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冈市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对策与建议

2015-12-18宋国彬程璧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鄂东和谐发展

宋国彬 程璧

摘要:发展民俗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以黄冈市广大乡村为中心,对该地区农耕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发展对策展开调查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构建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乡村社会。

关键词:鄂东;民俗文化;农耕瑰宝;现实路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786-03

Abstract:Developing folk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f socialism, which also the key to endow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ith enduring vitality. Taking Huanggang city as center, an investigation 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arming fold cultural resource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culture and a rural society with economic-cult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eastern Hubei; folk culture; farming treasures; realistic strateg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独特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彰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樹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1],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们彼此间文化认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黄冈市地处鄂东,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自古以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区域。现辖二区(黄州、龙感湖)、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共有行政村4 346个、国土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50万[2]。这里靠山面水,很久前就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形成了具有浓郁大别山特色的鄂东地域民俗文化。黄冈市的传统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在丰富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构建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传承地方历史人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当前,黄冈市诸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受到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的冲击,逐渐式微甚至消失,其发展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困难。一方面,在当下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际,黄冈市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依然担当着当地广大乡村社会公共文化舞台上的主角角色,而且社会也开始从多种价值意义的角度逐渐重视民俗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在乡村经济生活日益商品化、生活方式日益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黄冈市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建设环境也表现出多元而复杂的态势。基于这种情况,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推进的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如何较好地挖掘、传承和发展地方民俗文化艺术,对于“十二五”期间黄冈市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耕瑰宝:黄冈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

1.1 丰富的民俗风情

几千年来,黄冈这片热土上的人们辛勤劳作世代繁衍,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淳朴的大别山特色的鄂东农耕民俗文化。这些农耕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多种非物质文化形式。据了解,黄冈市辖区内目前已普查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 460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1 500余人。全市共有8项文化遗产进入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包括黄梅县的黄梅戏、挑花和禅宗祖师传奇,以及红安县的绣活、团风县的善书、武穴市的岳家拳、麻城市的花鼓戏、蕲春县的李时珍传说等;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24项,进入市级名录的有74项。这些民俗文化资源的文化底蕴深厚,流传广、影响深,反映了大别山鄂东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心态和人文精神所在,譬如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以及对除恶扬善、辟邪扶正等美德的颂扬,对和合圆满、吉祥如意等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1.2 和谐的自然节律

自古以来,由于鄂东特定的生活地理条件和独有的乡土文化氛围渲染,黄冈土地上的人们尚农尊读、乐土重乡、以农为本的观念牢固,少有背井离乡[3]。新中国成立以前该地区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尚未达到温饱,他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形式单一。但在传统的节日年关,乡村中的普通农民会选择开展或创造发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来丰富人们农闲时光,如组织社火庙会、地方戏曲、祭祖拜神、舞龙舞狮等各种民俗节庆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反映了农民伴随农忙、农闲的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生的自然生活节律,不仅传承了历史,传授了生产生活知识,还歌颂了人们的勤劳和善良,展示了黄冈人民的决心和意志、爱恋和追求,他们慨叹劳作的艰辛,也憧憬丰收的希望。

1.3 鲜活的公共娱乐样态

黄冈民俗出自劳动者之手,也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在众多的鄂东传统民俗事项中,大部分民俗文化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公益性和参与性。它或是简单易行、随意性强的游戏,或是有一定竞争技巧、规则的竞技运动,或是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杂技,或是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形式,总之是流传范围广、表现形式丰富的能够供群众娱乐消遣、调剂身心的休闲文化方式。

事实上,当繁重的田间劳作结束后,闲暇下来,人们便会汇聚在一起娱乐放松,参与公共的文娱活动能够加强乡村社会的人际互动,有利于乡村社会的整合和凝聚力的培养。无论是传统的黄梅县的黄梅戏、罗田和红安县的皮影戏、英山花鼓、黄冈善书、麻城花挑、浠水杂技,还是英山民歌、红安麻城红色革命歌谣等,对不同年龄、性别、行业、兴趣的劳动者来说都是同一个主题,即在欢乐和谐的娱乐过程中,通过歌舞曲艺、谈天说地等活动形式,人们既各受其益又各有所乐,受到同一种文化价值和道德标准的熏染,有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形成。

1.4 素朴醇厚的表现形式

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角度看,黄冈民俗文化平淡朴实,实际上是大别山区劳动人民人性美、人情美的极好体现。如大别山风情民歌,由于这里的人们世代农耕,民歌具有浓郁的口语化倾向,有着原始朴素、简洁明快、措辞生动等口头说唱艺术特点;但因从宏观上说,黄冈地处江淮交界地带,这里的民俗文化又帶有明显的吴楚风格与南北兼容并蓄的特点。流传在红安、麻城一带的红色革命歌谣等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健康、积极、向上,并一直在大别山区人民的血脉中传承;黄梅戏、武穴文曲戏、罗田赶柳翠等是现实生活的画卷,把劳动、爱情、娱乐等现实生活的场面加以艺术化、典型化;黄州苏东坡传说、蕲春李时珍传说、英山缠花、黄梅挑花等是对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或生动传神、活泼幽默,或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或声乐悠扬、场面宏大,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广大群众渴望生命、不断拼搏、不断延续的共同理想和愿望;红安木雕、黄冈民间绘画、团风剪纸、红安绣活、蕲春管窑陶瓷等是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造型别致、美感朴拙、情趣雅俗。总之,都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俗艺术形式[4]。

