出成绩,这样只能保证部分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自我发展不平衡。我们采用的新课程设计模式则鼓励学生选择应用型课题,考核方式也进行了重新调整,从时间投入和设计成果两个方面考核。设计成果方面,一是理论分析,提交纸质文档,在设计期间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设计进度,必要时老师提出设计修改方案。这样,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专业,学生与老师间的联系,根据学生选择的应用型课题的发展,逐步增加设计内容和深度,将课程设计扩展和延伸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 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实现模块化教学。从2010年至今,材料物理实验室共投入300多万元购买各类仪器设备,组建了7个实验分室:材料磁性性能实验室、材料光学性能实验室、材料电学性能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材料热学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现代材料制备实验室。经过5年的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实践,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和较为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1) 有机整合、独立开课,构建了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打破基础实验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独立分块,实验从属于理论课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将材料物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独立开课,构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新体系。
(2) 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基础实验,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铜铟硒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测试实验等。
(3) 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推行模块化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针对就业意向来选择实验学习内容。
结合企业需要,开设实验项目,使实验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5 结论
本文研究和关注的是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物理专业如何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和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提纲,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和遴选一批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性课程设计项目和应用性专业实践项目,与企业应用化的需求相结合,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创新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章忠,皮锦红,巴志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07,7:37-40
[2] 王立艳,盖广清,赵丽. 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3,33:39
[3]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9
[4] 刘昭明,李瑞贵,韦巧燕.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69(18) : 16-18
作者简介
侯海军(1981-),男,江苏人,主要从事材料科物理教学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