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和θ节律刺激治疗卒中后忽视的Meta分析
2015-12-19贺菲菲
张 婧 雷 霖 贺菲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0053
卒中后视空间忽视是急性右半球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43%[1],因其存在潜在的定位障碍,降低患者的反应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卒中康复,提高了卒中的死亡/残疾率[2-3],但现有的治疗方案对卒中后忽视的效果并不理想[4]。
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新型安全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神经疾病领域,由于其在卒中后康复、帕金森病、偏头痛、多发性硬化、抑郁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有效性和安全性,被称为21世纪神经精神科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和治疗工具[5-7]。经颅磁刺激的作用原理是将与刺激仪连接的绝缘线圈固定在头皮上,在刺激仪瞬间放电时,线圈周围产生强度局部磁场,该磁场透过头皮和颅骨,进入一定深度,改善皮层的兴奋性,低频rTMS(<5 Hz)有抑制局部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使局部皮质兴奋性降低;高频rTMS(5~20Hz)有易化局部神经元的作用,可使局部皮质兴奋性增加[8]。θ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模式化的rTMS,可分为间歇性TBS(intemittent TBS,iTBs)和连续性TBs(continuous TBs,cTBs),其作用原理同rTMS基本相同,但cTBS一般作用于健侧,通过平衡健侧M1区的兴奋性,从而改善患侧功能。其rTMS区别在于,TBS在20~190s内即能诱发皮质兴奋性改变,缩短了刺激时间,较之rTMS,其对皮层的影响作用较持久[9]。
目前,rTMS和TBS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中,尤其是卒中后各种功能的康复,2014年的循证医学指南也给予相应高等级的推荐[5],但在卒中后忽视的治疗中,尚无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
现有较多的rTMS和TBS治疗卒中后忽视的临床试验发表,证明其安全性,但其有效性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于rTMS和TBS治疗卒中后的忽视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为其疗效和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前瞻性对照试验(包括已发表和未发表文献)。
1.1.2 患者类型: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0],或符合WHO卒中诊断标准[11],所有患者还必须存在由本次卒中所致的偏侧视空间忽视。
1.1.3 干预措施:①rTMS/TBS与假刺激组(:2组其他治疗一致);②rTMS/TBS+其他治疗与单用其他治疗对照。其他治疗定义为除rTMS/TBS外的任何其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的其他治疗应该一致。rTMS的频率可以为高频或低频,TBS可以为cTBS或iTBS。
1.1.4 结局指标:采用下列一项或多项疗效判定指标的试验均被纳入。主要结局指标:随访期末(至少随访3个月)的各种忽视量表的的变化或改善。次要结局指标:①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或改善情况(如国内外各种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的改善)。②不良事件:头痛、眩晕、烧灼感、一过性失眠等,治疗过程中的癫痫被定义为严重不良事件。③治疗开始2周内以及随访期末各种原因的死亡。④生存质量评价。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5.01)、EMbase(所有年限~2015.01)、Ovid 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ENTRAL,2015年第1季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5.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2015.01)、CNKI世纪期刊(1979~2015.01)、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01),手工检索相关资料及各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1.3 数据收集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合并检索结果并剔除重复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再阅读全文进一步筛检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盲法、结局资料的完整性等)。数据收集和分析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并互相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2 结果
2.1 纳入试验特征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6篇,排除43篇不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最终纳入3个试验[12-13],共69例患者,该3个试验分别在意大利、中国和美国进行,并对2组的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或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了比较(见表1)。3个试验包含2个[12-13]随机双盲假刺激对照试验和1个非随机假刺激对照试验,3个试验中对照组均给予假刺激治疗,试验组1个采用rTMS治疗[13],其他2个[12]采用cTBS治疗,2组的其他治疗包括脑血管病常规治疗。4个试验均采用忽视评定量表不同,1个试验[13]进行生活质量评定,3个试验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1个试验对治疗不良反应进行报道,所有试验均未进行治疗后的随访。
2.2 质量评价 3个试验中,2个试验为随机双盲假刺激对照试验,虽采用双盲,但均未描述随机方法和是否采用随机隐藏,故存在潜在的选择性偏倚和测量偏倚。所有试验未进行随访,故缺乏长期的疗效评定指标。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3.1 治疗期末忽视的改善情况:3个试验(69例患者)均评价了治疗前后忽视的改善情况,三个试验所应用的评估量表不同,和对照组相比,改善治疗末的抑郁状况优于对照组[SMD=-2.61,95%CI(-4.70,-0.52)](图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异质性较大(I2=87%,P=0.01);同时,该分析显示,2个[13]采用忽视评估量表评定cTBS治疗后忽视的改善情况,cTBS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2.53,95%CI(-5.96,0.90),P=0.15]。分别采用相同量表比较治疗期末忽视的改善程度显示:2个[14-15]采用LBT量表评估治疗期末忽视改善的(40例患者)Meta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8.66,95%CI(-29.75,-7.57),P=0.001](图2),而2个[13]使用SCT量表评估治疗期末忽视改善的(4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73,95%CI(-45.39,-2.08),P=0.03](图3)。
