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模式研究

2015-12-18黎慧姣苏义坤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集成模式

黎慧姣 苏义坤

摘要: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现状决定了多数科研成果难以有效标准化。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设计了农村建设科研成果的标准化集成模式然后对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中模式保障的动力机制、标准化集成的主要流程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2-5770-05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in rural construction determined it's difficult to standardize most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effective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 for the problems, the standardized integration model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in rural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and designed, the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del security, main process of standardized integration, the standard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standardized integration model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in rural construction were briefly analyzed.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tegration; model

基于中国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兴国两大政策背景,农村建设领域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建设标准体系来引领规范农村建设活动。村镇建设标准是农村建设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渗透在农村建设活动的各环节中,支撑着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建设标准体系要实现对农村建设领域标准项目的全面覆盖。农村建设领域的众多村镇建设标准构成了村镇建设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内的各标准项目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补充。随着农村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建设项目的增多,村镇建设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对村镇建设标准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基于村鎮建设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农村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将有利于提高标准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满足当前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强调以农村建设领域的科研成果物化为新标准,是农村建设科研成果在农村建设领域广泛发挥作用和大量应用的重要途径,可理解为农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结果。目前,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Poh等[2]利用对各种成果转化效果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Jeannette[3]研究指出弹性制度化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喻登科[4]从三维角度揭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机理,构建出融机理、模型和对策为一体的研究体系。现有相关研究多倾向于对总体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评价,或多对高校、农业领域内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而涉及农村建设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村建设领域的危房改造、抗灾技术、住宅节能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没有一个规范科学的标准化途径使得成果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现状及相关制约因素,研究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模式,有助于解决目前农村建设领域科研成果应用的瓶颈问题。

1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现状分析

1.1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来源

目前,覆盖建筑科技的计划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计划)以及地方部门计划等(图1)。

1.2 建设科研成果及农村建设标准总量分析

据统计,2000-2014年,全国共登记建设领域的科研成果36 760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占总数的一半,而科研成果登记总量的大致走向为上扬趋势,虽然期间个别年份有所起伏,但是科研成果的总量还是处于上升阶段(图2)。自“十五”提出,建设领域的科研成果开始大量产生,“十五”期间的科研成果登记数为10 518项,“十一五”期间的科研成果为11 308项,“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五”增长7.51%。其中,2012年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登记并上报的科技成果为220项,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如2010年为120项、2011年为141项,与其相比,2012年增长率分别为45%和36%。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标准约有5 000多项,但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农村建设管理客观条件制约,村镇建设标准的数量一直处于稀缺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现行的村镇建设标准总数量为507项,还有大量的村镇建设标准处于在编和待编阶段。同时,村镇建设标准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1.3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成就分析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家越发重视农村建设,建设科技发展的进步和国家物质资金的持续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农村建设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力。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及生活需求的增多,村民生活质量亟待提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科研成果标准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将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到农村建设领域,并使成果产生效益,带动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5]。

借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常常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来反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状况,本研究对农村建设科研成果的标准化程度引用了标准化率来表示。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建设领域成果转化标准总体状况的主要指标。它的基本涵义是,已成功研发的农村建设科研成果中,根据科研成果的应用状态可划分稳定应用、未应用、应用后停顿三种类型,已在现行农村建设标准中处于稳定应用状态的成果所占总成果数的比重[6]。该指标值越高,处于稳定应用的成果越多,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状况越好。其计算公式:

总体来看,由于中国对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研究更是趋于空白。由于中国农村建设方面科研成果申报、研究、鉴定及其他管理工作等涉及的部门、地区较多,加之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成果数据库不健全,致使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方面尚未公布权威数据,因而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率无法单纯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分析。但目前中国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率不高是学者们一致认同的事实。

2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在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下,中国农村建设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科研成果标准化率还很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制约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成果自身水平亟待提升

