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兼谈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2015-12-18强巴央金旦增桑布
强巴央金 卢 玲 旦增桑布
(①③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②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兼谈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强巴央金①卢 玲②旦增桑布③
(①③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②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语言迁移被视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心理过程,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对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等都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层面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进展,但不足仍然存在。通过对国内外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历史的梳理,主要对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语言迁移机制的特征及成果、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影响进行分析和概括,加深对语言迁移研究的认识和把握。
语言迁移;理论分析;机制;少数民族
Odlin在《语言迁移》(2001)一书的序言中提到,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和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是语言迁移。[1]语言迁移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必不可少,正如Butzkamm所说,母语并不是一件外衣,学习外语不可能将其随便脱下。[2]始于上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的语言迁移研究,历经了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对比分析假设”的繁盛时期、70年代早期中介语假设时期以及80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五十余年来的研究在广领域、宽层面、多视角内展开,成绩斐然,然而研究也存在重视表层结构迁移忽视深层语义结构迁移、重视以中介语错误形式出现的迁移忽视其他迁移现象、重视语言迁移的特点和规律忽视其内在机制、重视具体迁移现象考察忽视统一迁移理论的构建等问题。[3]对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影响,存在研究视角比较狭窄、研究层面不够深入等局限。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在理论和形式上出现一些新的突破,为人们加深对迁移现象本质的认识,丰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指导语言教学都带来启发。
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是一个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渐进过程,正确认识语言迁移是做好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等工作的前提要求。本文首先拟对2000~2014年这14年来国内外语言迁移现象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评估,进而对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分析,以使语言工作者从总体上把握语言迁移研究的概况、发展阶段特点以及了解语言迁移领域的某些具体问题,从而为语言迁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启示。
一、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发展状况
(一)国内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询2000-2014年有关语言迁移的文献,输入“语言迁移”,在检索项为“关键词”的状态下,显示有关语言迁移的文献2199篇(见图1),在以“篇名”为检索项条件下,去除无关检索结果4篇,共计相关有效文献444篇(见表1)。
图1 1988~2014年对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年统计及走势
表1 14年来中国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概况
由图1反映的语言迁移问题研究发展态势可知,从2000~2011年,我国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呈增长态势,尤其是2005年以后呈现爆发式增长,经过六年的研究热潮,2012~2014年间,研究成果数量开始下降。事实上,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地域间人口流动的频繁、语言迁移研究成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学科的交叉等原因,对于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应该仍值得人们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和关注度。而近三年国内语言迁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仅没有明显增加反而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语言迁移研究进入高原期,缺乏对现有理论的突破和有效整体模式的建构,同时研究方法比较固定,亟待通过学科交叉综合研究语言迁移现象等。
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语言迁移方面的444篇论文的研究范围来看,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语言迁移研究,尤其是二语习得角度的研究占大多数(84.0%);也有从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迁移进行的分析,从外语的语音、语法、写作等具体方面的语言迁移研究,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以及少数文献综述;而对于语言迁移理论自身的元研究相对较少,仅占16.0%。究其原因:一是相当部分研究者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缺乏原创性,大多是将已有的语言迁移理论具体应用到外语教学、学习等方面的研究,表现为解释性、验证性研究,而非探索性、建构性研究;二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研究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充分了解语言迁移领域的研究理论和发展现状,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广博的知识量、敏感的信息度以及立足实际的研究作风,这对于一般水平的研究者有一定难度;三是理论发展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一定高原期,或束缚于既定的模式或受制于现有的条件,这就要求研究者应具有大刀阔斧的突破和开创精神,推进研究使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索迈上新台阶。
(二)国外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国外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较多,以“language transfer”为搜索词,通过谷歌学术搜索,仅2014年以来涉及到语言迁移的就有文献1,170篇。其中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十分繁杂,包括:通过语言迁移双语间语言的自动识别、表达词的获得、元语言意识的转移、语言迁移的音位意识、语言迁移与普遍语法关系、语言迁移与石化、语言迁移与类型学、语言获得的反迁移、语言迁移的语义注释、通过语言迁移对双语失语症的治疗和临床建议、不同阶段儿童双语能力的获得,不同国籍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语音、阅读、词汇、句法等的迁移影响(西班牙语、伊朗语、汉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威尔士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等。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眼球追踪实验、发音实验、语言训练项目等)、语言间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数据驱动测试等。总体看来,国外对语言迁移研究更趋向于概念性、本质性、实验性和交叉性,不单局限于对语言迁移表面结构进行研究,更深入语言迁移的本质,如近年来国外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型[4]、“语际影响(语言迁移)发生在概念层次”的主张[5]等。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国内以理论阐述、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主,更多地是进行实验操作并提出一定的模型构建。在这些方面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借鉴。
从宏观上总体把握,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整个语言迁移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迁移方向性、所考察的语言种类,还是所涉及到的心理过程和语言使用领域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拓展。俞理明在《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2012)一书中指出,语言学、心理学、双语以及二语习得研究均取得了重大理论进步,其中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sm),“多语能力”(multicompetence)的语言观,语言磨蚀视角和双语记忆、双语词库、双语加工视角等也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6]
