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方
2015-12-19
钱 方
QIAN Fang
1962年出生
1980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现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
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副主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
一点想法
建筑师是以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以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与责任感为本,构建人、建筑与环境各要素间“关系”的协调者。因此,建筑学也是“关系”的学问。建筑师在约定的规则(约束)之下,做通过物质手段达成精神愉悦的视觉“游戏”。建筑作为符号的意旨结构,具有诗性的特质,由此激发了建筑师们前仆后继地进行形式上的格式塔实践。
建筑设计是对空间不确定性的预设和包容,这种不确定性是由生活方式的本质引发。建筑师沉迷于对空泛言辞的机巧和无端形式的自我陶醉,在虚拟世界中,自我隔离深入“生活方式”的体验(感知粗鄙化),把自己抽象成无约的符号,制造了许多扭曲对建筑基本认知的异化解码方式。其实建筑设计中的智慧无法自生于专业内部,往往源于专业之外,来源于生活本身、民间和传统。
我们不需要陀螺般自娱的优越感。
今天,我国建筑师面临的问题都是世界级的超级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有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却有无限的欲望,过去的任何经验或实验都难以借鉴。面对现实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在着手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撑开视界,多些预设,实现对“先进或发达地区”经验的超越,这就是创新的原点。
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潜藏着对人无限欲望的放任,标签成了纵欲冠冕堂皇的托辞。渐渐地,城市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对立了起来,后者作为资源沦为只是服务于前者。客观地看,人类受自然与环境滋养,平等地对待自然环境中既存的水、空气、动物、植物……让自然在我们生存的空间场所中移动、穿越,构建对立关系相互承认的基础,才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这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天人合一”。
建筑设计应采取“因时、因地、因由”的策略,经验只是预设“彩排”的镜子,不该作为创作循守的戒律。对于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利用,应遵循“舍得”(先舍后得)原则。我们塑造空间为多留些空间给空间自己,空间因人的行为而有自足的要求和诗性的律动。
与母校的学术关联记述
回头看在南工所受的教育,尽管学院式的传统,却得益于诸位老师高屋建瓴地特殊关照——放手——一种启发式、问题引导的点拨,很惬意(痛并快乐着)地获得了独立自由、摆脱依附的研习空间。老师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视野、睿智的见解、风趣幽默的话语表达、悉心的言传身教,师长们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设计绝活展现,形成了认真严谨、务实平和、精益求精的学术氛围和行事风格。这深深影响了我们后来的学子,以至在执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烙下“南工”影响特有的印记。
记得杨廷宝先生给我们1180班上课时(是杨老最后一次授课,也是给我们班唯一的一次课)说的一句话:“不要以为你们已经学得够好了,你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天,才是建筑师入门的开始。”当时不以为然,可是牢记至今。此言举重若轻,实实在在地持续引导着我“行在路上,学在路上”。
1 成都市高新西区技术创新组团
2 四川省广电中心
3 乐山沙湾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园
4 重庆江北机场T3A航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