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化、理想化与理性化——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技巧

2015-12-18王圣芬张小娟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性化理想化黛西

王圣芬,张小娟

(1.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esby)讲述了一个男主人公痴情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的爱情故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盖茨比(Gatesby)爱上了上层社会的美貌女子黛西(Daisy)。受拒后漂泊闯荡小有成就,决心不惜千金赢回故人的心。岂料旧梦难圆,一世钟情却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告终。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以讽刺性的标题和悲剧性的结局,向世人展示了二十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场景。但小说的成功却离不开菲兹杰拉德对诸如他者化、理想化和理性化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

他者化的叙事理论主要是基于拉康(JacquesLacan)的“镜像理论”[1]。婴儿通过镜子里的“他人”而首次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里的自我和他者其实是不可分离的。但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对他者化的阐释更明晰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即男性的主体性恰是通过以附属性的女性为参照物而凸显出来的[2]。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他者,主体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样,通过对他者的贬低和损毁而突出主体的正面价值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使用的有效的话语策略。此外,叙事技巧是多样的,理想化也是其中之一。为了呈现积极的肯定的因素,以符合大众审美观,许多作品会直接将人物理想化处理。美籍德人哲学家罗斯切(Rescher)认为,理想化的实用性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而这种价值本身在于它以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的评估和指导人们的行动方向[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理想化的描写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识别了盖茨比的正面形象。而理性化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则需要作品中出现一股正义力量,一个头脑清晰的人物,或者一个假设的编者的旁白。理性本身指的是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一个叫尼克(Nick)的假设的编者来陈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其理性化的评论加强了读者对盖茨比的印象。就整个故事而言,正是通过对反面人物的他者化,对主人公的理想化和对陈述者的理性化描写,这部被称之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的作品才得以达到了最终效果。

一、用他者化的技巧反衬盖茨比的优秀形象

首先,盖茨比的优秀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的他者化的写作策略而凸显出来的。虽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在诸如西蒙·波娃这样的批评家的理论中,他者化主要强调的是“他者”的绝对性、纯粹他性、否定性和消极的意义,他必须是与主体对立的,是禁锢主体存在和发展空间的。和所有小说的复杂性一样,《了不起的盖茨比》不能单一叙述主人公盖茨比的生活起居和成长经历。小说着了很多的笔墨讲述另外两个相关人物,那就是黛西和其丈夫汤姆(Tom)。此二人的形象正是被作者有意他者化的结果,以此反衬盖茨比的伟大。

汤姆给读者的印象是个自私、势利、冷血和不负责任的男人。汤姆出现在故事中之后,作者刻意追述了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历史。读者发现他本来就是纨绔子弟,以自己的金钱和地位追到美貌的黛西以后便不再珍惜,又发展了情人茉特尔(Myrtle)。而当得知黛西与盖茨比有关系的时候,他又惶恐,立刻着手于对黛西的控制。文本不断详述此类细节,提及到早在大学时代,汤姆就因挥金如土而有名。他“盛气凌人”,“说起话来还带着一种长辈教训人的口吻,即使对他喜欢的人也一样”[4]7。得知盖茨比是个暴发户,汤姆便处处表现出蔑视的态度。例如,出于拘谨和心虚,盖茨比说话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用词也显得老套,因此汤姆就当面加以嘲讽,“张口闭口都是‘老兄’。你是从哪里学来的?”[4]133在盖茨比的身份问题上,汤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声称他是走私贩,显示了他的武断。汤姆最负面的形象还在于他对茉特尔丈夫威尔逊(Wilson)的有意误导。当威尔逊急于找出肇事司机的时候,汤姆故意引导他怀疑盖茨比,致使威尔逊本人成了杀人凶手。

与盖茨比的命运直接相关的角色黛西也以自私、庸俗和冷血的形象将读者鄙视的情感深深激起。盖茨比的地位低下和经济窘迫是她拒绝的根本原因。对权势的倚重是她嫁给汤姆的理由,但是后来婚姻的不得意加之受到盖茨比发迹后一掷千金的诱惑,导致她心中闪过与盖茨比复合的念头。而当得知盖茨比的财产或许有问题的时候,这个庸俗肤浅的女人立刻现了原形。为了给自己留下后路,不管盖茨比如何要求,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爱过汤姆。故事的高潮之处存在于一起命案的发生。当黛西用盖茨比的车子撞死了茉特尔,她自己竟然和汤姆一起跑得无影无踪,让盖茨比成了调查对象。最令读者感到激愤的是,即使得知盖茨比的死讯,她也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表示。自此,小说情节的直转而下让读者对黛西产生了完全排斥的情绪。因此,在批评家们的眼中,黛西早就成了邪恶和堕落的化身,代表了美国梦的堕落腐坏的本质。正如吴建国所总结的那样,其全是虚幻和假象构成[5]。

