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稿子不卖“女”字
2015-12-19陈凌凌
陈凌凌
摘 要:本论文将结合丁玲的创作谈与文学作品简要分析其女性意识,其中以《阿毛姑娘》为核心文本,由于大多数的论文将其看作与《莎菲女士日记》相似的作品,认为丁玲的转型是以延安时期为转折点,但是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把《阿毛姑娘》作为作者女性意识变化的起点,分析其在丁玲展示女性意识的作品中的特殊性。
关键词:丁玲;创作态度;女性意识;《阿毛姑娘》
1 丁玲创作态度谈
1979年的香港《开卷》杂志上刊登了冬晓的访谈录《走访丁玲》,采访者问丁玲——你认为写一个好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丁玲说,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写出人来,“就是要钻到人心里面去”,从她的回答来看,关于作家的小说创作,丁玲认为有三个很重要的方面,首先是人物塑造,要写出有灵魂深度的人物形象;其次是人物关系描写,要有与生活实际相契合的人物关系,让人物在矛盾冲突或者相亲相爱中彼此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另外就是思想层面,要注意作品能激动人,对人有启发,有一定的深意与回味。
假如以这个标准来回溯丁玲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她所强调的核心其实是时代感:作家深入生活,对时代有最敏锐的感受,才能写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才能理解社会关系,才能激动人心——现在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异性之间的交往再也不像当时那么“扭扭捏捏”,当“大方直白”取代“含蓄委婉”成为主流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们可能再也触摸不到莎菲的灵魂;现在读《阿毛姑娘》,有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去趟县城嘛,不就是做个模特嘛,不就是被老公嫌弃一下嘛,不就是邻居家一美女香消玉殒嘛,干嘛闹得要死要活,当越来越多的人很容易的就进入了现代都市,我们可能再也理解不了社会转型期间,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吸引的乡村女性对于幸福的追求过程何以如此之苦;现在读《在医院中》,有人会觉得当时的批判莫名其妙,有黑暗不就应该揭露吗,这个社会不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吗,当“粉饰太平”成为负面价值,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理解延安时代文人在党的关怀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
2 丁玲作品“女性意识”一瞥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丁玲在文坛崭露头角时,就有编辑因设置“女作家”专号而向她约稿,但是当时她拒绝了,因为她不懂得在文学创作中为什么要分性别,后来,她直率地说“我卖稿子,不卖‘女字”,也就是在那個时候,“武将军”的锐气就有所展现了,这份傲气也就注定了丁玲会不同于一般的女性作家,可见,虽然不明就里,但是丁玲一开始就无意识的进入了这一“颠倒”之中,并且始终坚持反对对女性有所偏见的立场,但是她又经历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寄人篱下时来自舅舅的约束,还是剑虹去世后冯雪峰的沉默,都让她见识了在家庭、爱情中女性无法言说的痛。
丁玲当时不知道文学创作为什么要分性别,一方面是因为出于对文学本身的尊重,另一方面,笔者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对性别的认识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清晰,只是出于某种偏好、某些经验而着手描写女性。但是到了四十年末期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候,则有了刻意去揭示与暴露女性生存问题的倾向,当小说被翻译成俄文时,她就担心苏联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中国妇女没有名字,所以,她在俄版序言里特别强调中国女性的特殊性:小姑娘只有小名,出嫁后就按其家庭地位如某某女儿、妻子、母亲、儿媳妇等等来称呼,特别是在农村是这样,因此才会有“顾涌的二闺女”、“李子俊老婆”等等。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变化——如果说《梦珂》呈现的是女性在资本主义市场里也要变成一个商品的话,那么《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可以说是用贞贞、黑妮的际遇、性格、心灵、命运熔铸在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与土地改革的风暴中,写出了一个艺术世界的完整体。
当然,丁玲不是莎菲,更不是阿毛姑娘,在她的身上,蕴含得更多的是陆萍的气质。大约是在1942年下半年,在为《在医院中》所写的检讨中,或许在丁玲看来,作为一名作家/女权主义者,就必须有批判、行动的勇气,要勇敢的面对不完美的生活,而不是如莎菲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也不是阿毛姑娘般的悲观失望。
3 《阿毛姑娘》的特殊位置
在分析《阿毛姑娘》时我们常将关注点放在了丁玲当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学习阅读情况上面,并没有考虑到作者本身心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果仅仅以福楼拜和胡也频的影响还是没法完全解释这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浮现,笔者认为回归作家的创作观则又多了一个可供理解的方向。
“我卖稿子,不卖‘女字”,但是如果一定要卖呢?丁玲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女作家”专号还是出版了;阿毛姑娘虽然并没有完全不安于现状,最多只能说是有潜在的独立要求,但还是成为了“被动现代化”的受害者;所以,丁玲的文学主张、阿毛姑娘克制自我的意识最终都没能战胜时代前进的步伐——丁玲最终意识到了女性生活的窘境,阿毛姑娘就是那种窘境里的牺牲品之一。更为具体的说,通过《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两篇作品的成功,丁玲深知剖露自我的作品的局限;另外,有研究者在概括《阿毛姑娘》当时在文坛影响不大的原因时,认为阿毛是生不逢时,而且当时农村题材小说有鲁迅的《祝福》、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像阿毛这样具有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年轻女性还不足以成为文学反映的重点对象,甚至会成为批判的反面类型。可见,很多读者已经注意到了《阿毛姑娘》的独特性,只不过莎菲更符合当时读者的需要,才造就了《阿毛姑娘》的尬尴地位。
我们还会发现《阿毛姑娘》较之之前的作品有哪些变化,这正是丁玲她自己在尝试着新的写法、写新的环境,哪怕是“伤感”、“绝望”,较之之前,也会更加沉重,作家自己也在刻意突破“卖‘女字”的局限,想要在文坛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创造出更多能引人深思的作品。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阿毛姑娘身上勇敢:在《阿毛姑娘》中,当她想去做美术模特的时候,所有的人故意给她看一些轻视的眼色,可是她竟是“哭也不哭”、“好像很快乐”,这种极端的形式,更能体现她内心的绝望,从这里同样可以看出,阿毛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比起写作《梦珂》、《莎菲女士日记》时的无意识,写作《阿毛姑娘》则呈现出了丁玲更多的对女性的关切,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也更为浓厚。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不仅能在当时的时代对人们具有启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笔者认为《阿毛姑娘》就是一篇放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大启示意义的文学作品。比如说阿毛姑娘这个人物形象,现在的农村,难道就没有内心深藏都市梦的姑娘吗?她们又是如何化解自身的郁闷?阿毛姑娘可以跑到山上,从自然环境中需求心灵的慰藉,身处城市最繁华处的人又该往哪里跑呢?
参考文献
[1]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2]宗诚.丁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10).
[3]陆文采.丁玲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5).
[5]孙瑞珍 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
[6]王中忱编.丁玲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
[7]汪晓云.《阿毛姑娘》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