一项农村建设科研成果进行标准化,其产品须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农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村建设标准后,通过标准的应用实施来带动农村建设业的改革,使既有或新建建筑物满足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值等需求。这要求科研成果须满足生产技术上的先进性、工艺上的成熟性、经济上的效益性、生产的可行性等。农村建设科研成果自身水平不足是成果标准化集成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其成熟度、创新性、实用性多方条件同时达到农村建设标准所需的水平,才能进行成果的转化集成。目前,大多数科研成果各方面都无法达到标准水准,因而造成科研成果无法向标准转化。例如,科研成果没有进行工程示范,没有相关工程示范效果评价;科研成果的实施成本过高,缺乏实用性等。加之中国对农村建设关注力度不够,科研成果标准化环节还很薄弱,许多科研成果在标准化前忽略了标准对技术自身水平的要求,造成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多,致使中国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率很低。

2.2 法制滞后,投入力度不足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是一个公益性的活动。现阶段中国虽大力开展农村建设活动,但针对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工作沒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关政策制度监管。滞后的成果标准化法制不能有效激励研究科技者推广科研成果,造成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缺乏必备的法律及实施细则,制约了农村科研成果标准化。因此,从宏观上加强法制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度的优惠政策激励科研人员,鼓励社会参与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进程。同时,资金是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必要条件。科研成果的投入是高投资与高风险并存的过程,科技成果标准化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且每一个阶段的资金投入量应呈现递增趋势。农村建设相关活动多重成果产出、轻转化利用,造成了标准化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的顺利进行。

2.3 标准化认识与应用素质不足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多着眼于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由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产出。高校研究者处在与社会生产相对隔离的环境,且目前高校业绩考核体系往往偏重科研成果获奖级别、论文数量和教学工作量等。因此,大多数研发单位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方向并未将标准的相关性考虑进去,多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感兴趣的方向去考虑,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水平轻成果实用价值的倾向,导致多数科研成果仅以发表论文和获奖为目的,忽略和降低了其实际转化价值,导致产出的成果无法满足标准的需求,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标准化进程。总的来说,即科研单位未形成良好的标准化意识,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成果标准化所具有的意义。同时,农村科研成果标准化的最终利用者大部分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而影响其对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认识水平和掌握能力。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比重高达86%。一方面,一项技术本身质量过硬,但其推广对象如果文化素质偏低,难以认识其优势,或即便意识到也不采用或采用过慢,该成果将难以标准化;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不同的人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技术推广对象认为自己难以掌握该技术,该技术便很难转化,或即使技术标准化了,其存在时间也不会长久。

2.4 成果标准化机制体制不健全

目前,中国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主要依靠政府支撑主导的运行机制,完全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各项机制体制的不健全,是制约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标准化过程中,政府未全面吸纳了解科研成果,单单依靠其“偏好喜爱”选择成果,形成的标准实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使用价值。同时科研成果的标准化集成工作涉及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政府部门并未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科研成果集中机制,无法使各项工作得到高效衔接,制约了农村建设科研成果的标准化。

3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模式设计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是一类特殊的科研成果转化,所以应专门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的模式。基于促进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的动力机制背景,以政府作为成果标准化集成的主导部门,各科研成果产出部门与机构作为辅助,设计了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模式,其模式流程如图3。

3.1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的动力机制

农村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与科研成果产业化有很大的不同,科研成果产业化有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作为成果转化的强大推动力,通过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或服务,进而形成产业化[7]。而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则多是依靠政府支撑,由国家职能部门负责将农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集成,最终形成相关的农村建设标准,其没有很大的利益推动各研发单位主动提供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因而需要一个成果标准化的动力机制来推动科研单位或企业积极主动促使科研成果标准化。科研成果標准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建立完善科研成果标准化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管理制度,使其激发研发单位及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主要流程

1)科研成果的归集分类。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首先要涉及到成果的归集分类工作,由科技行政管理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其归集与分类。首先,应做好归集的准备工作,在动力机制背景下,实行相关单位主送制。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建设领域的成果档案馆,并实现成果档案信息化,以便成果的规范化管理[8]。其次,在农村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单位登记上报其成果后,部门应对农村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编目,分类应具有科学性。科学性为成果分类的客观依据,即利用分类对象的最稳定的本质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必须明确要分类的科研成果所包括的范围;选择的分类依据要适当;科研成果分类要从有利于标准化出发,最大限度地方便后阶段工作的进行。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产物的是农村建设标准,其对归集的科研成果根据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涉及专业领域来进行分类。

