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阳农民画:生活浓郁的乡土情

2015-12-19林迪

时代报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画画家艺术

林迪

掰玉米、绣鞋头、碾豆子,这些在农村常见的生产生活场景,被农民画家用艳丽的色彩与形象的构图表现出来。独树一帜的中国农民画以其最民间、最质朴的构图和颜色,被喻为“最中国”的语言。而其中的代表,就是舞阳农民画。

“把心里喜欢的画在纸上,才觉得舒坦”

一走入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的舞阳,确实是村村落落皆有画,农家墙上的彩绘图,还有家庭的炕围画,新娘出嫁时箱子画……真叫人目不暇给。

“这粗纹的手,拿起了先生用的笔、孩子的颜色盒,把心里喜欢的画在纸上和墙上,这才觉得舒坦些。”这是舞阳县一位农民的心里话。农民画家善于发挥民间绘画艺术的特长,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去描摹周围生活的各个层次,时常带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富于幻想的构思。从集体劳动、集市大场面到饲养六畜,乃至一鸡一犬、一草一木,无不呈现着栩栩如生的形象。《窑场》是一幅壮观的劳动场面,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感染着人们。整个画面明亮、大方,环境与背景都用比较简练、带有木版味的线勾出来。.《吃喜面》一画表现一农家喜得“贵子”,娘家姐、姑、妗、姨前来探望。从前一排篮里带的油条、鸡蛋和麻花来看,此家“大喜”,生了个宝贝儿子。老爷子高兴地坐在沙发上指挥儿子为客人端上喜面,画中人物的面部画家运用了传统的“粉脸”技法。

农民画的另一特色是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淳朴的艺术风格。就说《槽头兴旺》图吧。老汉喂的黄牛,又肥又壮。人物与牛的场面,安排得合情合理。纵然是不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们,见到此画,不由自主地亦会生起一种对丰裕富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喂兔》一画则是另一好的说明。小兔是农村常见的小动物,作者把人物和兔子均衡布局在整个画中,又运用了地方剪纸的手法,使画面充盈和谐,跃动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别有一番情趣。

....

越来越“新”的民间艺术

“舞阳农民画”这一称谓,发轫于1958年。当时“诗画满墙”成了群众运动,这是农民画的第一次热潮,“舞阳农民画”的称谓也始于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舞阳农民画由壁画初创时期的“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描绘修水利、播种、收割等农村生产生活内容。七十年代末,舞阳农民画融会了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技法,描绘民间习俗、讴歌现代生活成为主流画风。

其实,舞阳农民画源远流长,滋生于8000年前古老文明的环境,又从民间艺术传统发展而来。如果没有数千年的文化浸润,它不会持续升温至今。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稻米、酿酒、畜养、甲骨契符等诸多世界之最,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舞阳还有泥塑、彩陶、画石、陶瓷、器皿及建筑、石刻、壁画、门神画等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艺术。舞阳农民画正是汲取了这些深厚养分而滋生发展起来的。

农民画也受到当地近代书画名家的影响。清代乾隆年间,舞阳著名画家、章化乡简城村的孙和尚,以民间“百鸟朝凤”“葡萄”等素材的中堂画而著称,在当时名气颇大。民国时期,吴城镇画家朱荣轩创办河南艺师,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朱荣轩画册》,其画技受到刘海粟等大师盛赞,对当时美术界有较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使舞阳农民画在艺术层面上找到立身价值。这一时期的农民画,地域特色开始凸显,拙朴童稚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日渐定型,逐步趋向成熟并在全省崭露头角。在1984年的河南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中,舞阳农民画入选21件独占鳌头。

1987年,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从全国万余件送展作品中共选出200件佳作,而舞阳县入选7件并被国家馆藏。开幕式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对舞阳农民画《左邻右舍》大加赞赏:“这幅画画得好,要和睦相处嘛!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国际之间也要和睦相处!”

1988年,舞阳县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舞阳农民画被选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赴多国展出。21世纪前10年间,舞阳农民画被省政府列入首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1幅舞阳农民画作为“中原文化宝岛行”的要件,在海峡两岸引发热议。近年来舞阳农民画作品注重吸收和消化,在造型、透视、色彩、比例、结构等方面,不受学院派绘画法则的限制,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现代意识、新时代追求交相辉映,乡村色彩与都市繁华相得益彰。而舞阳县许多画家的作品,也通过“讲文明树新风”等全国性征集活动,频频在主流媒体上大篇幅刊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主干道中。

生命、母爱、亲情、友情、爱情、生产生活等人类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屡屡出现在舞阳农民画家的画笔下。在这些作品中,画家们把国家的好政策、生活的改变,都用画笔表现了出来。画作表现的不再是一个机械性、捕捉瞬间的结果,而是一个美好生活的过程。舞阳农民画作者凭着炽热的感情和夸张的想象,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创造着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描绘着生命激情的赞歌。

愿将心瓣化春泥

舞阳农民画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那些自觉进行创作的画家,也离不开努力推动它发展的民间人士。舞阳农民画的辅导老师王文浩,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壁画”热潮兴起的时候,王文浩还是一个中学生,他从学校抽出来在文化馆组织下去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从此,他便与农民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于1962年从原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回来之后,经常参与农民画活动。1980年他被调入舞阳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组织辅导工作,以文化馆为阵地,从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繁荣创作到理论研究,构筑系统工程,他坚持不懈,至今已五十多年。

“忠实地做民族文化的基石和传播者”是他恪守的信念。怀着对舞阳农民画50多年情感,他坚守在舞阳农民画创作与传播的第一线。他创作的农民画《继承·创新·超越》在全国获奖并出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而他本人也被河南省文化厅、省人事厅授予“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王文浩倡导表现现实生活,因为舞阳农民画是时代前进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颂歌,若干年后是宝贵的历史留存。他曾说,舞阳创作作品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入选“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一幅作品《天道》,描绘的是儿子给年迈的母亲剪脚趾甲的场景,以此来表现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作为舞阳农民画的辅导老师,他要求作者在继承民间美术传统的基础上融汇现代艺术观念,引西以汇中,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视觉空间,从而弘扬并光大民族艺术精神。正是基于他对舞阳农民画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认知、高度文化自觉和责任感,他才舍得花4000多元为骨干作者每人买一个画架,以调动和鼓励创作积极性;为探索新的表现技法、提高农民画艺术品位,他不惜花七八千元购买颜料画布画框,供作者无偿使用;当得知农民画家患病时慷慨解囊,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00元以表达师生情谊;当看到社会道德滑坡,而中华孝道是传统美德的基石时,他便发起和组织艺术创作,举办《中华孝道主题书画展》……

他积极组织书友会、画友会,他说:“我不能把我50 多年艺术生涯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带进坟墓”;他经常组织艺术交流,以提高舞阳书画水平;他潜心创作,说作品是作者生命的延续;他辅导创作,诲人不倦,希望舞阳农民画画多出精品。

“愿将心瓣化春泥”,来滋育舞阳农民画的成长和群众书画事业的发展,是这个74岁老人的心愿。

猜你喜欢

农民画画家艺术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农民画火遍世界
金山农民画
酷炫小画家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