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特征研究
——基于对拉萨市周边农村的调查
2015-12-18赵燕
赵燕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特征研究
——基于对拉萨市周边农村的调查
赵燕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对西藏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调查主要从“西藏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角度,通过需求强度分析法,对拉萨周边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西藏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一定的参考。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特征
对农村地区目前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应对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至今还少有学者从农户的视角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西藏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还缺乏实证性的经验研究,和大规模定量数据的支撑研究。
近年来,西藏各级政府从财政和金融上对农村进行了大力的投资,农村公共服务数量逐年增加。但在实践中,我们仍感到西藏农村同内地许多农村一样,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不一致,公共服务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农村居民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被动地接受供给,而难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就造成一旦供给,无论好与坏,农民作为消费者都只能被动接受,由此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局面。
本研究期望在对西藏既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着眼于当地农民的基本需求,对西藏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公共需求进行典型性调查,通过计算受访者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强度,分析与评价被调查地区农民公共需求的位序与结构特征,以期为西藏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参考。
表1 西藏农村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需求强度位序
一、数据介绍
本次调查选择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尼木县、堆龙德庆县若干村为调查地点。以入户调查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81.67%。
接受本次调查的98位受访者中,男性为53人,占54.1%;女性为45人,占45.9%;民族均为藏族。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样本总数的71.43%。半数以上调查对象为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家庭年收入不超过20000元,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业收入,其次为外出打工收入。
本次调查主要从“村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对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角度,通过需求强度分析法,对拉萨周边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以西藏农民普遍比较关注的农村公共服务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服务与保障”、“子女教育”、“养老保障”、“就业与劳务输出信息及技能培训”、“社会治安”、“乡村道路建设”、“文化体育活动”、“房屋修建与改造”等项目作为核心指标。
需求强度的计算参考李霞(2010)在《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新疆北疆地区的典型性调查》这篇文章中采用的计算方法,即首先计算接受调查者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选择排序”(针对21个选项,受访者依重要度选出前5项)中各选项的有效选择频次;其次依据各选项的频次赋予各选项降序分值;再次以各选项的频次位序乘以相应的分值;最后计算各单项需求强度=单项需求总分值/各选项需求总分值。
二、需求特征分析
依照受调查者对各项公共服务需求的强度大小,依次对拉萨周边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教学类需求、政府涉农服务类需求、医疗服务与保障类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类需求等几方面进行需求特征分析。
(一)基础教育教学类需求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关系到农村居民个体及家庭的发展,以18.34的需求强度排在首位。98位受调查者有67.3%的人认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上学不方便”的问题;17.3%的人认为上学对他们而言不重要;11.2%的人认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15.3%的人认为教学条件不好。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在西藏自治区极大地促进了全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条件日趋完备,入学率持续增长。在广大农牧区,西藏自治区政府针对中小学实行的是“包吃、包住、免学费”的“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制度,农牧民子女上学不仅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且还可以从国家得到各种补助,食宿都是免费的,条件甚至优于学生自己家。然而,受历史、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西藏地区的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同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农牧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1]
(二)政府涉农服务类需求特征分析
在政府涉农服务需求中,就业与劳务输出信息及技能培训以15.71的需求强度排在第二位;农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以10.54的需求强度排在第四位;生活垃圾处理以5.65的需求强度排在第六位。
在就业与劳务输出信息及技能培训方面,95位受访者(缺省3位)有44.2%的人表示很想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有56.8%的人表示从未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
在农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92位受访者(缺省6位)有55.4%的人表示在生产中碰到生产技术难题时,能够得到农技人员的帮助;72.8%的人表示喜欢通过县、乡(镇)农技人员到村里办班授课的方式,接受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授;有36.9%的人更喜欢技术人员上门传授农牧业生产技术。
加强农牧民培训,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是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扩大农牧民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并逐年增加财政补贴,不断完善培训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目前西藏农牧民培训仍存在运行机制不顺、培训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农牧民接受能力差等问题[2]。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有41.8%的人表示村里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基础设施;有26.5%的人表示不清楚。被调查者所在村往往通过焚烧或堆积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当前,西藏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仅靠简单的焚烧、堆积甚至随意丢弃等传统方式来处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里不仅有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也与政府的相关投入不够、宣传力度弱有关。
(三)医疗服务与保障类需求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医疗服务与保障需求以8.06的需求强度排在第五位。
在医疗服务方面,98位受访者全部参加了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中,46.9%的人认为,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32.7%的人认为报销手续麻烦。