2)科研成果的判定。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活动的关键工作是成果的判定,其是鉴定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从成果的自身水平、转化能力、应用价值等主要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由专门的行政管理单位的科技审查部门针对各类农村科研成果适用性,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判鉴定。根据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适用性评判结果,将不适合标准化的科研成果返送其主送单位对成果改进完善后,再重新归集。

3)科研成果的材料完善。为保证专家论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适合标准化的农村科研成果的相关材料进应行补充完善。单位提交以下材料:科研成果标准化适用性综合报告;科研成果技术分析报告;科研成果相关的工程示范评价(包括成果示范工程竣工验收证明、工程质量证明、效果证明);科研成果论证报告;科研成果有关的实验数据资料;科研成果试验报告;科研成果应用工作报告;其他有关文件、证明材料;等等。

4)科研成果与现有标准技术水平的比较。农村建设科研成果在进行标准化适用性判定后,适合标准化的农村建设科研成果可划分为两类:标准中未涵盖的技术和现有标准中含有同类的技术。针对现有标准中已含有相关方面的技术成果,用新产出的科研成果去替换标准中的已有技术,可使农村建设标准得到更好的修订优化。因此,应先将新产出且适合标准化的科研成果同现有标准的同类技术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可替换性。经过比对后,若新产出的成果各方面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成熟度等)优于标准的原有技术,那么就认为该科研成果能继续标准化;否则,该科研成果不能继续标准化,则将成果返送主送单位进行改进更新。

5)科研成果的集成。农村建设科研成果的集成是指提炼加工各种科研成果来实现某一农村建设标准的行为过程。换言之,是经专家深入论证后,共同认定的各种科研成果围绕某一农村建设标准目标进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科研成果的集成有以下原则:优化组合原则——标准的形成一定是科研成果的最优化状态,也是科研成果标准化效果趋于最大化。系统化原则——标准中的技术内容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针对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不是简单地将适合的科研成果都堆砌进标准里,成果标准化后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标准。动态原则——科研成果的集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9],其中会涉及到相关成果的组合、选中或弃用等,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标准的最优状态。

3.3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农村建设科研成果标准化集成这一工作流程最后包括对标准的制定、发布以及实施。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首先是进入标准的申请立项阶段,由申请单位填报立项申请表,提交标委会,再由标委会统一下达标准制订项目计划。在批准列入标准编制计划后,由标委会牵头筹备组建标准编写工作组,由标准编写工作组起草标准草稿,确认标准制定的目标准确,并认真听取各有关方意见,完成技术指标的实验和验证工作,对相关事项进行调研分析,最后汇总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接着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通过下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向农村建设领域内有关资深专家进行意见征求。标委会负责汇总专家意见,及时与标准编写工作组成员沟通,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形成送审稿,其中包括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表。送审稿提交委员会秘书处,经委员会同意后,采用会议或函审方式,由全体委员的四分之三以上同意为通过审查。进而由标准起草工作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后,提交委员会秘书处复核,经主任委员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委员审核后上报标委会,并由标委会接受标准报批稿后,按程序及有关规定执行标准的发布。最后,标准进入实施阶段,各工程按照标准来进行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 谷青悦.村镇建设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 POH K L, ANG B W, BAI 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D project evaluation methods[J]. R&D Management,2001,31(1):63-75.

[3] JEANNETTE A C. From divergent meanings to common practices: The earl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life scienc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J]. Research Policy, 2007(36):456-476.

[4] 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 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Industry Link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fer Practitioners[R].2006.

[6]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2-7.

[7] 黄晓琼,余志慧.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5(6):13-14.

[8] 马松尧.试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22-126.

[9] 高爱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31-134.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集成模式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企业应用
永续债券探析
阳台集成式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