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 明确定位 提升党报的品牌效应
2015-12-17佟文杰王子明
佟文杰 王子明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应时而动,是除旧布新。唯有改变,才能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向,才能进一步增强前进的动力。地市级党报担负着面向地区广大基层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地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积极反映地区群众呼声表达和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是地方上的“大报”,是地区上的“第一主流媒体”。地市级党报的变革与创新,无疑会成为一个地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全地区关注的焦点所在。
基于此,阜新日报社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思考、研究,确定了《阜新日报》“稳中求变、变中出新、变中求进”的改革发展原则。即做到“稳”字当头,始终牢牢把握“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坚守“不变”的是党报的宗旨,进一步构建好党的宣传阵地,坚持生产好的精神产品。坚守“不变”的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坚持做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阜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并以此为全部工作的主旨,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同时,努力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和丰富多彩。“变”的是传播手段、方法、形式和技术。应时而动,顺势而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不以“变”小而不为,于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时拓展报纸定位的内涵和外延,实现由地区性“政治经济大报”向“政治经济文化大报”的转变。一系列的改变,提高了办报质量,增强了《阜新日报》的权威性、趣味性、可读性,进一步叫响了《阜新日报》的品牌。
做强做活时政报道
作为一级党报,必然会报道大量的会议和领导活动,以此使基层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把握全市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工作要求,推动基层单位和群众很好地贯彻执行,这是党报的重要职责和日常性工作。一个时期以来,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被视为“老生常谈”,缺乏可读性,会降低报纸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阜新日报社党委通过认真的分析研判,认为时政报道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政策性和信息性,时政新闻做得好,关键是要挖掘出其中蕴含着的、过去不被重视的信息。这样,时政新闻同样可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服务性。
将时政新闻“做短”。为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2014年以来,《阜新日报》通过向市委、市委宣传部请示汇报并获得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大幅度压缩了时政报道的文字量。除特别重大的会议和活动外,领导政务活动的报道一律控制在700字左右,与过去的1500字相比,文字量压缩一半,很多报道甚至在500字左右。同时,《阜新日报》还在时政新闻的标题制作上狠下功夫,摒弃过去那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大而空”标题,更多采用具有新闻性、信息性的“细而实”的标题。这种“捞干的说、捡实的做”的做法,让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上版面,将很多读者的眼球“拉回”了时政新闻上。
将时政新闻“拉长”。时政新闻中往往会蕴含着大量政策性、方向性的内容,涉及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增强时政新闻的深度以及权威性、延展性、服务性,体现新闻策划的力量,有必要将时政新闻“拉长”。“拉长”就是要报道新闻的“前传”,也就是新闻背后的故事;“拉长”同时是要报道新闻的“启示录”,进一步展扩新闻的内涵和外延,突出新闻的服务性和指导性。
2014年开始,阜新市委、市政府根据阜新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建设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的重大战略。这是一项推动阜新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报道这一重大战略的时政新闻刚刚交到编辑部,报社的领导就敏锐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项推动阜新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完全可以使阜新农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为此,《阜新日报》立即组织得力人员,对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提出、实施范围、实施路径、需要解决的问题、将要达到的效果等方面进行采访,并拿出重要的版面予以刊发。这一系列的报道,及时而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达成什么样的成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中蕴含着怎样的商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报道见报后,使得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迅速成为全市上下热议的话题,示范带建设也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热潮。为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阜新日报》在一版推出了“推进200万亩示范带建设”专栏,专题报道这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答疑解惑,推动工作,《阜新日报》在2014年春耕备耕前,在专栏推出了“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土地流转系列报道”,6篇文章分别以《以土地入股实现利益共享》《农民当上“甩手掌柜”》《农民入社收益看涨》《家庭农场促双赢》《企业家变身“农场主”》《从“庄稼把式”到种粮大户》为题,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报道。可以说,在时政新闻中找到“新闻眼”,通过“深挖”“拉长”,使新闻的指导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近两年,当记者到各乡镇采访现代农业示范带项目建设时,包括域外投资人在内的许多企业家、农场主都说:看了《阜新日报》对示范带建设的报道,我们才下定决心投资示范带农业项目。而他们正在建设或是正在扩大规模的项目中,很多都是投资超过亿元的大型项目。
