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建民

2015-12-19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本原纪念馆

孟建民

MENG Jianmin

1958年出生

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硕士、博士)

1985年任教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建筑系

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设部颁发“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

2013年、2014年中国建筑设计建筑创作金奖

2014年梁思成建筑奖

回顾在校期间的学习,那是我人生的黄金时段。我们这“新三届”比后进校的同学更幸运一些,因为我们在校能接触到享誉盛名的大家杨廷宝、童雋、李剑晨等先生,同时还能得到名师如刘光华、齐康、钟训正、郭湖生、潘谷西、刘先觉等先生的直接授课与指导。那时学习资料匮乏,信息相对闭塞,但老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劲头都十分高昂。每天早晨在校园每一处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读背外语的学子。那种积极奋进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在校学习期间,学术氛围十分浓郁。学术讲座虽没有今天这样频繁,但讲座的质量都是高品质的。记得有一次在中大院309室举行杨芸先生有关“北京图书馆设计”的讲座,杨廷宝先生、童雋先生等名师大家都悉数到场,小小的报告厅被塞得满满当当,场面十分隆重。讲座过程中有一场景令我记忆深刻,当杨芸先生介绍图书馆接待大厅的地面既贴抛光大理石又铺地毯时,自我点评到:“这种做法为甲方要求,但不符合节约精神,既然铺地毯了,下边的地面就没必要贴大理石了。”这时杨廷宝先生插话到:“实际上,这种既铺大理石又铺地毯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功用,需要这样的做法与安排。”杨廷宝先生还举了有关的例子。杨芸先生虚心接受杨廷宝先生的纠正,这种互动仿如师生间的讨论,杨老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与想法对教育同学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衷心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自己能在学术的道路上始终坚守,与母校治学精神的影响与在背后给予的默默鼓励是分不开的。

1 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

我1978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攻读并取得建筑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我参加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从业33年来,我一直在建筑创作第一线,主持设计项目223项,共获各类专业奖项81项,并逐渐形成了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方面的 “本原设计”思想: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同时,在人类学的生物、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基础上,提出了“本原设计”三要素:健康、高效与人文。

我的专业研究与创作实践紧紧抓住“人”的主线,在公共文化建筑方面着重关注人文精神,在医疗养老建筑方面关注人性关怀,在社会保障性住房方面关注人居保障,在城市设计研究方面关注人本空间,创作了一批如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合肥规划三馆、深圳基督教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社会反响较好的作品,践行着本原设计理念,也获得了较多的设计奖项,并于2006年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1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

除了在建筑创作第一线取得的成绩,我还坚持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失重》《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本原设计》等学术著作,主编《建筑设计技术细则与措施》等技术书籍,为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2 云南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

3《城市中间结构形态研究》

4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5 渡江战役纪念馆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本原纪念馆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