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全力服务新常态 努力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5-12-18程中才
程中才
(安徽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合肥230031)
主动适应新常态 全力服务新常态 努力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程中才
(安徽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合肥230031)
本文剖析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林业工作要有的新作为,提出要科学把握发展大势,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全省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当前要围绕2015年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依法治林、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科技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工作。
新常态;机遇与挑战;林业发展;重点工作
1 把握发展大势,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加快推进我省林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1.1 新常态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一是从我省生态环境现状看,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还远远不够,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我省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和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增长对生态的巨大压力,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我们可以理解,新常态下密集出台的改革措施,就是要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新常态是经济减速转型提质的新阶段,必然是生态减压增量提质的新契机。二是从人民群众需求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主导需求之一,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林产品种类繁多、绿色环保,符合个性化、生态化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三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林业具有可循环可再生的独特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中央和我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像苗木花卉、木本粮油、经济林、森林旅游和林业休闲、林下经济等高效特色林业,市场空间大,就业潜力大。四是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我省生态建设腾出空间、创造条件。积极谋划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我省林业发展的现实机遇。总体来看,新常态对提升生态承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改善生态环境腾出了新空间,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2 新常态下林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林业不仅要提供更优的林产品,还要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仅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新挑战,我省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是资源约束趋紧,造林空间拓展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需求持续上升,供需矛盾加大,“保林地”与“保发展”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宜林荒地基本完成造林,剩下的大多是立地条件差、难啃的“硬骨头”;另外退耕还林的余地也不大,林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成本上升,林业比较效益持续偏低。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生产资料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农村劳动力、林地等成本将逐步攀升,林业收益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加上林业生产周期长,现代林业经营体系建设滞后,吸引社会资本难度日益加大,林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三是制度机制滞后,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林业各类要素市场发育迟缓,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和森林资源资本化进程滞后,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林业法律法规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不相适应等等,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监管不力,成为当前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全省违法违规占用林地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现象时有发生,“大树进城”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构成的威胁依然严重等等,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四是扶持政策不足,投入制约仍未有效突破。自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来,我省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持续加大。但金融扶持林业的机制尚未从根本上建立,评估难、抵押难、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五是科技进步缓慢,林业质量效益不高。长期以来,我省林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林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资源配置不科学,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在新品种选育、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森林抚育经营、碳汇林业、林业重大灾害防控、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林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对新常态,林业创新驱动发展任重道远。
1.3 新常态下林业工作要有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必须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工作惯性,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根本,在提升生态承载力上有更大作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新常态下,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和林业提质增效行动为引领,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持续提升森林生态承载能力。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有更大作为。转型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应有之义,推动转型就是顺应新常态。推进林业转型升级,根本靠改革,关键靠创新,让创新驱动成为林业发展的新引擎。要紧紧围绕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林业提质增效。要积极谋划林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我省林业产业竞争力。三是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作为。随着林业改革进入攻坚期,涉及的矛盾、触及的利益更加复杂,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来深化改革。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在培育要素市场、国有林场改革、改善金融服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优化林地使用、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方案。要狠抓改革措施落地,建立台帐,跟踪落实,建立改革成效评估机制,接受群众评价。四是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引擎,在提升林业治理能力上有更大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对林业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依法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加快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治林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新常态下的林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要科学把握发展大势,自觉遵循发展规律,坚定信心、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全省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2 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各项林业重点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加强林业法治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部署与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的总目标,创新林业体制机制,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全面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加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目标任务是:完成新造林10.22万hm2;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950 km,力争2个市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创建省级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城镇60个,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创建一批省级森林村庄;完成新育苗6 666.67 hm2;全省纳入限额管理的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857.9万m3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5‰以内;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
