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地方戏赏析课程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12-18邵敏
邵 敏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在传统地方戏赏析课程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邵 敏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将地方优秀戏曲艺术赏析纳入地方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和趋势。丰富的地方戏资源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传统伦理价值,也具有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因素,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关键词:地方戏赏析;传统伦理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31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怎样抓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通过传统地方戏艺术的赏析课程渗透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也要求高校在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实际,创造条件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就安徽省的情况来说,地方戏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黄梅戏、傩戏、庐剧、淮剧、徽剧、花鼓灯等地方戏竞相绽放,具有相当高的美育和德育价值。通过传统地方戏赏析教学,在发挥戏曲艺术美育功能的同时,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以地方戏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指南和规范,有其现实性、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传统地方戏蕴含的传统伦理价值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道德理想和价值准则。宣扬仁孝的《目连救母》、《五伦全备记》、《埋剑记》,教育儿子以身报国的《岳母刺字》,颂扬忠贞爱情的《王宝钏》等,这些体现在俗文学中的儒家传统文化对民众的价值观念影响很大。
以安徽地方戏为例,其思想内涵上也体现出中国戏曲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大多数剧目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思想蕴涵是忠孝节义。
文南词《杨馥初》展示的是一个忠君爱民的故事,剧中杨馥初粉碎了奸臣破坏小孤山的阴谋,拯救了宿松一县的灾民;黄梅戏《生死擂》则讲述了清末芜湖米市工人为维护民族利益与英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抗争的故事;贵池傩戏传统剧目《刘文龙赶考》中,萧氏女面对强权富贵忠贞不贰。这些地方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反映出安徽区域民众的心理诉求、内在情感、价值取向及民俗民风,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安徽的传统地域文化中,除了程朱理学,佛道文化也很兴盛。西域僧人卑摩罗叉曾在安徽寿县石涧寺翻译出最早的律藏《十诵律》,成实论派的著名代表僧导在寿县创立了东山寺;天柱山的三祖寺、枞阳县浮山和佛教圣地九华山也都在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安徽的道教史也源远流长,北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南华真人庄子也是安徽蒙城人;南部的齐云山也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天柱山则被道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因此,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安徽地方戏又兼容了佛家、道教的一些思想内容,但是在一些三教合流的戏剧中,佛道二教往往是陪衬,而儒教仍是核心内容,传统伦理价值依然是其强调的重心。
如贵池傩戏剧本《孟姜女》讲的是孟姜女与范杞良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三个版本,分别是《范杞良》、《寻夫记》和《孟姜女寻夫记》。三个剧本都是以寻夫为中心,都体现了儒教强调的忠贞之爱,但因为佛教与道教情节的渗入,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剧本中呈现出不同的结局:《范杞良》中孟姜女葬夫后,太白金星安抚她上天做了神仙;《寻夫记》则规规矩矩,以孟姜女寻得夫骨作为结局;《孟姜女寻夫记》中,秦王宣召、孟姜女抗争无用后跳水自杀,玉皇大帝深为同情,安排范杞良、孟姜女在阴间团圆。虽然在形式上有了结局的成仙团圆或者佛教因果循环报应的差异,但对儒教孝节观念的赞颂都是《孟姜女》这部戏的主线。
另外像庐剧《观音鱼篮记》也是一部佛道内容兼有的神话故事,实质却是宣扬儒家礼教的传奇。张珍和鲤鱼精热恋,释道二教横加干涉:佛教的观音菩萨现身说法,道教的张天师调动天兵天将——表面上看都是要镇压鲤鱼精这个妖孽,实质上二教反对的是自由恋爱,因为其有悖于婚姻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儒教传统。是以,三教合流的地方戏曲,更重视儒教传统伦理的表达,而实质上安徽地方戏作品本身也是以传统道德意识作为创作出发点,演绎世俗人生在戏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地方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作用
价值观教育可贯穿在学术课程教学中。美国品格教育的倡导者托马斯·里克纳重视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1]事实上,美国大学要求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要分别从社会、历史和伦理学等角度进行,就价值观而言,即是要考虑“它需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等。国外通过学术课程教学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核心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要求,起到价值示范、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借助文化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传播渗透,使之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指南与规范。这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杜威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提出,教育与艺术之间有非同寻常的联系——“教育就是艺术,艺术就是教育”[2],他认为艺术不仅具有教育价值,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们都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改造,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普及地方戏,除了培养审美情趣外,更为重要的是将其蕴含的知识、道德、情感等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中。