西藏和平解放前,卫生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后,开始组建医疗机构。从1998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广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同时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了乡(镇)一级卫生院的建设,以逐步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然而,由于医疗机构辐射范围太广,一些乡(镇)卫生院仍存在缺电少水、设备老化、卫生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看病难、吃药难、住院难”的“三难”问题仍然存在[3]。
(四)基础设施建设类需求特征分析
在基础设施条件需求中,乡村道路建设以13.28的需求强度排在第三位。
在乡村道路建设方面,62.2%的人认为乡村道路路况较好,23.5%的人认为道路过窄,8.2%的人认为质量太差。
近些年,西藏自治区政府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48897.462千米,其中县道12150.492千米,乡道15605.114千米,专用公路2391.165千米,村道18751.091千米。但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通达通畅率,不顾当地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等问题,造成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再加上一些地方重建轻养,对乡村道路缺乏科学的养护,造成乡村道路建设等级相对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浪费[4]。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国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期望也不同。西藏农村地区尚处于不发达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偏向于满足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基础教育、就业与劳务输出信息及技能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医疗服务与保障、生活垃圾处理等关系到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需求强度较大。
2006年开始实施的安居工程使得农牧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农牧民对房屋修建与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的需求强度最低。同时,从2009年开始进行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了全区全覆盖,涉及农业人口221万人,受到农牧民的广泛好评,其需求强度也最低。
其次,就西藏当前实际而言,应按照农牧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强度大小,增加对部分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投入数量,并不断提高其质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整合市场与民间组织的力量,形成多元供给的有效格局;不断强化广大农牧民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需求表达机制,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偏好,提高西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注重满足农民的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帮助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农村地区和谐发展。
在我国部分地区推行的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如浙江舟山,采取“党政主导、城乡统筹、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服务供给模式,很好地推进了基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有力地形成了多方力量参与的服务机制、大大地革新了社区服务的管理技术手段、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回应性和满意度[5],这为我们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西藏有着特殊的区情,我们不能全然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将网格化管理运用到西藏社会发展当中?如何不断完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有意义的课题。
注释
[1]李蓉,张青峰.关于提高西藏农牧区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西藏科技,2006(8).
[2]刘静.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西藏农业科技,2013(4).
[3]安七一,杨明洪.公共产品供给与西藏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财经科学,2007(4).
[4]刘燕.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5]杨逢银.需求导向型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化供给模式研究——基于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分析[J].浙江学刊,2014(1).
[1]孙翠清,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题研究——基于农户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张立荣.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展示:以公务员、乡村公众、城市公众及学者专家为调查对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艾俊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杨明洪.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相关问题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洲.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以农牧区“四基”供给为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普布旺堆.西藏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西藏科技,2009(11).
Research on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in Tibet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ipheral rural areas of Lhasa
Zhao Yan
(School of Management,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712082)
As a major issue,the research on the demand of Tibetan rural residents for public services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pply system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in Tibet.More importantly,it is the integral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harmonious society.From the point of the demand will of Tibetan rural residents for public servic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resi⁃dents from peripheral rural areas for public services with analytical method of demand intensity so a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supply of social public services in Tibet.
Tibet;rural public services;demand characteristic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4.005
F323.3
A
1005-5738(2015)04-028-004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5-09-10
2013年度西藏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新农村背景下西藏村民公共服务需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DPJSK201312
赵燕,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