2.1 全面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着力夯实生态强省基础
2015年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攻坚冲刺的关键之年,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全力以赴,强力推进,确保完成工程建设各项任务,不断夯实生态强省的基础。
2.1.1 调整结构,拓展造林空间
落实造林空间始终是工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从各地实践来看,关键是念好“四字经”:一是“退”字,对一些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二是“攻”字,对一些石质山地等困难立地,要集中技术力量、集中财力投放,着力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的难关;三是“改”字,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对一些地力衰退、缺水难灌的丘陵、高岗旱地的单一农业种植模式进行改造升级,代之以生产效率更高、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四是“挤”字,对一些村前屋后、小区单位以及“四旁”的零星隙地,有的甚至达不到667 m2的成片造林标准,这也是我们植树造林的对象,要主动挤入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微小空间中,实行见缝插绿,努力实现应绿尽绿。
2.1.2 创新机制,落实造林主体
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完善政策举措,打造政策洼地,大力推广股份合作、招标承包、反租倒包等经营形式,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造林,使更多的市场主体成为造林主体,切实发挥好造林主体在推进工程建设、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中重要作用。
2.1.3 强化服务,提升造林质量
造林质量如何是衡量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败的关键。各地要严格实行造林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造林质量、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要坚持技术服务常态化,继续深入开展万名林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切实提高活动实效;要严格落实造林作业设计制度,坚持苗木使用良种化,提高优良乡土树种造林比例,加强苗木质量的监管,保证优良品种的合格苗木供应。
2.1.4 统筹推进,增强工程合力
“三项创建”活动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既是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整合行政资源、聚集各方力量的两大有效平台。目前,“三项创建”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全省已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除池州、合肥、安庆3市已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之外,宣城和黄山“创森”正在申报国家验收,六安和淮南“创森”规划通过评审,铜陵“创森”已全面启动,还有一批县市、乡镇、村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已经成为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的骨干力量和突出亮点,同样得到了各级党政和宣传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坚持统筹推进,利用好、发挥好这些平台的作用。要继续坚持将“三项创建”活动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行“五同步”,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与美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要发挥省级层面的政策规范、技术指导、宏观统筹作用和市、县、乡、村四级的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形成“四级联创、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增强创建活动的整体合力;要加快森林长廊建设,坚持以合蚌高铁、京福高铁、京沪高铁、合徐高速、徐明高速、滁新高速、南洛高速和环巢湖大道,以及一批公路国省道为重点,巩固完善既有建设成果,不断拓展、延伸森林长廊。
2.1.5 加强督查,加快工程进度
继续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春季造林期间,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每10天通报一次造林进度,加强工作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继续对年度造林任务在6 666.67 hm2以上的7个市以及造林任务在2 000 hm2以上的14个县,实行重点调度和重点管理。
2.1.6 落实管护,保障持续发展
坚持造管并重、造林营林并举,是实现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继续加强新造林和中幼林抚育经营,将森林抚育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小班,不断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果实产量。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积极完善工程建设长效机制,对抚育间伐、林苗两用林的移植等方面作出规定,同时,将积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完善森林抚育补助政策。
2.2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不断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当前,林业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级林业部门要拿出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的勇气,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更加注重林业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林业发展的活力。
2.2.1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是要积极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要求,加强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林权流转市场建设,鼓励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与各市、县开展深入合作,促进全省林权交易市场网络尽快形成。要通过出租、转让、入股、作价出资或合作等方式,加快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等流转交易。二是要积极构建金融服务林业的新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以及安徽省林业厅、安徽银监局《关于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林业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联贷、免评估可循环小额贷款、林权抵押“一卡通”贷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覆盖面;要充分发挥江南林交所和省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开展联保联贷业务;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将商品林保险和毛竹、油茶等特色保险作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投保面积,完善森林保险相关赔付机制。三是要积极做好林权登记日常管理工作。巩固林权发证率和到户率,跟踪做好新造林的登记发证和林权流转变更登记工作,加强集体林权登记常规化管理。
2.2.2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国有林场是十分宝贵的生态资源,是最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各地要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最新部署,按照国有林场属性理顺体制,更加突出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定位,稳步推进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前期以国家批准的滁州市和黄山区39个国有林场为试点,坚持分级负责,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作、职工参与,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地区的国有林场单位性质界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完善、用人制度改革等工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妥善化解历史债务,确保改革试点地区森林资源增长、林场增效、职工增收、林区稳定,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2.3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新的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要继续实施湿地补偿试点,争取扩大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试点范围;要坚持定期清查与年度监测相衔接、抽样调查与区划调查相结合,建立森林、湿地生态监测评价制度;要实行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和具体管理办法;探索跨市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
