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2015-12-19
张 弘
ZHANG Hong
1967年出生
1986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
1993年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1年标准营造事务所合伙人
现任研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北京首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合伙人
北京墨盒子书店创办人
2008年中国建筑传媒奖优秀青年建筑师奖
2005、2007、2009、2011年深圳双年展
2008年香港深圳双城双年展
2009年法兰克福M8中国当代建筑展
我的南工和东南
1 红墙茶室
回首从东大本科毕业到今天的时间,居然已届25年了,所谓的1/4世纪。我也成为临近半百岁月的人了,虽然心态感觉上还是停留在25岁。
1986年,在我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路填的都是建筑学,能够被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一系)录取,正是得偿所愿。回想当年,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北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南京,进入南京工学院的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大学里一半的时间称南工,另一半称东大。
南京有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北京的气质,特别是地理景观上的差异: 林荫满布的街道,蜿蜒贯城的河道,星罗棋布的湖泊,郁郁葱葱的紫金山,浩荡奔腾的大江,可以随意漫步的明城墙,精巧连绵、粉墙黛瓦的民居,风格明确、特点鲜明的近现代中式建筑。空气里的水分至少比北京多两倍。冬季的湿冷,夏季的蒸笼,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环境育人,这种时空的不同就是因母校的机缘给我在专业方面上的第一堂课。
1980年代是一个单纯而又充满活力年代,校园几乎天天响着“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的歌曲,我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似乎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一种基因,南京的大街小巷几乎处处都留下了我们不倦行走的脚印,为天真的理想,为自我的成长。
那时候的南工建筑系是国内建筑教学的桥头堡,前卫而且务实。回想当时的基础教育,既有鲍扎(Beaux-Arts)的爱奥尼克柱式渲染,更有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ETH系统的引进交流版空间训练,从抽象的平面构成、分割、集聚到与线条练习、三维手工模型的结合,进而扩展到空间生成和功能衍化,一步步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们86级当时是以顾大庆、丁沃沃、赵辰等一批年轻少壮的教学改革前锋为代表的首届基础教育试验品。经常性的国际间学术交流、联合教学合作作业,许多到访校友和专家的学术讲座与报告,让我们大开眼界。鲍家声、仲德崑、杨永龄、朱德本、陈励先、王文卿、孙钟阳、黎志涛老师的设计课,陈薇、朱光亚、刘先觉老师的历史课,虞季森老师的结构课,25年过去了,当时的教导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并支持我能够始终保持着对设计世界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记得当时寒暑假,我把一些课程练习作业带回北京后,也作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改革低年级基础教学的参考资料。母校的教育,培养了我基本的设计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办画展、搞调研,旅行写生。20多年后,我有机会重返母校建筑学院,每年给二年级的同学指导一个大课程设计,与莘莘学子一起重新思考和发现设计的本质意义。教学相长,受益匪浅。
毕业25年,我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产品设计等,试图不断拓宽专业的疆界。作品和文章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日本的A+U、意大利的casabella、area、荷兰的MARK、美国的Architectural Record、韩国的C3等期刊多次报道。我还开办了一家儿童绘本馆(墨盒子绘本馆),推广儿童阅读活动,研发儿童基础美育课程,希望他们中间将来能够涌现出富有原创力的优秀设计师。
2 西藏小码头
3 北京武夷小学礼堂
4 西藏游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