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2015-12-19
王建国
WANG Jianguo
1957年出生
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士、硕士、博士)
1989年至今任教东南大学
2001-2014年先后任建筑系主任、建筑学院院长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
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4年the Cityscape 2004 Architectural Review Awards国际奖
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
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我个人求学的专业成长主要分为两段。
1978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开始专业学习,当时建筑学学习还基本上依循的是“鲍扎”古典建筑训练,我因上学前学过一点儿美术,好像设计上手还比较快,当时学的水彩和渲染功夫到后来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还“秀”了一下。其时,学习教材和资料非常匮乏,受前辈影响,同学都十分努力地用硫酸纸或拷贝纸“抄图”作为参考资料,并以谁抄得多、抄得好为荣。设计课程教学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是住宅综合设计,作业要求完成全套工程技术图纸,包括建筑结构计算及建筑构造大样,这一次的课程使我对建筑理解的技术深度有很大提高,直到多年后考一级注册建筑师设计科目时仍从中受益。二是毕业设计,课题是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扩建,场地有着复杂的丘陵地形,周边则为杨老1940年代设计的原中央研究院建筑。经由庄金元老师悉心指导,我完成了一个结合场地山坡地形、建筑形态融合环境的设计。我研究生师从刘光华、钟训正、许以诚、张致中先生,参与了金陵饭店商场、太湖饭店等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并第一次看到师长如何和业主沟通,感悟到实际工程的设计难度。老南工的严谨学风、重内涵修养的治学态度奠定了我的专业基础。
我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齐康先生,并于1980年代中期系统研究城市设计。正是城市设计以及我同样十分钟爱的城市形态研究,使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理解维度。事实上,众多建筑知名作品的设计本源并非全部来自建筑本体的构思意匠,很多也是源自特定的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关联性。1985年底,齐先生承接了建设部“七·五”重点城镇建筑环境的科研课题,并嘱我负责小城市试点研究。对历史名城江苏常熟开展的长达3年、前后20多次两地往返的持续研究,培养了我“甘于寂寞”的科研耐力,锻造了科研组织和攻关的能力,这段学习经历是我后来得以胜任诸多国家科研项目研究的起点。
我的工作常态基本上是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结合,追求研究与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相长的动态平衡。作为教师,我很喜欢也很享受与学生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光,与他们一起头脑风暴,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成长。我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就是希望将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通过日常性的“图房”(Atelier)工作编织在一起。前一阵,我们建起了“图房”微信群。出乎预料,数天内竟然一下子把海内外近80位我曾经指导过的研究生汇聚一网,而他(她)们很多人先前因届数不同而彼此并不相识,互联网时代的恩泽使我想到与时俱进的必要和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88年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不正是与时俱进、日久弥新的真实写照吗?
1 绵竹广济镇文化中心
2《城市设计》
3《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4.5 牛首山游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