总之,黛西和汤姆完全是可耻的小人形象,这两个角色完全符合西蒙·波娃对于“他者”的消极性和否定性的定位。如果盖茨比和这两位是主客体关系的话,盖茨比的正面形象恰恰是二人反衬的结果。夫妇二人的虚伪自私造成了茉特尔、威尔逊和盖茨比这三条性命逝去的严重后果,让读者不禁咬牙切齿,愤恨不已。同时,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盖茨比的高尚品质。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他人性中的善良和纯真以及他不幸的结局无不令读者唏嘘不已。他者化的写作策略在本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正如西蒙·波娃对于《第二性》的主张和诠释,在男女对立的关系中,没有女性为参照物,男性始终是没有优越性的。同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形象的树立也得益于反面角色的令人不齿。没有黛西的背叛和冷血,盖茨比的忠贞和热切就不会凸显;没有汤姆的虚伪和势力,盖茨比的牺牲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者化的写作策略把主人公善良纯真的形象衬托得栩栩如生。

二、用理想化的技巧展示盖茨比的正面形象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读者不止会从正反对比中发现盖茨比的优秀人格,其对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慷慨,对自己的严格苛刻的品质也从正面描写中直接呈现出来。这正是理性化策略在小说中的运用。小说提供的故事背景是一个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盛行和人们极度空虚的时代,但是小说着力强调的却是盖茨比的异质特性。首先是他的纯情和专一。自从爱上黛西以后,他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有一天收获爱情的果实。虽然五年期间发生了种种变化,盖茨比却装作无所谓。他还演绎着恋爱中的伎俩:故意买下黛西宅邸对面的房子,天天举行宴会,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关注;天天阅读《芝加哥报》,仅仅是为了看到黛西的名字;在会面前,他还像初恋那样,“脸色煞白,眼圈黑黑的,看得出他一夜没睡好”[4]87;当着黛西的面,他又无比关注黛西的意见,丧失了成功男人的自信和大方,“像个小孩”[4]91;当黛西开车出了交通事故,他决意要帮助其掩盖事实真相,嘱咐司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把那辆敞篷车开出来”,甚至不惜自己当替罪羊。在小说中,盖茨比无疑是个完美的爱人。正如尼克的旁白:“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瑰丽的异彩……”[4]2

再者,作者也罗列了盖茨比对普通人的慷慨和体贴的小细节。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宴会,被邀请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大多数的人是自己来的。“有时候他们从来到走根本没有见过盖茨比,他们怀着一片至诚前来赴会,这一点就可以算一张入场券了。”[4]42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名叫做露西尔(Lucille)的陌生宾客曾经在椅子上撕破了衣服,被盖茨比索要了姓名住址,不出一周,她就收到包裹,“里面是一件新的晚礼服”[4]44,价值二百六十五美元。甚至在他死后,还有此前参加宴会的客人打电话要求男管家把网球鞋寄过去。凡此种种,说明盖茨比的慷慨大方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最后,小说中设置的最能让读者产生对盖茨比的肯定情感的一个砝码正是盖茨比严以律己的特质。作者以追述的形式补充了盖茨比的成长历史,让读者发现他宝贵的潜质。吃苦耐劳是他的招牌。来自社会底层的他“先后干过听差,大副,船长,秘书,甚至还当过监守……”[4]104从他父亲提供的素材看,他在孩提时代就有着强烈的紧迫感,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时间表和决心计划书。在他的豪宅里面,“他自己的卧室是所有屋子中最简朴的一间”[4]95,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自律的大亨。虽然天天宴会,夜夜笙歌,他自己却从不参与其中饮酒狂欢。这样一个勤奋刻苦的青年自然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符合所有人期望的正面形象。

总之,正是由于作者采取了理想化的话语策略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在审美学中,真善美是所有人类共同的追求。文学作品的责任之一就是向读者传达真善美的思想,而在真善美的众多表现形式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是众所周知的美好品质。在盖茨比时代,“垮掉的一代”是一群没有信仰的年轻人,及时行乐的思想左右着大多数人的行为。而盖茨比则不然,对成功的付出,对爱情的渴盼使他精神焕发,乐此不疲。他那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决心展示给读者的正是他独特的灵魂。菲兹杰拉德以大量的篇幅正面描写了盖茨比对普通人的包容,对心上人的执着和对自己的约束,以直观的方式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使得读者通过检视小说中的情节,发现了一个完美的爱人,一个慷慨的朋友和一个刻苦上进的青年,所以才会对他后期生活中的遭遇扼腕叹息。在这里,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在脱离了反面角色的映衬下能够独立地灼灼生辉。