高校应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工作。传统地方戏具有高台教化的教育功能,但不同于强制性的意识形态宣传,它的教育功能是在受众的审美娱乐过程中实现的,具有寓教于乐的特性。地方戏曲不仅涵盖着民族传统的价值观,而且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将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在艺术欣赏中进行教育的功能。
传统地方戏艺术地诠释了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有利。这一价值准则可以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对接、互鉴和贯通之处,进而发挥戏曲文化古为今用的审美效果与教育作用。这种集体无意识式的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民族文化性格,这是其他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很难做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传统地方戏集传统文化之大成,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点,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起到润物无声内化的作用。当然,有些地方戏的内容瑕瑜互见,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秉持在批判中继承的原则,对优秀内容加以弘扬;要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意义,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地方戏赏析教学课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核心价值观关系时谈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在地方戏赏析教学中,通过戏曲这种最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从较低层次的“看戏”超越到更高层次的戏曲“欣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达到在赏析中甄别、感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的目标。
一是重新阐释戏曲文本,加强戏曲艺术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谋求价值认同。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文本生成之后,其意义就是一个不断阐释和再生的过程,而非有一个固定的“原意”等着被发现。传统戏曲的再阐释当然不是照搬原义,而是在尊重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做出新的解释与阐发,甚至改造。地方戏有众多艺术精品的积累,凝聚着厚重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地域文化风貌,具有穿越古今的文化价值。就戏曲的演出形态和精神内涵而言,我们都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接点,例如对正义的崇敬、对邪恶的鞭挞、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等,这些观念古今如一。
如黄梅新戏《关汉卿》是围绕关汉卿与朱帘秀打造的剧本,剧本对关汉卿的不畏权贵、朱帘秀的痴心爱恋进行了正面的肯定,在高校观众群中广受赞誉,并未因为是年代久远的古装戏而被疏离。新编淮剧《斩经堂》改编自京剧《吴汉三杀》,这部戏把主题由国仇家恨改为生情死爱,渲染了真情的可贵。传统戏中吴汉杀妻的“三杀”,也被 改成“一杀、二休、三投湖”。这样的改编,好评如潮。究其原因,生、死、爱是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之一,剧本对爱的崇敬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显然,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掘出地方戏中蕴含的现代人文精神,贯通古今,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就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和高校学子在精神上的无缝对接。
二是以戏曲舞台实践打动学生,提倡内省,使戏曲古典精神内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5]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除了要在课堂学习、观看一些地方戏作品,做到听、记、赏、析等几点要求外,还可以与相关戏曲专业院、团联系,深入表演现场,让学生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在演绎人生百态的过程中,历览社会万象,丰富学生有限的人生体验,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
学生在戏曲鲜活人物形象的感召下,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价值观的内化,注重加强道德修养。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结合剧中人物形象进行内省和反思,要求他们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断地自我检查,以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客观上做到“文化化人”、“文化润德”。 综上所述,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具有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蕴藏着民族核心价值,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地方戏赏析课程教学,可以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知识、精神、心灵和人格的全面塑造与提升,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克里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 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
[2]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
[3]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3).
[4]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核心价值观[J].中外文化交流,2014(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责任编校:徐希军
收稿日期:2014-12-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137-03
作者简介:邵敏,女,安徽泗县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黄梅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SK2013ZD07);安徽省社科专项项目“街场黄梅戏研究”(AHSKLW2014D08);安徽省社科一般项目“黄梅传承发展的民俗学研究”(AHSKY2014D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