时政新闻把握“做短”“拉长”的辩证关系,使《阜新日报》受益颇多。一方面,因为“做短”,使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占据版面的情况大为好转,为党报更好地做到“三贴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因为“拉长”,将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低保调整、供水改造等方方面面的“新闻点”从时政新闻中“剥离”出来,进一步增强了党报的新闻性。《阜新日报》“稳中求变”的改革创新思路,在做强做活时政新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形成了“上头”满意、“下头”欢迎的良好局面,达到了吃透“两头”、连接“两头”的应有效果,在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架起了“金桥”。
做深做透重点报道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党报作为“传统中的传统”,受到的冲击更大。如何应对这样的局势?《阜新日报》一直在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主流媒体,报纸的优势依然在于其深度,包括新闻的深度和其传达出来的思想深度。基于此,《阜新日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创新重点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大报的权威性,解释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解读读者关心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评价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有效提升《阜新日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做好重点报道,栏目很关键。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过近14年的不懈努力,阜新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煤电独大”的单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液压机械、氟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十大产业集群”。为配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阜新日报》于2014年4月16日在一版开设了“走基地 访企业 看项目”专栏,刊发工业经济方面的重点报道,分析产业发展形势,报道企业经验做法,反映项目建设情况。“走基地 访企业 看项目”专栏开设以来,已刊发稿件36篇,包括报道林产品产业集群的《“赛斯木业”:扩能增产底气足》《林产品基地:明晰定位 稳中求进》等;报道液压产业集群的《伟光液压:以创新打开市场》《“阜新睿光”:面向市场 放眼全球》等;报道氟化学产业集群的《氟产业项目建设遍地开花》《“氟都”新春“马力足”》等;报道玛瑙产业集群的《十家子玛瑙宝石城红火开局》等;报道温泉旅游产业集群的《东梁温泉城的“热度”》;报道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六和农牧:冲击年产值10 亿》等。通过这一专栏,全方位地展示了阜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亮点,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振了信心,为在新常态下做好工业经济运行和项目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报道工作,将重点报道工作真正做深、做透,《阜新日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报道方式方法,加强策划,采用“新闻1+1”的做法重磅推出重要新闻,决不吝啬版面。京沈客专建设是推动阜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利好,全市人民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热切的期盼、大力的支持,正因为如此,使得阜新市能够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为回应全市人民群众的关切,《阜新日报》策划采写、刊发了关于京沈客专建设工程的全景式特别报道。策划中,《阜新日报》采编人员曾就利用数天编发系列报道还是在一张报纸上编发重型报道进行了激烈讨论,最后决定:创新出版方式,编发重型报道。2014年7月7日,《阜新日报》以“新闻1+1”的方式,即“头版通栏半版转第四版全版”的形式,刊发《阜新,为京沈客专开路》长篇报道,并配发编者按、图片和工程平断面图。这种方式,在《阜新日报》尚属首次,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引发了高度关注,当天的报纸一时洛阳纸贵。
在对治沙英雄董福财的报道工作中,《阜新日报》编辑部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这样的先进人物和他的先进事迹,党报有责任、有义务全力做好,使这样的人物和事迹家喻户晓,在社会上掀起向董福财学习的热潮。2015年3月17日,《阜新日报》同样采用“新闻1+1”的方式,以头版四分之三版面转二版整版的篇幅,刊发超过8000字的长篇通讯《用生命构筑梦想》。此后,继续以高密度、大篇幅刊发后续报道。3月18日,刊发《大爱,感天动地——阜报长篇通讯<用生命构筑梦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3月20日,刊发《身边的榜样奋进的力量——董福财先进事迹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3月24日,刊发《“治沙英雄”董福财因病去世 干部群众悲情送别》;3月31日,刊发《我市追授董福财荣誉称号》《彰武县举行董福财先进事迹报告会》。从4月7日—4月14日,《阜新日报》组织撰写刊发了《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牢记宗旨造福于民》《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艰苦创业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勤俭朴实》共5篇评论员文章,在全社会掀起学习董福财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阜新日报》先后对董福财先进事迹报告会、阜新市委和辽宁省委追授董福财荣誉称号、省市领导看望董福财家属、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对董福财事迹的报道等情况进行跟踪报道。紧接着,《阜新日报》转发《辽宁日报》长篇通讯《永远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转发《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傲立沙海的青松——追记辽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上)》、《脱贫路上的头雁——追记辽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下)》。《阜新日报》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大动作”,真正实现了将重点报道做深做透。
