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 明

2015-12-19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馆双年展大院

葛 明

GE Ming

1972出生

1994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博士)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2004年北京建筑双年展

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历史/设计

自到安静的古城南京学习以来,已有20多年了。

由于常常在中大院工作到很晚,除了家以外,它已是我最熟悉的场所了,围绕它的密密匝匝的法国梧桐也成了我观察最细的物种之一。在高旷的空间中学习、教学、设计、研究,已成为习惯。时至今日,越来越感觉到地点、场所、空间对一个人的影响——安静,使我受益。

在中大院发生的许多场景,也已成为难以忘却的记忆。一直记得十几年前协助刘先觉先生翻译塔夫里《现代建筑》的情形,老先生一向求实,自小教会学校出身,却还惴惴于会不会出现大的纰漏,此外,每日译校结束之时,他总要通念一遍,唯恐语句不畅,这使我至今动容。

在中大院,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还有:如何面向历史和设计,学习独立的思考。

一、如何面向“历史”?童寯先生的著作尤其是《江南园林志》长久地影响着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也一直引起我的思考—— 一位精通外文的现代学者为何坚持用中文繁体字出版这本书,为什么能想到用解字的传统方式诠释“園”?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何为传统与现代。

二、如何面向“设计”?求学阶段起,东大设计教学中的ETH传统与其余传统的关系吸引着我,使我着迷于探讨它们的源头。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梳理学术关系的意义,理解到建筑学之中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和词与物问题的重要性,再后来发现这些问题在当代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一些重要的“命题”,这使我意识到设计研究的高度和起点就是需要独立地面向这些命题。

由此,针对命题从事设计方法论和设计教学法的研究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方向,兴趣逐渐地集中在空间的方法、类型学、园林的方法、住宅的方法和概念建筑的方法几个领域。其中,对空间方法的研究逐渐区分为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我试图从不同的方向探讨如何结合空间的感知(perception)和概念(conception),它们从面对“房间一样的空间”等一系列命题开始,一直到达操作性研究。

在中大院,我参与了大量的教学,包括设计教学、国际联合教学,还主讲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大院,我还参与了少量的设计,包括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之一 ——“默默”、如园、微园。我也曾1周、1个月、1年的短暂离开,参加展览,到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香港大学交流,到国内外多所院校演讲。外出归来后的思考,总是使我发现,在历史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起点。

1 默默:200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之一

3.4 如园

猜你喜欢

中国馆双年展大院
“幸福大院”可以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