二、国内外语言迁移现象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探析
纵观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语言迁移研究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事实上,不同的观察视角下,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观点难免有所分歧。正确分析和阐述问题,有助于把握语言迁移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言迁移的理论基础
早期的迁移理论遵循对比分析的观点,它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母语习惯向二语习惯迁移促成二语习得。Lado认为,来自母语的负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语言对比有助于防止和纠正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发生。[7]美国心理学家Osgood则用三个研究范式总结了对迁移现象的研究成果,如下图2所示:
图2 Osgood迁移现象的三种研究范式[8]
范式中S(stimulus)和R(response)的数字用来表示S和R是否相同。从迁移的结果看,迁移有正负之分。+T表示正迁移,-T表示负迁移。S与R的相似程度决定正负迁移的量。Task1对Task2的作用是顺向迁移,Task2对Task3的作用是逆向迁移,Task3是运用。由此,第一语言是外语学习的起点,二语习得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程度。
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兴起,语言迁移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早期中介语假设阶段。该阶段的早期研究中,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突出,语言迁移的地位变得微不足道。到80年代,一大批语言迁移著作问世,这些著作的发现确立了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最终的、不可撼动的地位,Selinker(1992)甚至提出语言迁移是中介语假设理论的精髓。
90年代至今,语言迁移新研究不断涌现。Jarvis和Pavlenko(2008)《在语言和认知中的跨语言影响》一书将语言迁移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涵盖了最近十年来从神经生理角度开展的各种研究,针对不同语言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和交互方式,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语言迁移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过程。[9]与此同时,“认知层面”将语言迁移研究扩展到语言表层外的概念层面,如吸收了近年来“概念研究法”和双语表征研究基本成果基础上诞生的概念迁移研究[10]。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迁移理论模型,如Pienemann提出语言可加工性理论等也受到关注。[1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理论还将出现。
(二)语言迁移发生的机制
姚梅林曾对语言迁移的机制进行探讨,认为迁移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言语心理结构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形式的整合,形成稳定的内在机制而调节语言活动的进行。[12]俞理明则从连通主义(connectionism)、普遍语法和概念迁移对语言发生机制进行解释,这也是语言迁移机制研究较集中的方面。
连通理论,从大脑的神经科学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解释。[13]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天生趋于在事物之间寻求和建立联系。[14]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过程就是寻求与先前知识(母语)的联系,相似的联系发生正迁移,反之造成负迁移。例如:
eg.这个歌手在九十年代非常出名。
This singer is very famous in the ninety's.
Cette chanteuse était très célèbre dans les années 90.
所以,学习法语句子时,学习者会很自然地搜索和寻求已有的英语和汉语知识。
Chomsky根据人脑有推理、概括等与生俱来的功能,提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即所有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点。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能够在外语环境和语言输入的刺激下激活,习得外语,如图3。[15]20世纪90年代,弱迁移理论、最小树理论和全迁移理论这三个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理论,都是在普遍语法基础上发展而来。[16]
图3 母语习得中几个要素的关系
概念迁移假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的最新方向之一,国内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7]二语习得领域概念迁移假设指出:操不同语言的人在概念种类或结构及概念化模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造成双语者或二语习得者语言间的迁移。[18]概念迁移重在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即概念层面来探讨语义迁移发生的原因,[19]从语言迁移发生的心理认知机制关注语言迁移。
此外,标记性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它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它是对对比分析领域问题的思考和反思,Eckman、Kellerman、Zobl等人最先从标记性理论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该理论回答了为什么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某些差异会造成语言学习上的困难,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20]标记性对迁移的影响是,当目的语参数设置是有标记的,母语参数设置是无标记的时,母语内容会发生迁移。[21]Chomsky的标记理论则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并进一步阐释的结果。[22]
以上几种不同的语言迁移机制,阐释的角度和依据有所不同,不能轻易断言哪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三)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影响
我国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在语言学习中迁移影响纷繁复杂。近些年来,国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迁移的研究多集中在母语迁移对少数民族(彝族、藏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等)语言学习尤其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影响,大脑“双元结构”的影响(例如,在英语学习中,藏族学生在藏-汉-英三语结构下,大脑中的三种语言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并且相互交替发生作用),L2(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的影响,不同语言体系(藏语、彝语、蒙古语等)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英语、汉语的比较及其对英语、汉语学习等的影响,社会文化、语言背景、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等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双语教学中少数民族语言与英语语言的双语研究等。
当前,藏语语言迁移对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颇多,藏语、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负迁移研究颇多,例如《藏族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背景及学习英语的困难和干扰》、《三语习得中的文化差异对藏族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基于语料库的藏语格助词与英语介词的功能比较研究》、《藏语安多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元音和辅音教学方法比较》、《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甘青地区藏语语音与英语语音辨析——兼谈对藏族学生的英语教学》、《试论英语、藏语字母的表征意义》、《英语、藏语辅音系统对比研究》、《英语、藏语语言对比及教学意义》等,方法大多为实验、对比分析、理论阐释等,这些研究较多地分析和阐释了藏语与英语在文化、语音、字母之间的区别,以及对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藏语-英语正迁移的研究较少,而利用语言正迁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分析总结发现,藏语在藏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影响有以下几点:
表2 英藏对比教学效果实验研究[26]
第一,英文词和藏文词都属于拼音文字和字母语言,语言特点相似,并存在诸多相似的辅音发音,这对于部分英语发音的掌握很有帮助。藏英语音中,大体相同的辅音有/b/、/d/、/g/、/h/、/j/、/k/、/l/、/m/、/n/、/p/、/s/、/t/、/w/、/z/等;而藏语中的安多方言,半农半牧区单辅音基本相同的音除此之外还有/ŋ/、/r/,农区和牧区单辅音基本相同的音还有/f/、/r/、/ŋ/;复辅音大致相同的有/kw/、/sw/、/nd/、/hj/、/md/。[23]
第二,英语和藏语字母的表征功能首先是文字的音而非义,例如人称代词“我”,英语用“I”,藏语用“ŋa”表示,两者均通过语音来表达意思。同时,英语、藏语字母都具有序列符号功能,如表示事物的依次顺序时,英语可以用“A…B…C…”,藏语可以用“ka…kha…ga…”。[24]