三、用理性化的技巧补充盖茨比的完美形象

理性化包括使用和相信表面上看似合理的解释以便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做辩护[6]。在这里,辩护是重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批评型的读者很快就会发现盖茨比是个有瑕疵的角色,甚至与小说要塑造的正面形象有悖。他与汤姆夫妇固然是对立的角色,也因为具有理想化的人格而得到读者的欣赏,但是盖茨比风光的背后是作者隐约提及的非法生意——贩卖私酒和他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黑帮身份。这些信息都是不利于盖茨比的正面形象的。对此,作者使用了理性化的技巧以补充盖茨比的完美形象。这个理性化的主体是尼克(Nick),整个故事的陈述者。通过整合来自乔丹、盖茨比、梅耶、盖茨比父亲甚至报纸上的信息,尼克汇报出几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相关事件。在所有事件之间,尼克不时地给予理性的评论,犹如作者的旁白。例如,当他看穿了盖茨比和黛西的脆弱关系和悲剧情结的时候,就警告盖茨比:“你不能重温旧梦的”[4]115。这里预示了盖茨比失败的可能性,也突出了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小说的一开始尼克就强调他不会轻易批评人,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尽相同,但在和盖茨比诀别前却喊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4]161这可作为盖茨比善良的本性压倒黑帮身份的佐证。他最后评论了美国东部的腐败和畸形,阐释了盖茨比何以不能适应东部世俗的生活:因为他作为一个西部人,和其他西部人一样,“具有什么共同的缺陷”[4]186,那就是单纯而又执拗。在这里,通过尼克的口吻,菲兹杰拉德说出了自己对于美国东西部社会的理解。东部已经是个“有畸形的地方”[4]186,那种畸形正如艾略特(T.S.Eliot)所描述的荒原,精神上的荒芜会感染任何纯洁的外来者。而尼克对于未受开发的美国西部的肯定,也正是作者对于淳朴、真诚与一切美好品质的肯定。如果说盖茨比是菲兹杰拉德的自传体人物,那么尼克无疑是作者的另一个理性化的自己。这个假设的编者,用他自身参与故事发展的优势,以理性的口吻陈述着故事的来龙去脉,梳理着情节的前因后果,补充着作者不便表述的思想和意见,最终促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在尼克理性化的评论中,盖茨比的黑帮身份和他性格中的缺陷得以合理地存在,他的言行举止也变得符合逻辑,以至于给读者的印象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即便是那些认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评价不高的评论家们,也认为菲兹杰拉德由于使用了尼克这一角色而使小说的叙事角度几近完美[7]。事实上,小说通过尼克的语言,阐释了盖茨比最终失败的原因,一方面让读者充分了解了盖茨比所在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展示了盖茨比的心路历程,最终为盖茨比的命运进行了辩护。

综上所述,《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的首选正是缘于盖茨比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形象的塑造。反讽也罢,由衷的赞扬也罢,“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代表了一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牺牲品。小说的悲剧性效果是通过主人公的优秀和社会环境的糟糕之间的鲜明对比而生成的,而这种对比又是通过作者对他者化、理想化和理性化写作策略的综合运用而达到的。这三种技巧围绕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读者发现盖茨比是怎样的“了不起”,从而在其悲剧性的结局中产生出“好人无好报”的深深遗憾。正如巴金在《文学的作用》里面谈到的那样,“文学有教育的作用”,对于黑白之区分,对于美丑之判断,对于善恶之辨别,是文学在人类文明中承载的责任。《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无非是盖茨比本人的形象与人格,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菲兹杰拉德对多种写作策略的娴熟运用。

[1]LACANJACQUES.TheFourFondamentalConceptsofPsycho-analysis[M].London:HogarthPress,1977.

[2]DEBEAUVOIRSIMONE.TheSecondSex[M].NewYork:AlfredA.Knopt,1968.

[3]RESCHERNICHOLAS.CognitiveIdealization:OntheNatureandUtilityofCognitiveIdeals[M].London:Cambridge ScholarsPress,2003:6.

[4]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79.

[6]JONESERMEST.RationalizationinEverydayLife[J].Journal ofAbnormalPsychology,1908:161-169.

[7]SKLARROBERTF.ScottFitzgerald[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7:200.

猜你喜欢

理性化理想化黛西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结社革命”背后的幽灵:非营利部门的理性化及其成因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