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辰
2015-12-19
赵 辰
ZHAO Chen
1957年出生
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1982年任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2000年任教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现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2005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至今为止,我在建筑教育方面受益于两个学府,一个是东南大学(当时是南京工学院),另一个是苏黎世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
显然,论主要的和基本的,是来自于东大。若问从东大建筑系受益了什么?一般的来讲,我在东大,从建筑学的基本无知到建立基础学识体系,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学到了建筑学的基本功。从后来的实践中证明在东大学到的是扎实有效的;进而,是全面深入的建筑理论的素养,让我具备建筑学术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总之,若未能在东南大学接受建筑教育,我不可能从事建筑这一行。在东大建筑,我受益最明显的是优秀的建筑职业教育。
不过,在我内心深处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东大建筑学术体系中真正有价值之处。如果深究一下自己身上真正从东大受益的,我以为应该是一种在建筑学术问题上的探索态度和能力。建筑学的设计领域对外部造型与空间形态进行追求,在理论领域对新的建筑概念、先进的理论工具进行传播,是所有建筑院校都乐意去做的,东大也不例外。然而,我从东大建筑体系受益到的是,在此基础上总是被要求探讨背后的原理(Why)和可能(How),最终成为一种结合了态度和能力的学术习惯,常常被人们形容为“爱琢磨”。这种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最明显地反映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建筑造型的同时,要求解释其缘由并且提供实现建筑造型的合理建造手段,尤其是结构与构造的技术可能。运作最良好的设计课程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和相关技术课程配合,其中构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记得,当年已经作为青年教师而在进行教学研究之时,我对东大建筑的前身——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教育体系做了回顾,让我们在一起作教学研究的几位同仁明白了,我们的前辈们在建筑教育中一直坚持了建筑学的基本建造原理训练,构造原理被贯穿到了建筑设计的基础到高年级,也明显地结合进了建筑历史的教学。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曾经由刘敦桢、张镛森先生一手建立起来的构造模型和实物样品实验室,展示了古今中外建筑的实际建造情形(该实验室后来被逐步弃用,令我至今耿耿于怀),让研习建筑学术的师生都能明白这个规律:不论任何著名和基本的建筑造型,都有其严格的理性在其中。于是,停留在形式之表面的建筑设计或理论,是被大家所唾弃的。
当然,还需要建筑学的教师以此言传身教,加之东大秉承两江师范、中央大学所固有的严谨学风之滋润,我能体会到至今让我受益的正是这种问题探索态度和能力之学术习性,也许可以被称之为东大建筑的作风。
2 宁波慈城古县城县衙大堂
1《“立面”的误会》
3.4 宁波慈城古县城县衙内侧廊空间
5 唐甬道遗址保护展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