第三,藏族学生母语为藏语,藏语知识及水平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占绝对优势,英语教学中借助藏语而非汉语作为中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若借助掌握水平不高的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教学,会给英语学习增加难度。
第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藏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语言都是藏语,借用英藏对比进行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转换,是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必然要求。
第五,藏语对于藏族学生的识记有很大帮助。祁乐瑛在《母语在藏族大学生识记中的作用》中研究发现,识记的成绩与不同语言的课程有关,藏语学习好的英语班藏族学生,英语成绩也较好,学习兴趣高,口语能力强。[25]对于藏族学生,充分发挥藏语的作用十分重要。
有研究者早在2001年对于英藏对比教学就有实验研究,印证了藏语对于英语学习的极大帮助(见表2)。
但是,总体看来,由于认识水平和研究局限性的存在,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影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同语言的异同对比分析较多,语言负迁移影响分析到位,但语言正迁移研究较少。第二,研究不全面。如对于语音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多,但对于词汇、语法对比分析研究普遍缺乏等。第三,研究方法结合应用不足。对语音的研究集中于试验方法,对词汇、语法研究集中于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最后,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类同于汉族学生,对于母语语境下L3学习的研究较少。这些问题暗示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迁移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巨大的研究空间。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具体问题,语言迁移的研究在定义[27]、语言迁移的影响或制约因素、语言迁移研究的阶段划分[28]、语言迁移的类型、判定语言迁移的标准等方面也存在争议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Gass和Selinker在1983年就指出有近20种之多。[29]对于语言迁移也存在几种误解:将语言迁移看作是简单的习惯形成,或是简单地求助于原有母语知识,或者就是母语干扰,再或者等同于“母语”的影响等。
三、结语
回顾语言迁移研究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内外众多学者们对于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拓展了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基础和范式呈现多样化。同时,语言迁移仍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重心、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仍有待于研究者们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视角以促进语言迁移研究进一步发展。母语迁移是影响少数民族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语言迁移的正影响,研究母语语境下外语学习的实际意义重大。相信随着语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它将为外语教学、语言研究、心理研究等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助益。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4):24-27.
[3][5][10]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6-171.
[4]尹洪山.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基于语言加工理论的迁移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1):4-46.
[6][9][19]俞理明.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0,18,6.
[7]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2.
[8][15]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5,119.
[11]Pienemann,M.1998.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Processability Theory[J].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79.
[12]姚梅林,吴建民.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4.
[13]丁萌.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野——连通理论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5(3):78-79.
[14]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5):11-17.
[16]郭巍,韩晓慧.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J].外语学刊,2002(2):107-110.
[17]Jarvis S.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M].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LinguisticsClub Publications,1998:9.
[18]李锡江,刘永兵.从对比分析到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理论的嬗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101-104.
[20]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1][22]李业霞.标记性理论与语言迁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56-157.
[23]黄丽艳.藏语安多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元音和辅音教学方法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05.
[24]马仲荣.试论英语、藏语字母的表征意义[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7-109.
[25]祁乐瑛.母语在藏族大学生实际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5(3):132-135.
[26]马仲荣.英语、藏语语言对比及教学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1(6):50-51.
[27]曹若男.语言迁移研究新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8-160.
[28]杜凤兰,吴艳萍.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再认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132-133.
[29]GASS.S,selinker.l,ed al.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ing[G].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5.
Research Review of the 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Jampa Yangjan①
Lu Ling②DandzenSambu③
(①③School of Tourism and Foreign Languages②Teachers College,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Language transfer is seen as a complex mental cognitive process which is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in language learning.The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for other fields.In recent ten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 gains many new progresses on 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level and research methods, but insufficient still exists.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at home and abroad,mainl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and language transfer mechanism,and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in ethnic group's lan⁃guage learning,the paper aims at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transfer.
language transfer;theoretical analysis;mechanism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4.024
G633.39
A
1005-5738(2015)04-156-006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09-21
2014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藏语语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4BYY001
强巴央金,女,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