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讨

2015-12-18

关键词:新生大学思想

钱 梦 燕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讨

钱 梦 燕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高水平的大学适应教育可缩短新生适应期,夯实学生思想基础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但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等。教育者要围绕新生实际需求,采用新媒体新方法,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让新生们在参与、互动和体验中快乐、快速、高效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教育;路径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38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和新生的第一课,在大学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新生适应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新生大学四年的思想发展和个人成长,因此也是做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内涵

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大学新生不适应症状的表现及原因、适应教育的内容构建及问题对策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适应教育的深层次研究还需要继续加强。马俊、王伟等认为适应是指个体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的活动,是个体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顺应变化的能力,包含对外适应和对内调适的双向环节[1]。适应教育在狭义上是指低年级新生的适应教育,广义而言,适应教育应随大学学习生活需要而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适应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吴江梅、赵煜认为适应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新生入学后由于在生活、学习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适应而引发的心理困惑、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而适应教育正是以解决新生心理不适、提高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调节新生认知、心理和行为为手段,实现角色转变和环境适应的教育活动[2-4]。尹秀云、周立新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庭及社会为配合,让新生以科学的方式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根据新生的客观需求而对新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使其在心理上和思想上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5]。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新生适应教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一个让新生不断调适的发展过程。

大学新生适应期可分为新鲜期(入学后1-3个月)、疲惫期(入学后4-8个月)和发展期(入学后9-12个月)等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新鲜期的适应教育,学界称之为新生入学教育,应重点开展环境适应和校史校情教育,积极引导新生尽快熟悉新的环境,用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新生,使新生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环境。疲惫期的适应教育应重点关注新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如特色鲜明的专业思想教育,以调动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新生适应教育活动中[6]。新生适应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比简单的新生入学教育更丰富、更广泛,新生适应教育涵盖环境适应教育、成长发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等,而新生入学教育则强调对新生的入学引导,缺乏对新生的成长发展教育和适应心理教育等,尽管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但新生适应教育更贴近新生的实际需求,更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的针对性。

二、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已越来越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但与高等教育的要求及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比,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高中,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都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大学新生就容易出现学习生活难以继续和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的现象[7]。实施新生适应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大学新生快速、有效地适应大学生活。在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时,教育者必须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开展?如何开展?达到什么目的?高水平的适应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快速融入大学、顺利转变角色。但不少高校开展的适应教育内容过于格式化,更多的是习惯于沿用往年的教育模式和依赖于教育者的一般经验,没有认真考虑新生的实际需要、个体差异和适应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没有完全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案和教育体系。

2.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90后”大学新生具有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和批判意识强、喜欢挑战权威等特点,因此针对当前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既要注重内容,也要重视形式。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内容繁多,涵盖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安全教育、学风教育、目标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短期的适应教育难以让大学新生们快速抓住学习重点并留下深刻印象。不少高校的新生适应教育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只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更多地采取灌输式教学,缺少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8]。当前,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多采取你讲我听、单向灌输为主的形式,除了报告会就是讲座,教学中不关注新生的体验和感受,不讲究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教育手段单一。

3.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当前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有限。首先是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研究较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只有46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相关论文,其中核心期刊只有4篇。其次是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体系和规律未确立。当前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讨论新生适应教育,注重分析新生不适应的种种表现和对策,缺乏对适应教育的深层次研究、本质提炼和归纳总结,尚未形成适应教育的体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时存在诸多困难,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急需各方力量努力探索适应教育的教学模式。

4. 实践探索缺乏有效性。只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探索,才能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规律。首先是适应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没有开展系统的新生心理需求调研,也没有结合当代大学新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开展适应教育。教育理念上没有以生为本,忽视新生心理健康、思想困惑等内在需求。其次是教育内容存在随意性。新生适应教育内容应以教育目的为客观依据,以新生实际需求和思想状况为现实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简单地将入学教育等同于适应教育,教育内容没有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次是缺乏专业的适应教育工作者。新生适应教育工作者随意性大,有的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完全凭经验,没有适应时代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客观了解新时期大学新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遵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适应教育[9]。

三、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优化路径

1.教育理念要人本化。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应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立足实际。新生适应教育理念应“以生为本”,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为学生服务[10]。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新生的思想动态,多了解新生的实际需求,多换位思考,多人性化、设身处地为新生着想,多了解大学新生的困难,急新生之所急、想新生之所想,解新生之所盼[11]。在实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新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如不少贫困大学新生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因此,学校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奖、助、补、贷、减”和“绿色通道”等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大学新生不应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关爱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可通过举办考研、创业、求职等优秀学长典型分享会,组织大学新生参加,充分发挥师长引导和优秀学长经验导航的合力作用,及时正确引导大学新生,有效消除他们的顾虑。

2.教育内容要课程化。新生适应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将教育内容课程化。新生适应教育课应包含环境适应教育、成长发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等。环境适应教育是解决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适应问题的,如果不妥善解决,新生就会产生孤独感,心情容易紧张焦虑。成长发展教育应包含目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激发新生的成功欲望;加强目标教育和规划教育,引导新生建立积极的荣辱观、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将个人的成功成才与时代大环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成功愿望。许多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适应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力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新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性情绪,让新生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2]。校史校情教育让每个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增加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去熏陶和塑造新生,让其了解母校、热爱母校。

3.教育渠道要多元化。“90后”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新生对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教育者应贴近新生需求,拓宽校园活动渠道,大力提升适应教育的吸引力。一是要认真抓好宣传工作。以迎新为契机,积极宣传学校发展概况、办学特色、杰出校友等,让新生熟悉校史校情,尽快融入大学,找准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二是要发挥好社团作用。各种大学生社团可作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适应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新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要组织好社会实践。如组织大学新生参加志愿服务、参观企事业单位等,让新生们在认识和体验中真切地感知社会。四是要办好经验交流会。搭建新老生互动交流搭建平台,通过老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快速有效解答新生关注的问题,有效缩短新生心理适应期。五是用好网络新媒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网络快速接受新思想、传播新观念已成必然趋势。高校要抢抓网络信息平台,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网络成为适应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13]。通过校园网络论坛,引导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尽快转换角色。借助网络新媒体(飞信、QQ群、网络论坛等),通过动漫、视频和图文等方式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增加了适应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吸引“90后”大学新生广泛参与,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王伟,郭彩琴,李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与人格关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6).

[2]吴江梅,赵煜.适应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生长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

[4]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

[5]尹秀云,周立新.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

[6]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

[7]李静.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8]陈岸涛,马娟.高校新生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08(3).

[9]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5-168.

[10]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2.

[11]陈正学.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10:38.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7.

[1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

责任编校:汪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162-03

作者简介:钱梦燕,女,安徽青阳人,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SK2014A052);安庆师范学院2013年“四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

猜你喜欢

新生大学思想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重获新生 庇佑
思想与“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