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2-18陈继银

关键词:花鼓艺人艺术

张 田, 陈继银

(蚌埠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 田, 陈继银

(蚌埠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安徽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安徽花鼓灯艺术也和全国兄弟省市的民间艺术境遇相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曰渐衰微,令人担忧,木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力图从深入的调查中谋求其生存发展之道。

花鼓灯;传承人;现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大好前景下,物质条件也不断好转,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及歌舞艺术需求增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关注,也逐渐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不是有意识、有觉悟就能传承。特别是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农村艺术文化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老一辈熟知的民间艺术,如今却逐渐销声匿迹,花鼓灯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当今社会也面临了传承滞后现象,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一、传承人生存现状

我们前往河溜镇莲花村采访了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石春彩老先生,和他一起前往村子里的花鼓灯训练基地。该基地是在一片荒芜的空地上建起,屋内只有基础的通电设备,其他设施都没有完善。门前已长满杂草,萧条的场景让人诧异,但是当村里具有较好表演资质的老人、壮年、孩童聚齐给我们表演《抢板凳》,《抢扇子》等花鼓灯代表性节目时,又被这强烈的艺术氛围深深触动。一锣一鼓就可以开始,即兴就来,无论老的少的,个个神采奕奕。而后和石老先生聊起现如今的花鼓灯,他眉头紧锁,叹气道:自己终将有离开的那一天,现如今村里的大多壮年都为生活外出求学、工作,剩下的也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们的学业尤为被父母重视,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父母的思想也决定了孩子们的思想,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将时间花费在花鼓灯上面,认为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莲花村是花鼓灯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但是每每组织演员安排周末或者空闲时间训练时,总有孩子不来参与,不是孩子不愿意,而是多数年轻一代父母不愿意,但是这些父母又不会直接告知组织人他们的想法,打心底也热爱花鼓灯艺术,却无法实际地做到为传承献一份力。石老先生说,他也挺理解这些人的做法,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一方面来说,当地像他这样从祖辈就接触花鼓灯的人较多,学习的机会也很多,他们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石老说,很早之前就听闻政府拨款引进设备和物资,还有补贴演员的生活,但至今也没有得到验证。之后与石老聊到的内容还有很多,主要关于花鼓灯传承问题,在这里笔者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并将所闻所见整理如下。

二、原因分析

(一)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水平和层次低

此行采访对象有孩童有其父母,他们觉得在21世纪,学习实用性质的技能比这些更为重要,也更有发展出路。转念想,孩子们都不去传承,那谁又来肩负花鼓灯传承的重任?当代应试教育使得当代青少年努力于文化课,试图从上大学,更高学府等方向寻找出路,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非遗发源地人民如此,其他人更不会懂得这其中的意义性,何谈继承发扬。

(二)花鼓灯艺术人才缺失,传承面临断层危险

上一点主要陈述继承人缺失,那另一方面,在有人主动继承的情况下,怎样精益求精得去继承,老一辈终将逝去,年轻一代在原生态性,表演性,专业性方面会有所欠缺。

(三)政府经费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

这些原因导致了传承人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无非为了保障生活现状,花鼓灯发源的县级、村镇当地政府对极具热情和想要传承的人员未保障其生活状态,迫使这些人员选择转业务工也无可厚非。软实力一直是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积极提倡的,在市级、省级地域,经费相对宽裕。再下达到河溜这样的镇、村级,就有经费投入不足和未及时到位问题存在。

(四)花鼓灯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审美情趣、艺术和技术等特点。拥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花鼓灯理论艺术完好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研究。[1]

(五)社会变革的冲击

花鼓灯在近20年间迅速衰落,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花鼓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村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基础也大大削弱,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2]

综上所述,花鼓灯艺术传承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将会逐渐消亡,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花鼓灯的农村发展环境已破坏,群众基础减弱,政府扶持也缺失。花鼓灯传承人需要得到重视,需要收到保护,需要得到肯定。而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更是需要得到社会及人们的关注,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拯救正在消失的民间优秀文化,拯救老艺人离去就无人继承的现状。

三、对策研究

(一)花鼓灯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花鼓灯艺术表现出农耕文化特征的血缘性、族群性、家庭传承的特点,因此保护与传承花鼓灯,首要的是恢复花鼓灯原生态环境,畅通民间传承渠道。在很多的村子里,老艺人仍然生活在那里。比如“冯嘴子”村,为“中国花鼓第一村”。在老艺人的生活环境里,花鼓灯艺术才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花鼓灯艺术是以一人为载体,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活态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艺人都已逝世,如陈敬芝、常春利、冯开皖等优秀老艺人。所以当下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培养接班人,近年来,蚌埠市已制定了一套:《花鼓灯传承扶持办法》,有效保障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3]

(二)群众基础的扩大,培养城市观众群

推广花鼓灯,就需要普及,农村为花鼓灯艺术发源地,城镇居民就是我们需要普及的对象。可以将花鼓灯艺术的教育列为与音乐、舞蹈、美术同等地位的艺术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还可以在大学设立花鼓灯这一门课程,在艺术专业院校设立专业课,在非本专业院校设立选修课。这对花鼓灯的传承将会有推动性作用,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作出贡献。[3]

(三)国家给予适当资金帮助及地方政府的扶持

花鼓灯要想更远的发展就需要资金扶持,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增添设施,改善训练环境,补助艺人生活等。而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演出机会,以下乡形式,使得群众熟知花鼓灯艺术,并且使得新一代艺人得到锻炼,在长远来说可以商演、剧院形式演出,挣取资金,扩充内部建设。政府还可以将花鼓灯艺术发展为本市本地区的特色,就像市花、国花那样。不仅为人知,也为人赏。借助现代新媒体及网络,加以宣传,在花鼓灯沿传地的大型庙会进行演出,以艺术带动城市及地区影响力,成为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软实力。

(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可以与旅游资源结合,比如凤阳的狼巷迷谷,蚌埠的禹王庙等,在这些旅游景点加以演出。还可以成立公司化营销模式。比如“百姓大舞台”此类机制,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能够使花鼓灯艺术走向市场,树立品牌效应。

(五)花鼓灯专业团队建设与完善

老艺人只能很大程度的去传承,地区不同,特点不同。可以引进不同地区或者他省市人才,进行教学教唱,在团队中层层选拔领军人物,使得规划管理工作走上专业化,规范化道路。可以建立花鼓灯艺术学校,招收对花鼓灯具有浓厚兴趣,并且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定期汇报演出,最后送往更高的平台,使得花鼓灯传承后继有人,也使得花鼓灯艺术有走向世界的那一天。

四、总结

花鼓灯是沿淮地区重要的文化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花鼓灯发源地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花鼓灯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华之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重任,勇于承担勇于挑战。笔者相信在人民,在政府,在花鼓灯艺术爱好者及老艺人还有新一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花鼓灯艺术将仍然是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

[1]万 莹.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马 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花鼓灯艺术的生存现状及传承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3]马 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王 莉)

J702

A

1671-802X(2015)06-0105-03

2015-10-29

张 田(1993-),女,安徽铜陵人,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E-mail:1091301699@qq.com.陈继银(1972-),男,安徽全椒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E-mail:chenjiyin1024@163.com.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AH201411305006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98)

猜你喜欢

花鼓艺人艺术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纸的艺术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花灯艺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