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研究
2015-12-17马诗棋
马诗棋
【摘 要】传统的电影艺术在新媒体中得以承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给电影带来更远的传播范围和机遇,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围绕中国电影的现状,展示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矛盾与困惑,找到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法。分析新媒体电影的收入来源,新媒体时代带给中国电影人的诸多机会,更好打造中国电影全新产业链,也是时下中国电影人最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 微电影 电影营销 多元化
电影,这种以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在银幕上看到动态画面的模式,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承载新媒体基础的互联网诞生也有四十多年,2011年,电影业界纷纷探讨新媒体对中国电影的推波助澜,热烈欢迎新媒体成为中国电影的幸福蓝海。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电影与新媒体这场等了一个多世纪的相逢势必预示着一个新的大机遇的诞生。但机遇和挑战总是相辅相成,中国电影和新媒体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演绎着相生相杀的前进之路。而如何将新媒体大潮冲击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改造得更平坦,已成为时下电影人最重要的事。
一、新媒体营销力量日渐凸显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人口结构与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社会人口明显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据经验主义视野下的观察,趋于老龄化的人群多数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性放映制度(譬如沈阳市的七二四炮工厂、冶炼厂、电缆厂),只有少部分最终接受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放映制度。市场经济明显趋向于个人化转变,个人主义的变异形态是今天的主流,自媒体平台正寻找契机大放异彩,碎片化的竞争格局造成全新的视野与领域。面对这双重的宏观格局,许多传统媒体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开始走向衰落。而新媒体因为能够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特性,成为众多行业与社会从业者关注的焦点,显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势头,也可以说,这个时代本身就在为新媒体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个人化、多样化、碎片化已经显示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面对这一新兴平台,都存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一百年前,教育、新闻、政治等众多涉及文化的从业者都在面临留在象牙塔,与走上街头奔走疾呼的两难选择。于今天而言,我们的困境也是相同的:是保守地接受固有的问题,还是迎接全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这一选择对于各类产业都具有转折点式的关键作用,电影业也不例外。
电影是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环,这些年来,在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日趋提高。正如哈佛大学的李欧梵先生在《人文六讲》一书中所讲:“电影这一方向,应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文化标签。”而电影的继续发展,正逐渐陷入一个瓶颈——产出量虽然不断增多,但由于传统媒体提供的平台有限,产出之后很难获得表达的机会。北京著名的文化机构单向街书店已在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08日举办首届青年电影展映,名单中不乏许多获奖无数的精品,毕赣的《金刚经》斩获2012年香港ifva评委会特别表扬奖,周豪的《夜》拿下2015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提名,蔡杰的《归省》也得到2014中国独立影像展最佳短片奖。但就目前的统计情况可知,以上相当优秀的影片,没有任何一部在传统媒体上上映。由此可以管窥传统媒体时代下,大量优秀的电影产出存在的巨大困难。
新媒体平台恰恰与这一被忽略的部分相适应,为电影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新媒体的电影营销方式让票房神话一个个被创造:成龙自导自演的《十二生肖》,取得了约8.7亿的票房;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达到12.37亿;徐铮自导自演的《泰囧》最终累计票房12.6亿。越来越多新媒体介入电影营销表明,中国电影正在逐步重视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力量。
二、新媒体电影将鲸吞百万市场
除了强大营销力量,新媒体电影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新媒体电影主要是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工具,电脑、手机、mp4等载体为主要接收终端,同时兼容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也就是说,在电影院外就能够看电影。新媒体电影的影片时长不定,短的可几秒钟、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长期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局限于原始模式,很难有新的形式性的突破,这主要就是因为传统媒体平台有所局限。从最初意义上讲,是电影带我们进入了胶片时代,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早已放弃全胶片时代的电影,胶片已经成为我们用来怀念的时代象征,传统模式已经是远远不够,时代告诉我们应该更多寻求微电影等新模式的突破。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带动新平台的出现,这对于我国电影业再出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新媒体不仅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新媒体电影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让电影更加平民化。当前用手机或者DV拍摄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这就如同网络博客的兴起让更多的人能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媒体的普及会让更多的人尝试新媒体电影的制作、发布,这也正是新媒体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新媒体电影目前仍以新媒体版权购买、贴片广告以及运营商增值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与电影电视的市场规模相比虽然还比较小,但增速更快,不久的将来也将是一个过百亿的大市场,在大文化产业里占据有力的一席之地。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的新媒体电影作品的诞生,观众对新媒体电影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观看需求越来越强,以及像V电影、芭乐等专门从事新媒体电影发行的职业发行方出现,内容制作方与渠道方的谈判议价能力也在增强,未来贴片广告分成、付费点播分成等商业模式也一定会成为行业里成熟和主要的商业模式。因而,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现并厘清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命题,电影产业想要发展,把握新媒体的机遇,是智慧的选择,也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早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打造完整新媒体电影产业链十分必要。
三、多元化视角改变传统电影思维
过去的几年间,投资过亿的国产商业大片占据了全国的各大院线,但是就审美而言,大多数却是水平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电影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票房和商业利润的话,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走出影院的观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乏味的作品带给观众的是审美疲劳。而新媒体的介入,让国产电影也有机会融入更多更新的血液。
可以说多元化是全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而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中国人受单向线性思维影响比较大,相当缺乏精神意志的构造。20世纪80年代孙隆基教授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人沉醉于“食文化”,沉湎于现世的物质条件,对于上层建筑非常缺乏兴致,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概念。在同期之中,台湾的学者柏杨郭衣洞先生,在其著作《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也指出中国文化在多年以来成为一个大酱缸,一切事物倒进中国这个酱缸里,都会变得混乱一团,思维完全陷入一片混沌,根本无法培植理性。而新媒体这一概念,包含了许多西方世界的主题与意识,支持上层建筑概念下的行为方式,十分利于从载体与思想两个方面改变国人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使之多元化。而且在新媒体时代,影像越来越多成为现代人表达自我的选择。国际电影短片交流等活动也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平台。作为世界电影最坚实的后备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选择用影像表达自己的生活、思考和观点,他们是电影未来的主人,也是中国电影未来的中坚力量。
所以,新媒体的崛起,对于现今文化多元的时代主题是十分切合的,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电影的又一次机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策略》何竞平;[2]《人文六讲》李欧梵;[3]《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柏杨、郭衣洞;[4]《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杨致远;[5]《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6]《论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