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 飚

2015-12-19

世界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理工学院建筑学

李 飚

LI Biao

1972年出生

1994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

2003年入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2004年入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CAAD软件MAS学位)

2008年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导

全国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立足经典 着眼未来

面对“东南建筑学人”的邀请,诚惶诚恐,本想婉拒:其一,仍身处其中,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享受着东南大学的诸多厚遇,自然缺失了蓦然回首的时空;其次,虽在学术圈摸爬多年,但至今远不及“学术成就”的高度;况且,虽年近半百,自认为还没到追忆过往的年纪。但稍加思索后便悻然应诺,原因多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学习与教研圣地,它可以宽容为理想而走弯路的诸多存在;东大给了我许多放眼世界的机遇,并在挑战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恍惚间,自己可以回到从前,也便多了一次追忆和自嘲的机会……

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结缘已有20多年,尽管许多久远的意识已成为记忆的碎片,但珍贵的时刻总能从游丝中萃取并凝固成价值所在。

1980-1990年代,业界有一个响亮的组合:“正阳卿”小组,这里聚拢了一批精于实干的建筑学者,并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了严谨治学、学术民主、提携晚辈的风格。1994年9月,我有幸成为小组中的一名学员,师从王文卿教授,所有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习均由钟训正教授和王文卿教授亲临指导。钟训正教授朴素的人格兼顾严谨的科研作风,王文卿教授学识渊博又不失风趣与幽默,只言片语便会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记得当年熬夜赶图,王先生会不期而至,在确认工程进展顺利后,先生经常会摸出酒来共饮,酒到兴处也会在手绘图上即兴泼彩或题字些许。后来一直想找机会问先生,如果工程有碍,先生会不会悄悄把酒带回去?可惜一直到王先生2003年仙逝也没找到机会相问。

1997年9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留院任教,角色的转变需要全方位解析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集体。单踊大哥有无穷的智力游戏展示;龚恺老师化解疑问于觥筹;成玉宁老师淡定而从容……两年后,我执教三年级,当时的教案已经经过试验、脱换和修正,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和重要认知,这使得建筑学的基本问题更为明晰化,记得参加大三教学改革的老师有韩冬青、赵辰、冯金龙、吉国华、葛明、童滋雨、薛力、朱竞翔等。当年大三的学生应该非常庆幸,如此强大的教育团队只为大三建筑设计课程的教研!

2004年秋,我有机会参加建筑学院与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为期一年半的交流活动,从此开始了建筑设计生成方法的探索。瑞士风云际会的经历使我受益至今,从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CAAD研究组汲取到全新的建筑学理念和兢业的治学方式。在这儿我有幸结识以卢德格尔·霍夫斯塔德(Ludger Hovestadt)教授为首的一批科研狂人,他们一直位居当今欧洲CAAD先进水平。2010年,师从钟训正院士的博士论文《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方法研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这得益于钟先生精心点拨和热忱鼓励。

在东大,我没学会逢迎,更不会屈身做戏。人生可以有多种表演,但不必拒绝技术和科学的尝试;东大教会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怀有戒心,并敢于质疑既有的体系;东大也教育我不要陷于独断,在孜孜于完美的终极答案中保持多义性和开放性,尘嚣远遁,杂念皆消。

1《建筑生成设计》

2 生成设计-模式识别

3 数字链工程实践

4 数字链-青奥风情街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理工学院建筑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江苏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