2.3.2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无临床试验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2.3.3 不良反应:纳入研究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1个试验(22例患者)报道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22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头痛,均发生在治疗组,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5.0,95%CI(0.27,93.55),P=0.28]。
2.3.4 死亡与生存质量评价:纳入研究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死亡,1个试验[13](18例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期末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50,95%CI(4.98,20.02),P=0.001]。
图1 采用不同的忽视评定量表评定治疗末忽视改善的Meta分析
图2 采用LBT量表评定治疗末忽视改善的Meta分析
图3 采用SCT量表评定治疗末忽视改善的Meta分析
3 讨论
纳入试验中,1个试验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12],余为出血或缺血性卒中,上述文献缺乏对于卒中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无法判定上述刺激对那种类型的卒中更敏感。
纳入文献的样本量为20~27例,均属于小样本单中心试验,故存在潜在的选择偏倚,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于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法、盲法均未给出清晰的描述,故存在潜在的测量偏倚。
rTMS和TBS作为一种治疗神经疾病的无创安全的新技术,其疗效的持久性存在争议,纳入的试验均未进行至少3个月的长期随访,故对于远期疗效尚不能得出结论。
综合3个试验的治疗期末的忽视改善的Meta分析显示,总体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cTBS组和rTMS组和对照组相比,rTM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BS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述分析所基于的样本量较小,分析结果可能受样本量的影响。所有试验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如癫痫)的发生,唯一的不良事件为一过性头痛,且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故本研究提示rTMS和cTBS临床应用安全。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证据,rTMS和cTBS能安全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忽视,且不良反应少,但总体样本量小,缺乏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评定、远期预后等观察指标,尚需进一步的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
[1]Ringman JM,Saver JL,Woolson RF,et al.Frequency,risk factors,anatomy,and course of unilateral neglect in an acute stroke cohort[J].Neurology,2004,63(3):468-474.
[2]Parton A,Malhotra P,Husain M.Hemispatial neglect[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1):13-21.
[3]Gillen R,Tennen H,McKee T.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Relation to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right hemisphere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5,86(4):763-767.
[4]Cappa SF.Neglect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Not to be neglected[J].Eur J Neurol,2008,15(9):883-884.
[5]Lefaucheur JP,Andre-Obadia N,Antal A,et al.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J].Clin Neurophysiol,2014,125(11):2 150-2 156.
[6]姜洪波,冯素萍,张婧君,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55-56
[7]张岩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47-49.
[8]Hallett M.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aprimer[J].Neuron,2007,55(2):187-199.
[9]牟宏,马跃文.θ节律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76-979.
[10]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11]Hatano S.Experience from a multicentre stroke register:A preliminary report[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76,54(5):541-553
[12]Koch G,BonnìS,Giacobbe V,et al.Theta-burst stimulation of the left hemisphere accelerates recovery of hemispatial neglect[J].Neurology,2012,78(1):24-30.
[13]Kim BR,Chun MH,Kim DY,et al.Effect of high-and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visuospatial neglec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a double-blind,sham-controlled trial[J].Arch Phys Med Rehabil,2013,94(5):80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