做真做实基层报道。作为地市级党报,其优势在于本地新闻,在于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为做好这项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阜新日报》在阜新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感动在基层”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感动在基层”主要报道基层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力求以平行的视角,讲述平凡人所做出的令人感动的事,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型系列报道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追捧。很多读者不但读报、用报,还积极参与其中,踊跃向各级宣传部门和《阜新日报》推荐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感动在基层”大型系列报道活动自2013年7月开展以来,已经宣传报道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人物和集体77个,形成稿件超过150篇,图片超过80幅。他们中,有在寒风中跳进冰水中抢修管道的“潜水哥”纪勇,有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办阜新地区最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张庆年,有素不相识却能集小善为大爱的“秀水无痕博爱群”慈善爱心团队……一百五十余篇报道,篇篇接地气,读者喜闻乐见。“感动在基层”已经成为《阜新日报》的重点品牌栏目。
与此同时,《阜新日报》还先后开设了“记者走基层”“身边的感动”“创新故事”“创业故事”等常设专栏,写百姓生活,抒百姓感受。开办“民生”专版,帮群众问,解群众困。努力做到把事关民生的政策解读做到最权威,把关乎民生的事件新闻做得最典型,把服务民生的报道做得最贴近,把所有的民生新闻做得最可读。
作为中共阜新市委的机关报和阜新地区唯一一家纸质媒体,一直以来,《阜新日报》在全地区的强势主流地位无可撼动。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读者群开始流失。如何将已经失去的读者和可能将失去的读者吸引回来,这是所有纸媒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4年以来,《阜新日报》在“稳中求变”方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由原来的“政经大报”向“政经文大报”的转变。就是要在党报原有的以政治、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新闻报道的“三足鼎立”之势,在努力做到以文化人的同时,增强报纸的文化属性,进一步提升《阜新日报》的品牌效应,赢得广大受众的关注,以期更好地发挥《阜新日报》的主流媒体作用。
2014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满足广大读者需求,营造“书香阜新”的浓厚氛围,《阜新日报》开办了“艺术天地”专刊,主要刊发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打造艺术作品的视觉盛宴。“艺术天地”创刊号破例采用铜版纸印刷出版,对开四版,第二、三版为通版,刊登阜新著名书画家王树清为沈阳军区所绘制的巨幅中国画“北疆雄魂”和阜新画家部分省内外获奖作品。“艺术天地”创刊号的出版发行,在省内外艺术节乃至全国报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迄今为止,“艺术天地”专刊已经出版了多期,其中有3期为铜版纸印刷。“艺术天地”专刊每一期都堪称艺术珍品,成为了藏家的压箱之物。“艺术天地”专刊的出版,将阜新域内外的艺术家们聚拢到了《阜新日报》的周围,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阜新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
2014年,《阜新日报》重新启动了一度停办的副刊,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副刊一经恢复,立即得到了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的拥护,投稿纷至沓来,好评如潮,出乎编辑部所有人员的预料,使大家看到了网络时代纸质媒体的魅力所在。在副刊编辑工作中,《阜新日报》进一步加强了策划,努力做到即使是文学作品也要体现出办报方针和编辑思想,避免低俗甚至仅仅是庸俗的作品登上版面。由于来稿数量的增加,《阜新日报》已经将原定每月一期的副刊增加到每月两期,作者和读者仍有“不过瘾”、要求增加版面的呼声。副刊,在《阜新日报》和作者、读者中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阜新日报》的思想深度,充分发挥名家的带头作用,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2014年,《阜新日报》在“文体”专版开辟了“文化访谈”专栏,对阜新地区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进行长篇专访,展示其取得的成就、揭示其创作的心路历程,记录其思想和思索的结果,以期带动全市文艺界乃至广大读者的思考与争鸣,推进阜新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目前,已经对国家一级画家王树清、国家一级作家王占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星儿、农民作家王海燕、阜新首位本土导演王敬峰等进行了专访,在阜新文艺界和读者中反响良好。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维修保护工程完工之际,《阜新日报》策划出版了以“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特刊,5期系列特刊全面回顾了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对阜新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对阜新人民犯下的残暴罪行和阜新人民艰苦卓绝的反抗,全景记录了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维修保护工作,以及修葺一新的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的新貌和其重要的现实教育作用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充分展示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维修改造工程,《阜新日报》以通版的形式,编辑出版了“昭昭前世 惕惕后人——镜头中的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旧貌、新馆”专刊。这一专刊在8月29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八年抗战·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暨摄影作品展览中,入选优秀版面,荣获“突出贡献奖”。