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简政放权
2015-12-19夏风
夏风
在2015年开年的首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这样说道。“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审批过程完全可以加快,否则政府就跟不上时代步伐,更称不上是现代政府。”
李克强讲的三个故事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为人民办事设多道“障碍”。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两星期前的福建考察期间。当时,在厦门主持召开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一位台商代表说,他在大陆经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研究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有人模仿,打官司、找政府,没人给解决!”
在此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
“这些荒唐的事情,连我们自己听了就觉得很难理解,但是确实存在。”在会上,李克强甚至向在场的部长和省长等领导发问,“你们离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去试试看,或者说问问你们的家属、亲人办事看难不难。”
听完这三个事件,群众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一天。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曾现场见证了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的过程。废弃的109枚公章“被贴上封条永久封存”。这一幕发生在天津滨海新区,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当时李克强拿起一枚作废的铜质公章感慨:“这章做得多结实啊,不知曾经束缚了多少人!”在其后不久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重提这件事。“大家想一想,在这项改革之前,老百姓要办一个企业,需要跑多少门槛,盖多少个‘戳子!这样创业者怎么能有创业热情?”他说,“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人是想干事的,又有聪明才智,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
7个月之后(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要提前告知各种要求,力争跑一两次就能办成。”在会上,李克强强调,“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群众企业满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最终成效的根本标准。”
李克强的权力减法
有关简政放权改革,引得中外媒体最为关注的要数2014年开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那次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审批事项“负面清单”管理迈进,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审批清单之外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这次是真的对自己‘动刀了。”一位自始至终参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官员表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个清单公开,就意味着以后取消和下放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你别给我边减边增了,也别给我拆解或者合并同类项了,社会上都在盯着呢!”这是李克强更在意的“权力减法”——让权力只能在法定框架内运行。他很清楚有些地方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转为中介服务,搞“变相审批”或“有偿服务”。“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他在2015年4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斥这种行为。
让总理十分反感的还有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灰色地带”。“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就要取消,该转化就要合理转化。政府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决不能再搞‘模糊边界、再玩‘模糊权力!”李克强在一次常务会上郑重宣告。从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到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这意味李克强总理言出必行,也意味着简政放权正在走向“深水区”。
事实上,相比于“取消、下放”,如何让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运行,同样是李克强念念不忘的环节。
2014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2015年1月7日的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在2015年开年的首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这样说道,“审批过程完全可以加快,否则政府就跟不上时代步伐,更称不上是现代政府。”
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中外记者会上的一番话,至今常被人引用:“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上任之初他承诺,本届政府要将国务院各部门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砍去三分之一。结果5年的目标,只用了2年时间就已完成。
记者通过整理数据资料发现,为保证这套庞大“权力减法”不折不扣向前推进,2014年6~7月,国务院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督查,对27个部门和16个省份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19个督查项目中“简政放权”位列第一。
2015年7月28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第一百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据统计,在所播发的100篇新闻通稿中,“简政放权”这4个字在新闻通稿中共出现了65次。这100次会议中,40多项议题与简政放权直接相关。
截至2015年8月3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李克强总理及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简政放权的亲笔批示达150多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件。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详细解释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各界广泛热议的“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他阐述道,《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居敬而行简。”“‘居敬,就是我们作为公务人员,首先要在内心敬畏人民。‘行简,朱子(朱熹)后来解释了,就是不要用太繁多的东西去扰民。”总理说,“这与我们简政放权的理念非常吻合。”
李克强进一步解释说,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这就是说,太‘简了也不行,就过于简慢、怠慢,就没有法度了。”
总理因此强调: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放”“管”“服”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平衡。事实上,此前李克强已经多次在常务会议上强调,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优化服务。
他曾在常务会上讲起一些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并进而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严重违法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下一步要将违规企业“踢”出市场。
在不久前的一次常务会上,他引用《韩非子》中的古语阐释这一理念:“不简政放权,就无法调动市场的创造力;但如果监管和优化服务没有跟上,就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样难以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所谓‘不明察,不能烛私。”与这一思路暗含的,是一系列相关出台改革举措。
2014年6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7条具体改革措施,并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
2015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注册指导处考察,着重了解商事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哪块。负责人直言,是将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总理随后对相关部门提出硬要求:“三证合一、单一号码”改革年内务必实现。
2015年4月,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正式成立,由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此间观察人士称,相对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了,剩下要改的“比割肉还疼”。简政放权要啃硬骨头了!
2015年年中的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部署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一个月后,总理再次在常务会议上强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2015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随机抽查机制。
2015年9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必须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推向纵深。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这就是国务院第一会议室进行的政府“权力减法”和“责任加法”,换来的是“市场乘法”,激活了全社会的创造潜力。自2014年以来,国内平均每天就有1万户新注册企业诞生。
“权力减法”远没有结束。不久前的一次常务会上,李克强重提“大道至简”。他说,中国历史上,但凡一个时代的政治比较“简”,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多被后世称为“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重大改革,其主线都是“删繁就简”。
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