2 现实路径:当下黄冈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体制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结合实际,制定更加完善详细的规划,克服不利因素,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服务机制。

一是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纳入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等体制,为民俗文化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和对相关部门的文化工作考核,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三是加强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克服许多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乡村比较分散、交通还不十分便利、人口流动大等不利因素,加大人财物投入,切实担当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弘扬主力[5]。四是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动员全民参与,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2.2 加强“和谐”的核心人文价值观研究与宣传教育

民俗文化具有“以和为先,以礼为基,以情为重,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体系[6]。因此要不断挖掘和宣传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让其成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成为维护和增强乡土社会和谐构建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力量。

一是充分借鉴、整合研究资源,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形成研究体系。应着力引进和培养民俗文化及研究人才,加强地方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与投入;要依靠各级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性参与,大力开展对于民俗文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和谐”的核心人文价值观。二是加大民俗文化的教育普及与推广宣传力度,大幅提高其知晓率与吸引力,抵制“物质至上”单一价值观及其不利影响,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旧俗的滋生蔓延,使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始终保持健康、旺盛的生命力。要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地方中小学或乡土教材[7],建立一些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活动基地或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艺术作坊,举办培训班,言传口授,确保后继有人;要积极研究农民群众文化心理,开展各级各类民俗文化展、赛、项目,扩大民俗文化本身的教育辐射力;要充分借助利用有关媒体、机构、设施、机制进行宣传报道,甚至在异地、国外举办民俗主题文化活动等,实现民俗文化传播的整体宣传、推广效应。

2.3 提升“独特与创新”的文化审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艺术审美要求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因此,发展民俗文化要与时俱进,主动调适、自正[8],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和创新。

一是坚持乡土性、古朴性、原生态的原则,保持地域特色和传统,剔除糟粕,弘扬精华;二是大胆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相沿成习的尤其是表演性强的民俗文化,在表演内容、方式、道具、时间、场所以及传播手段等的选择上,除了应在不破坏原意的基础前提下依据时代要求进行适度创新外,还应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及时吸纳其他艺术的精华,运用新时代的技术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科技力量,不断地进行民俗文化再创作,紧跟时代,推陈出新,创造当今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 满足“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性

要不断保持农村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常见常新,以充分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

一是尽可能地根据当地不同民俗文化的个性与共性,以及不同民族、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业余爱好、道德水平、文化知识与审美素养等层次群体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失时机地满足农民群体劳作之余的各种精神文化生活所需。二是建设和完善乡级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户、体育场、公园、剧场、民俗文化村寨、文化广场、文化家庭等多样文化活动场所,并配备以相应的琴棋书画、球类等室内外文体活动设施。有条件的村还可结合农家书屋建设配备电脑、网络,以提升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知识、信息和科技含量[9]。

2.5 提高“大众公益”的文化娱乐性

要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指导方针[10],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11]与公益娱乐性,夯实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群众基础。

首先,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广大农民群众、民间自发参与组织一定范围内的大众公益民俗休闲文化活动;其次,还应发挥乡镇文化馆(站)等统筹城乡文化和谐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作用[9],经常利用喜庆祥和的节假日时间,利用各类文艺社团、文化节周等文化平台,利用辖区的幅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包括返乡民工在内的多层次农民参加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游园、灯会、秧歌、戏曲、书画、民俗展演竞猜与评比表彰等集民俗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众公益文化活动。不设门槛,使其亲身参与体验,感受具有当地浓郁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的民风民俗。

2.6 坚持“保护与再利用”的文化传承性

在“先保护再利用”的原则前提下,广集民智,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一是因地制宜,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要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健全相关图文、声像、实物等档案资料和数字化保存,以民俗文化存量、人才、研究動态为主建立民俗文化数据库[5];充分利用、挖掘和整合资源,就地取材,建立相应的民俗文化村、博物馆,记录或再现当地民俗风情,并充分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的“活”的保护。二是解放守旧、服务意识差等不利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教育、生态等领域的可开发利用性。三是加大开发的广度、深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争取项目投入,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民俗产品生产、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振兴地方经济与文化,探索和科学经营经济效益与文化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白月娇.新形势下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1):119-121.

[2] 黄冈市人民政府网站.走进黄冈[EB/OL].http://www.hg.gov.cn,2013-08-20.

[3] 余彦文.鄂东风俗志稿[M].黄州:黄冈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1991.

[4] 宋国彬,胡绍宗.鄂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5] 董祖斌.恩施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清江论坛,2009,89(4):18-22.

[6] 柯小杰,朱林飞.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关注民俗文化与和谐文化的作用[C].河北邢台:全国和谐文化与民俗传统研讨会,2009.

[7] 颜湘君.21世纪多元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8] 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 刘成明.浅谈文化馆如何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J].大众文艺,2010(16):161.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1] 任仲文.觉醒·使命·担当——文化自觉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鄂东和谐发展
鄂东南北山
鄂东地区一次系统性暴雨成因分析及数值检验
明朝耿氏家族与湖北黄安地区的文教发展
鄂东谣(三首)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