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有效教学课堂

2015-12-17王玲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涵生命语文

王玲霞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人本主义理论要求突出学习主体的体悟,尊重学生的思维、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体悟生命的内涵。以《绝地之音》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先学后教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唱出语文教学的“绝地之音”。

[关键词]主体地位学生潜能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课程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人本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也就成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便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更多的关注学生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个体的潜能、强调人类的创造性与好奇心、研究自我实现的价值、科学探索健康的人格,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同样,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交流的过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用动态的思维着力构建自主开放、释放师生潜能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去走,而是必要时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好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每个人的语文”更是强调一个个鲜活个体的语文生机才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平衡、共生、发展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笔者在教学《绝地之音》时,以学定教,围绕学生问题展开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自主开放教学,以学为主,从散文鉴赏的几个方面去构思,整合学生问题,主要抓散文的形象性、逻辑性、生命感悟三点入手,结合单元指导生成生命的感悟,思考选修教材怎么教,让课堂多点自觉思考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教学设想,围绕学生问题展开,学生学习也就有了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绝地之音为什么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多年以后还在探寻?一个学生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学生概括得太绝了,回答让人震撼。“长城不只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一种地域自觉。”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回答:提到长城防御线,长城就是分界线,阻碍了交流,理性的认知与思考,还有不太理解、有差异。另一个学生直接站起来说,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我觉得长城是一座象征,见证了沧桑的历史,这是一种历史沧桑的慷慨,是天翻地覆的慷慨,是慷慨激昂之慷慨。这种批判性思维是课堂上难得的闪光点。因此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对文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预设是为学生解读文本的生成指明了方向,同时课堂也在生成中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潜能。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必须释放学生潜能

1978年,吕叔湘先生大声疾呼:“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尖锐地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问题,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关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一直困扰着每一个理性的语文教师,责怪学生不学习语文,岂不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甚至会出现学生一阶段不上课,语文考试成绩反而超过天天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说是有效吗?因此,充分释放学生潜能,构建有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

听名家名师的课,往往会这样评价:运用自如,把课上活了,达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有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其实仔细想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情境里对话和互动产生的种种“预料之外”,是师生在和谐交流中进行的自主构建,即动态生成。只有动态生成,才能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力。在教学《绝地之音》时,笔者也关注到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重视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关注学生、鼓励学生,肯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更全面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绝地之音》时,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地之音会那么让人难忘?我的期待是学生深入文本第

五节的内容,去寻找绝地之音的来源,期待学生能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去咀嚼文字背后的内涵,一开始就想来个亮点,突出散文教学的品味语言这一环节。结果一位男生主动站起来说:“这得联系前后文的内容来回答: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还要联系后文古遗迹的感慨。”此时的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做出瞬间的正确判断,迅速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走绝地,分析绝地的地貌特点,以此回答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文中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古长城。因为能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灵动地调整教学流程,课堂一开始就在学生的动态生成中有了闪光点。由于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抓住课堂动态的生成,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其次,创造对话的环境,有对话才能有共鸣、有启发。“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出生命的全部内涵。”读完本文到底体悟到了哪些生命内涵?学生们有的结合余华《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来解读生命内涵,有的结合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来解读,有的结合史铁生的生命历程来解读。但是作者为什么此处提到了卧轨自杀的海子呢?透射出作者怎样的生命解读。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展开讨论,有了生命理想的碰撞。

“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充分展示学生的活力,为学生展示交流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习主体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就是要求少教多学,这与30年前钱梦龙老先生强调 “三主”课堂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就是如今还在努力追寻的生态课堂。主动学习的课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讨中积累学习经验。笔者在教学《绝地之音》时,开始备课感到困难的是作者怎么就突然说到了腾格里沙漠,就找到绝地之音了呢?这点怎么给学生讲明白呢?预设中做出种种考虑,没想到在课堂操作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在询问谁能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时,一个男生起来朗读。读着读着他唱出了“咧-咧-咧”的歌声,这足以让我震撼,此时我的任何讲解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透过他的歌声传达出了他对生命内涵的理解,那是原始生命力的吼叫,是生命力的张扬。是的,本文的感动点在哪?就是震撼,文本出现了两次:人类生存的地方,一天没见着人影,绝地,人迹罕至;见到了绝地。把这些语句加进去就不难理解那是生命的绝唱。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处于发展中的学生的生命蕴含着很强的具有可塑性的潜能。只有让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学生动态的生成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换句话说,好的教学设计就是燃烧,把自己搅碎了,把生命投进去,才有课堂的生命表达,这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应试教育困境下语文教学唱出的“绝地之音”。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内涵生命语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木木相册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