2.2.4 深入推进林业对外合作
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精心组织实施中德安徽三期(中德财政合作安徽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安徽世行五期(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安徽省分项目)、GEF湿地保护、中日绿化基金等对外合作林业项目,做好安徽高知友好省县林业合作交流工作和中日林业技术培训,建立双边合作项目评价机制;同时,积极争取适合我省林情的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间优惠贷款项目,不断拓展林业对外合作的方式和领域。
2.3 全面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林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服务经济新常态,不断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推进林业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使更多的人分享林业发展成果。
2.3.1 精心谋划林业重大规划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各地要高度重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好大政策、大规划、大工程的谋划工作。一是要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导向功能,研究制定全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布局合理、措施到位、保障有力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二是要把握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着眼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积极研究谋划林业提质增效行动,争取挤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盘子里。三是要把握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迅速跟进,研究谋划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四是要积极做好大别山地区林业扶贫开发、木本油料发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湿地保护与恢复、林木良种基地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各地要围绕上述规划,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同时主动做好本地的规划编制工作。
2.3.2 全面加强林业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湿地保护与恢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种苗等重大林业发展项目,增加我省投资份额。要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认真谋划、储备一批对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林业建设项目。
2.3.3 大力提升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要更加注重用市场手段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用足用活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突出油茶、竹子、杨树、薄壳山核桃、香榧、籽用牡丹等重点树种,加快培育木竹原料林、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特色干果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二是要积极培育木竹精深加工、柳编草编、木本油料、果品储藏与深加工、苗木花卉等产业集群,集中扶持一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三是要加强林产品知名商标、品牌以及电子商务建设,发展林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林产品交易平台和质量追溯平台,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四是要借助全国知名的展会平台,帮助有条件的林业龙头企业“走出去”,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特别要指出的是,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这是我们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新机遇,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提高供给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政策措施为基础,以提高科技水平为支撑,建立健全木本油料种植、加工、流通、消费产业体系,努力提高木本食用油的消费比重,推动木本油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3.4 积极引导新型产业发展
抓住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林业新型产业,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战略,大力推进林农、林禽、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林间采集加工等,抓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二是要加快发展森林休闲旅游,积极做好新建森林公园审批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加快省级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建设,打造全省知名的森林旅游品牌。三是要大力培育特色苗木花卉,加强珍稀苗木花卉和高效经济林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培育,精心搭建合肥“苗交会”、省花卉博览会等市场交易平台和苗木信息发布平台,做大做强安徽苗木基地,塑造安徽苗木品牌,提高苗木花卉产业的效益。
2.3.5 加快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提升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财政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扶持政策,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着力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2.4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加快探索构建现代林业治理体系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化法治思维,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不断提高依法治林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构建新型林业治理体系,推进林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
2.4.1 加快林业立法进程
根据国家林业立法重点和我省林业工作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地方性林业法规规章五年立法计划;要建立健全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公示征求意见以及第三方参与等制度,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完成《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任务,适时开展《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立法调研工作;要适应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赋予的新形势,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指导与上下联动,推动各地加强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方面的立法,完善法制层级体系;要研究制定林地占用征收、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监测、森林抚育、湿地生态补偿等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林业管理制度。
2.4.2 积极推进林业依法行政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林业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探索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要建立林业部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快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收费清单制度,加强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监管,确保依法行政。
2.4.3 不断加强普法宣传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层层开展法制专题培训,深入开展林业普法与宣传教育,确保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要发挥好阵地作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都是我们直接管理的对象,也是对社会进行林业法治教育、普法宣传的极好阵地,一定要利用好、策划好,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筹划好“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普法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在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2.5 全面保护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林业发展的根基,加强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监管是各级林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基本职能。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林地、湿地保护制度”要求,切实加强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不断提升森林防灾控灾能力,加大涉林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坚决守住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
2.5.1 严格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一是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通知》(皖政办秘[2012]39号),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确保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要制定严格保护林业生态红线的制度和管理考核办法,强化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的约束力,使林业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不能逾越的“高压线”;三是要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果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着力提升天然林生态功能;四是要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按照“总量控制,突出重点,统分结合,有效监管”的原则,借鉴土地审批管理经验,进一步规范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工作,促进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五是要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运输制度,确保全省纳入限额管理的年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限额以内;六是要认真调查、科学论证,确保高质量完成全省“十三五”森林采伐编限工作;七是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积极启动森林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八是要稳步推进全省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和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加强古树名木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加强野生扬子鳄及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九是要扎实做好湿地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力争新建3~5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申报5~7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
2.5.2 全面提升林业防灾控灾能力
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双线责任制”,全面提升林业防灾控灾能力,确保森林健康安全。一是要认真落实《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安徽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以及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林业厅关于推进森林防火责任、信息、救灾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办秘[2014]187号),加快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体系、信息体系、救灾体系,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森林防火各项保障,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的系统化、实战化水平,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二是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4]27号)要求,全面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有效防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联防、社会参与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势头。
2.5.3 加大涉林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积极开展林业执法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涉林违法违规活动的高压态势。深入组织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排查专项行动、森林公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绿盾2015”检疫执法检查行动、林业“打假”专项行动等,坚决打击各种涉林违法违规行为,努力为林业发展营造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健康的市场环境,确保把林地守住,把林子看住,把野生动植物资源护住。
2.6 全面提升科技保障能力,积极引领现代林业发展
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林业科技保障能力,引领现代林业发展,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2.6.1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企业为主体,推进全省林业科研院所、高等林业院校和市场有机结合,按照产业链设计科技链,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强林业科技948项目、行业专项、科技推广等科技项目的管理,加强林业关键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转化应用,继续推进安徽省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天敌繁育中心和黄山生态网络监测定位站建设;要加大省林业厅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科技整体实力;要依托国家林业局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济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肥)等新型科技平台,组建跨区域、跨系统、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科研团队,推进林业科技创新,为林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6.2 加强林业标准化及相关制度建设
林业标准化对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规范市场和提高产品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今年全省要完成15个林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建立4~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要完善主要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立森林及林产品认证制度以及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统一标识制度和认证制度,推动建立林产品生产、经营、加工来源合法性认证机制。要完善森林资源效益评价制度,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试点。
2.6.3 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林业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实现制度执行从粗放到精细,从监管到服务的转变。要统筹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工作,构建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省林业专网系统,加快森林防火指挥系统、通信系统、森林资源“一张图”、GIS系统、林业电子政务、网上行政审批等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推动林业现代化,引领林业向“智慧化”迈进。
(责任编辑:杨婷婷)
Actively Adapting to New Normalcy, Fully Serving the New Normalcy and Striving to Open up a New Prospect for Fore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ENG Zhongcai
(Leading Party Group Secretary and Director-General of Anhui Provincial Forestry Department,Hefei 230031,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new accomplishments required for forestry work in China's new economic normalcy,and pointed out that Anhui forestry work should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ride on the momentum and strive to open up a new prospect for fore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vince,presently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 thinking and objective tasks in the year 2015 and focus on the 10-million-mu Forest Growth Project,deepening forestry reform,speeding up fore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promoting forestry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strictly adhering to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and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apabilities.
New normalc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Forestry development;Focus of work
S732
A
2095-0152(2015)01-0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